商企在线解析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问题固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存留在新闻发展的某个零碎的时间片段里,我们今天学习前代人的《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获得了前代人的智慧。我想,若干年以后,也一定有人研究我们今天的新闻现象,把它称之为“历史”。我们需要去深思当今记者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困境,寻求解决之策,从而在新闻之路上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正确引导,重新认识职业本身。未来的新闻变革必将发生,但是无论新闻业如何改变,新闻都不会变,好的新闻必会有其存在的价值。

试问如果没有纸媒,新媒体又能够前行多远?还是《头版风云》中的David Carr,在参加和某个新媒体门户的一场辩论赛中,用别出心裁的实例说明了纸媒和新媒体的一种在我看来的共生关系。“没有纸媒的新媒体,就好像是给新闻开了天窗”。其实,纵观国内的各种媒体,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很多内容都来自纸媒,网络媒体不过是用更诱惑的题目和更大的图片对已有的新闻事实进行了一次“炒冷饭”。纸媒终究还是比电子媒体具有更强的权威、更加专业的采访报道水平、更加出类拔萃的报业精英。

互联网时代,一个变化比较大的部分是,以前记者把控新闻渠道,由记者代替读者思考,但如今互联网使新闻更快速地传播,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大为加强。以前是没得选择,只好接受;现在是面对选择之惑,在资讯爆炸的时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思维活跃或者可以称为混乱的时代。

由此,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未来记者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诚如普利策所说,记者是“船桥上的瞭望者”。在未来,能提供独特观点和视角的媒体,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履行媒体启蒙和监督的职能,能够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记者的价值永远不会被湮没掉。

内容为王,始终用心做新闻。互联网时代,依然有承载我们新闻理想的平台。最近一项由APP终端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来讲,最受公众欢迎的期刊《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财经传媒》等依然是网络APP、手机和iPad下载量最高的媒体。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严肃的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依然是受众最愿意通过移动平台去获取的内容。“内容为王”并没有过时。

相信随着民众知识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其对优质新闻资源的需求量就会更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相对过剩,受众将更加喜欢在固定的地点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漫步在信息堆里。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新闻,未来不管纸媒是否会死,新闻都将永远年轻。

与时俱进,掌握新的传播技术。记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新的传播技术。“今天的互联网就是记者的媒体,它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种种能力(文字、图片、相片、动画、声音、即时传播),还具备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能力”。[] 互联网让在线新闻记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受众呈现新闻报道———整个程序就好像“你轻点发送键,新闻便在那了”。与此同时,记者也可以快速地接收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创新科技,不断去思索如何降低报纸的千人成本、如何挽留报纸的广告收入、如何更广泛地吸引回正逐步流失的受众、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双赢等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为传媒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严格把关,远离虚假新闻。古今中外新闻史和新闻业经验证明,由假新闻、新闻失实构成的虚假新闻可谓新闻业的牛皮癣,不好治理,还容易复发。因此需要国家完善新闻立法,媒体需进行职业道德自律,全民更应该共同进行监督。在新闻把关的过程中,把理性和激情相结合,将虚假新闻扼杀在摇篮中。

那么,作为学生中离媒体行业最近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来防范葬身传媒变革大潮中的厄运?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如果不爱新闻,那么简单极了,及时离开去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还为时不晚。倘若十分热爱新闻,似乎稍显麻烦。我们应当时刻准备着。首先要对自己有认识自信,坚信在传媒的变革中,我们可能会是那个推动传媒行业变革的重要人物,然后为之不懈努力。其次,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并融会贯通传媒领域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将自己武装地足够强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谁知道今天的我们在若干年后会不会成为媒体行业的下一个“乔布斯、盖茨亦或是马云”?

期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能破城而出,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章来源:青岛媒体网(qdmei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