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手机里社交媒体有危害

世界上70%的人口袋里都装着手机,而腾讯刚刚宣布微信月度活跃人数接近10亿。无论你是谁,无论好与坏,你都没法逃避社交媒体

当下社会中,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在快速上升,低头族已经随处可见,人们将很大一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社交媒体上,以至于,他们对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情关注度大大降低,让人不得不警醒社交媒体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碎片信息时代

社交媒体中,接收到的信息往往都是碎片化的。

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新鲜且浅显易懂,连续的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总是忍不住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原以为获得了很多消息,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

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人们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甚至是有害的。一旦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人们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个人隐私安全

社交媒体中,人们总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出去吃饭还是逛街,总是会“晒”出来。实际上,在无意中,个人隐私就会被泄露出来。

现如今,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上网技术,网民的构成日趋复杂。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在不知情或是故意的情况下,热衷于随意发表侮辱他人的言论,与其理论还可能被“人肉”,最终可能导致名声损坏,个人隐私曝光。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个人数据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部分企业会通过社交媒体窃取个人信息从而进行贩卖。从中可见,我们在尽情享受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种种乐趣的同时,个人隐私正面临着危险。

有人说,社交媒体是为了拉近人们的关系,然而发展至今,人们长时间的沉浸于社交媒体,反倒是与现实生活脱离,影响到日常生活,而且其对于个人信息的潜在威胁也需要十分警惕。

科学家 社交媒体上的人可以分为这四种 你属于哪一种

科学家根据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将网友分成了四类:潜伏者(lurker)、极客(geek)、网红(celebrity)和受害者(victim)。你属于哪一类呢?

That’s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we fall into one of four ‘online personalities’ when using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科学家表示,用户使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网站时可以分为四大“网络人格”。

And according to their research, more young people are opting to be ‘lurkers’ and ‘geeks’ by reducing what they share online in an effort to avoid being a ‘victim’.

研究显示,为了避免沦为“受害者”,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做“潜伏者”和“极客”,减少自己在网上分享的内容。

想一想,平时因为害怕其他“看客”的眼光,很多人朋友圈的内容确实越来越少了。

来自苏塞克斯大学的利亚姆·贝里曼博士(Dr Liam Berriman)和瑞秋·汤姆森教授(Professor Rachel Thomson)开展了这项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了10到15岁少年的网上活动和可见度。

Dr Berriman said: ‘Our research found that concerns about staying safe online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intense anxiety for young people, even if they had not directly experienced any problems themselves.’

贝里曼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对网上活动可能会威胁人身安全的担心让年轻人普遍感到强烈焦虑,即使他们没有直接经历过任何相关问题。”

‘The young people we spoke to felt a great weight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safety online and were often motivated by the concern of being labelled a victim.’

“受访年轻人认为要对自己在网上的安全负责,而且常常害怕会沦为受害者。”

出于对安全的渴求,为了保护自己远离网络危险,许多年轻人尝试在网上“隐身”。

四种“网络人格”特征

科学家用两个指标来定义不同人群:参与度(participation)和可见度(visibility)。

The geekhas high participation but low visibility;

极客参与度很高,但能见度很低;

the internet celebhas high particip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网络红人参与度和能见度都很高;

the victimwith low participation but high visibility;

受害者参与度低,但能见度高;

and the lurkerwho has low participation and low visibility.

潜伏者参与度和能见度都低。

The ‘lurker’ is described as someone who avoids confrontation in public forums and prefers closed group chats.

“潜伏者”被描述为在公共论坛中避免直接对话,更喜欢封闭的小组聊天。

他们更倾向于在网上偷偷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

The ‘geek’, meanwhile, uses invisibility to anonymously share and promote their amateur media creations online, such as music videos or fan fiction writing.

此外,“极客”会在网上匿名分享和推广他们的业余媒体创作,比如mv或同人文。

研究人员表示,极客在这些项目上花的大把时间可能会让父母担忧他们上网成瘾。

贝里曼博士说:“尽管关于青少年运用社交媒体有很多负面的媒体报道,但我们的研究可喜地发现,青少年是有责任心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非常清楚网络的危险,并积极努力地保护自己,规避这些风险。”

尽管一些年轻人会采取行动保证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但仍有一些年轻成人会陷入麻烦。

The ‘victim’ group includes cyber-bullying sufferers and also people left to suffer personal exposure and shame following the creation and display of intimate material.

这些“受害者”包括遭受网络欺凌的人,还有在制作和展示私密内容后被曝光个人生活并因此受辱的人。

能见度高的受害者可能同时也是第四类人——网络红人

The ‘internet celeb’ is fuelled by a desire to make a living from social media and offers complete transparency into their lives through vlogs or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网络红人”想靠社交媒体来谋生,将自己的生活通过视频博客等社交媒体平台完全透明地展示给众人。

这些人非常活跃,能见度也很高,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沦为受害者。

苏塞克斯大学童年和青年学教授瑞秋·汤姆森说:“这些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运用社交媒体的创业性,在别人眼里只是玩玩,在他们眼里却是有经济回报的工作。”

‘By gaining an audience, young people are aware that they could capture advertising and corporate sponsorship. The dream is to ‘go viral’, establishing a career as a cultural creator.’

“通过拉拢一群观众,这些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可以抓住做广告和拉赞助的机会。他们的梦想就是‘病毒式传播’,从而作为文化内容创作者干一番事业。”

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常童年研究》(Researching Everyday Childhoods)一书中。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编辑部)

社会 社交媒体让人们改变观点 网友看完 纷纷赞同

社交媒体让人们改变观点,网友看完,纷纷赞同】

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东西足以让他们改变对某个主题的看法。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周三公布的一项研究,由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东西,去年有14%的美国人改变了他们对政治或社会话题的看法。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动摇。世代,性别,党派和种族之间的反应各不相同。老年人不太可能改变他们的意见。只有6%的65岁及以上的人表示他们的观点因社交媒体而改变,相比之下,18岁至29岁的人群的观点发生了变化.30岁至49岁和50岁至64岁的人几乎同样可能–14%与13%相比, 分别。

由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东西,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改变主意。百分之四十一的男性,而只有29%的女性报告他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这在年轻男性中最为常见,其中29%的18至29岁的人改变了他们的观点,而30岁及以上的男性只有12%。

虽然差距不是很大,但年轻女性比年长女性更有可能改变观点。18岁至29岁的女性中有18%表示他们的观点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而年龄在30岁及以上的女性则为11%。

种族之间也存在差异。白人最不可能(11%)根据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改变观点。相比之下,19%的非裔美国人和22%的西班牙裔美国人相比。

在政党中,民主党人比共和党人基于社交媒体帖子改变观点的可能性高出近10个百分点 – 相比之下,这一比例为9%。民主党人之间存在性别差异。根据调查显示,虽然平等的男性和女性共和党人(9%)表示他们的观点有所改变,但21%的男性民主党人与只有14%的女性民主党人表示相同。

牺牲社交媒体

调查还发现,一个人认为社交媒体对于“个人政治参与和行动主义”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改变观点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联系。社交媒体改变观点的人比那些不再认为社交媒体是参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的人更有可能 – 63%到35%。

在观点发生变化的人中,67%的人认为社交媒体是寻找与他人分享观点的其他人的重要工具,相比之下,有38%的人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56%的观点转向社交媒体的人在为他们提供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方面很重要,相比之下,33%的观点没有被改变。网络现在可以说无处不在了,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但我们还是要尽量让自己少玩手机,多去户外活动。

社交媒体阅读成大学生数字阅读主流 这样真的好吗

据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日前发布的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显示,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占比68.8%;微博,占比56.7%;知乎,占比48.0%。

作为网络原生代,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强调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也显得较为“孤独”一些,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际交往也相对封闭,基本局限在父母、亲友和同学关系之中,在个性张扬的外表下常常隐藏着孤独脆弱的内心。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乐此不疲。通过在朋友圈、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上传、转发精彩图文,以点赞、评论等方式与他人互动,成为很多大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的一项社交活动: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的日均社交媒体阅读时长在1小时以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这种基于趣缘的信息生产、分享和传播突破了简单的技术链接,转向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阅读,也从较为私密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以“共享”和“互动”为特征的群体化行为,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让很多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零星、不完整的信息很难带给阅读者深层次、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其所能够达到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质量有限。

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满足于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快感的碎片化信息,阅读者就会抵触那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这将逐渐消减阅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让阅读者失去明辨是非和审视真伪的能力,甚至在面对经典时也缺乏欣赏的眼光,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离优质知识、深刻思想和理想情怀越来越远。长此以往,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甚至也会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基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根本和全部。必须引导他们跳出碎片化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来追求高质量的阅读。唯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阅读的品格,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作者:邓香莲,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光明微教育

碎片消灭 深刻 半数大学生每天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1小时

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满足于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快感的碎 片化信息,阅读者就会抵触那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这将逐渐消减阅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让阅读者失去明辨是非和审视真伪的能力,甚至在面对经典时也缺乏欣赏的眼光,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离优质知识、深刻思想和理想情怀越来越远。

据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日前发布的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显示,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而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学生社交阅读平台分别是微信,占比68.8%;微博,占比56.7%;知乎,占比48.0%。

作为网络原生代,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强调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也显得较为“孤独”一些,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际交往也相对封闭,基本局限在父母、亲友和同学关系之中,在个性张扬的外表下常常隐藏着孤独脆弱的内心。

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新空间。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社交媒体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乐此不疲。通过在朋友圈、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上传、转发精彩图文,以点赞、评论等方式与他人互动,成为很多大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的一项社交活动: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的日均社交媒体阅读时长在1小时以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这种基于趣缘的信息生产、分享和传播突破了简单的技术链接,转向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阅读,也从较为私密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以“共享”和“互动”为特征的群体化行为,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不过,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我们社交需求、带来丰富视听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大量地挤占了我们深度阅读的时间,让很多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知识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零星、不完整的信息很难带给阅读者深层次、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其所能够达到的阅读深度和阅读质量有限。

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对于个人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满足于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快感的碎片化信息,阅读者就会抵触那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这将逐渐消减阅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让阅读者失去明辨是非和审视真伪的能力,甚至在面对经典时也缺乏欣赏的眼光,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离优质知识、深刻思想和理想情怀越来越远。长此以往,我们就无法建立起有深度的、科学的知识体系,甚至也会削弱和限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基于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根本和全部。必须引导他们跳出碎片化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来追求高质量的阅读。唯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并通过实践来提升阅读的品格,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社交媒体令人欲罢不能 创始人们却很少使用

猎云注:或许你已经发现,社交媒体有着成瘾性,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布、刷新。那么社交媒体的创始人们是否对自己的产品重度上瘾呢?答案是否。本文转载自网易科技,作者晗冰,原文如下: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开发者已经承认,他们的产品设计是为了让用户上瘾。我们是否应该果断一点,追随这些平台高管们的选择吗?还是说平台只对公众起作用?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并不像你我一样使用Facebook。据彭博社报道,这位33岁的Facebook首席执行官有一个由12名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删除他平台网页上的评论和垃圾邮件。他有一批专门帮助他撰写帖子的员工,还有专业摄影师,专门为其拍摄照片。

Facebook的锁定性意味着公众并不能在扎克伯格的Facebook时间线上看到私人帖子。不仅仅是扎克伯格,公司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都没有“正常”的Facebook信息。你不能将他们添加为好友,他们也很少公开发布信息,他们将平台建议默认公开的一些信息隐藏起来,比如你也看不到他们拥有的朋友数量。

在Twitter公司故事也是一样的。该公司九名高管的Twitter中,平均每天只有四次推文。其首席财务官Ned Segal已经在Twitter工作了六年多,每月发送的推文不到两次。共同创始人杰克·多西(Jack Dorsey)是相对高产一些,自该网站上线以来,他已经发送了大约23,000条,但是还不及同一时间段用户发送数量的一半。多西很少回应陌生人,也避免在网站上进行讨论或争论。他也不会直播电视节目或体育赛事。事实上,他并不是真正的“使用”Twitter,他只是偶尔发表推文。

在整个行业中,这都是一种真实的模式。相比于很多行业都会“使用自家产品”,社交媒体平台的最忠诚用户很少会是那些掌控平台的人。

笔者是一个强迫性的社交媒体用户。自2007年4月加入Twitter以来,我已经发送了大约140,000条推文,堪称多西发送数量的6倍。我每天都会使用Instagram,Snapchat和Reddit。我有Ello,Peach和Mastodon的记录。三年前,我设法退出Facebook。我很果断地删除了我的帐户。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但我不可能重复这种事情。

我曾经了解过社交网站的负责人,诧异的是他们并不理解他们自己的网站。普通用户会遇到网站错误,信息滥用或糟糕设计体验,高管们如果不使用这些网站本身就无法理解用户体验。我想知道如果他们不像普通人一样使用自己的网络平台,他们能打造最好的服务吗?

现在,我想了解的另外一件事:关于用户他们到底知道些什么?

Facebook前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在去年10月打破了沉默,在费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说,自己是社交媒体的“良心反对者”。

“关于构建这些应用程序的思维过程,Facebook是行业内第一个这样想的:‘我们该如何消耗用户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有意识的注意力?’因为有人喜欢或评论照片或帖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刺激你偶尔产生多一点的多巴胺。这会刺激你贡献更多的内容,这将让你喜欢更多的评论,”他说。

“这完全是一个社交验证反馈循环,诸如我这样的电脑极客都会想到,因为你正在利用人类心理学上的漏洞。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发明者,创造者——我,马克[扎克伯格],Instagram的凯文·斯特罗姆……所有这些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月后,另一位社交媒体平台的反对者也加入了帕克的阵营。负责Facebook用户增长业务的前任副总裁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表示,“我们创造的短期多巴胺驱动反馈循环正在破坏整个社会的运行。没有民事话语,没有合作关系;全市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理念,”其在加州斯坦福大学的一个会议上如是指出,“这不仅仅是虚假广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正在侵蚀人们相互行为的核心基础。我可以控制我的决定,那就是我不使用(Facebook)。我可以控制我的孩子的决定,那就是不允许他们使用(Facebook)。”

帕里哈皮蒂亚的言论激怒了Facebook,以至于公司发表了一个回应,承认其过去的失败。一位公司发言人说:“当帕里哈皮蒂亚在Facebook时,我们专注于在全球建立新的社交媒体体验和拓展Facebook业务。当时的Facebook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公司,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责任也在增长。我们非常重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正在努力改善。”

几天后Facebook做了一个更有趣的举动,其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用户没有花费足够时间的时候,Facebook确实让用户感觉不好。 Facebook的两位研究人员在回顾现有文献时说:“一般来说,当人们花很多时间被动接受信息,比如说阅读,而不是与人交流——他们之后会感觉更糟。但另一方面,积极与人交流——特别是与朋友分享信息,发帖和评论,回忆过去的互动会极大提高幸福感。”

而研究技术成瘾性的专家、《不可抗拒》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Alter Alter),则认为,讨论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是让你感到高兴还是难过完全跑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上瘾。

阿尔特表示:“成瘾性的应用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因此也适用于更多的普通用户。 大约有一半的成年人至少对一种行为上瘾。我们中许多人没有物质上瘾,但今天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中,有很多很难抵挡的行为,而且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对那些接近或者成瘾的行为有强烈的依赖。”

阿尔特认为,这种现象是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意图建立“粘性”产品的直接结果,这些产品是我们想要一遍又一遍地回顾的。 “这些公司开发了这种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正在开发这种粘性产品,目的就是为了留住用户。他们正在竭尽全力确保我们的在使用产品时有幸福感,而我们花在他们产品,程序和应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他们并不是开发一种让人们喜欢,从而变得有利可图的产品,而是开发一种人们无法停止使用,因此变得有利可图的产品。”

“帕克和帕里哈皮蒂亚说的是,这些们从成立早期就已经接触到的公司,都是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来深入用户心理,了解什么能让用户深陷其中。使用这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幸福感,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参与。而这正是他们明确的目标。”

帕克和帕里哈皮蒂亚并不是对现代科技习惯形成性质感到不安的少数人。正如《卫报》10月份所报道的,越来越多的编码员和设计师因此而辞职。苹果推送通知系统的发明者之一的克里斯?马塞利诺(Chris Marcellino)退出了这个行业,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著名UI工程师洛伦?布里奇(Loren Britcher)现在正花时间在新泽西州修建一所房子。很多UI设计师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

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想法,但决定接受这些问题并加以利用。比如总部位于洛杉矶的Dopamine Labs公司提供了一个插件服务,通过其能够将应用程序个性化,提取出用户的“欢乐时光”。它承诺客户:“你的用户会渴望这个插件。他们会渴望使用你的产品。”

阿尔特说:“许多技术巨头对于自己如何使用技术非常小心,他们会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孩子观看屏幕和各种应用程序的程度都有所关注。”他们往往会站起来,其中一些人甚至:“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但是当你沉迷其中时,发现他们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使用同样的产品。”

上周,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对《卫报》说:“我没有孩子,但是我有一个侄子,我对他有一些限制。有一些行为我不会允许。我不希望他们频繁使用社交网络。”

他补充说:“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人类要确保你用它做的事情是好的。人类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确保创造产品是一件好事。”

阿尔特指出,这种理念的典型例子就是库克的前任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谈到了iPad的所有优点,然后却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它。乔布斯在iPad发布几个月之后告诉《纽约时报》记者:“他们没有使用它,我们限制我们的孩子在家使用各种技术产品。”

这不仅是关于孩子的问题。 “你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探究所以,”Alter说,“比如杰克多西使用Twitter的方式,似乎他对于自己在Twitter上花了多少时间非常小心。他显然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家伙,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家伙,但是结果他可能会被其他许多事情所分心,并且能够把自己从平台上脱开来。”

“但是对于Twitter的所有用户来说并不是这样的 – 他们中的许多人说自己会上瘾。不管这是不是临床上的上瘾,但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减少使用,它正在扰乱他们的幸福。而且我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对于许多Twitter用户来说,这就是一个黑洞,吸引着你,很难停止使用该程序。”

这也是我对Twitter的感觉。我意识到自己有多少时间都在无谓地盯着手机屏幕,我删除了133,000条推文,目的是为了减少我使用Twitter的频率。我从手机和电脑上删除了应用程序,强制通过网络浏览器进行任何交互。

成为一个保护孩子远离技术的父母远离是一回事。自己抛却技术产品生活是另一回事。科技公司击败了成千上万世界上最聪明人们的共同努力,每天都在向用户灌输一种渴望打开他们的应用程序的冲动。

自由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凯文霍斯(Kevin Holesh)是那些试图减少使用时间的人之一。他写了一个Moment的程序,记录自己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每天都是三个多小时。霍斯的数据足以为改变提供动力。 “一旦有了这些数据,本身就帮我少用了我的手机。我已经朝这个方向走了几步,但是我知道只是看到这个数字本身就是战斗胜利的一半。看到这个数字真的改变了我的方法……我每天只是在浪费时间。”

霍斯最终从他的手机中删除了所有的社交网络和他的工作电子邮件帐户。 “这是最能帮助我的一步,根也就是本无法访问。我发现我用更老的方法能做得更好。”

阿尔特表示,意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帮助。但是,最终上瘾往往是难以单独打破的。

“20年后,我们可能会回顾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并说:‘看,他们与以前的其他人类有社会的不同,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许我们当时的确需要来规范这些行为’,或者我们可能会回过头来说:‘我不知道为何要大惊小怪,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如此担心。’我认为让人们去自发改变他们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你不能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减少时间,你可以尝试跟随扎克伯格的榜样,并雇佣一个12人的团队为你做。 它可能并不像删除Facebook一样简单,但可能更容易践行。

本文来自猎云网,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美最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传播假消息更快

中国搜索讯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属性。然而,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在社交媒体上,虚假新闻与谣言会比真实新闻更频繁地被转发,因而获得比真相更快、更持久的传播。

为了研究假消息的传播规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微软公司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2006年至2017年间在美国社交媒体推特上传播的约12.6万条英文假消息,它们曾被约300万名用户转发超过450万次。

分析显示,几乎在所有领域,假消息都比真实新闻传播更快、更深入和更广泛。平均来说,一则假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至1500名受众的速度要比真实新闻快6倍。

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研究人员分析说,与真实新闻相比,假消息的文风更新奇和哗众取宠,迎合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假消息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恐惧、厌恶、惊诧等心理状态,而真相带来的更多是期望、悲伤、喜悦、信任等心情。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媒体利用机器人撰写或更新消息。研究人员认为,机器人可能加速假消息的传播,因为人类比机器人具有更强的假消息鉴别能力。据估计,目前约有6000万机器人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布自动更新,在推特上这一数字为4800万。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还指出,为了澄清一则假消息而重复其内容,往往会加固假消息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使问题更为棘手。

他们呼吁,应成立跨学科协同机制,以调查形成假消息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及技术等因素,这对遏制假消息对社会的危害十分重要。(完)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莹)

社交媒体让你的视力变差了吗

数据来源: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齐征)6月6日发布的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受访者对社交媒体总体上持正面态度,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人们对社交媒体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打分为79.8分。

在健康方面,受调查者感到社交媒体最主要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减少了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占比48%)和“让我的视力变差”(占比42%)。调查显示年轻人更依赖借助社交媒体缓解压力,51%的80后和50%的90后认为社交媒体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女性对社交媒体缓解压力的认同更高(占比49%)。

远离社交媒体的三个理由

研究分享【远离社交媒体的三个理由】1.过多使用社交媒体会分散对重要事务的注意力。2.已有研究将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联系起来,减少使用有助于自身健康及事业发展。3.谨慎使用社交媒体,平衡自身的能力与欲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燕北新媒体

2018年的五大社交媒体趋势

从互联网券商的行业视角了解到,关于明年的社交活动如何计划?你打算如何提升明年的社交影响力?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低估了未来我们的生活将如何改变。我们倾向于认为明年的结局与今年大致相同(除了你可能有的任何个人计划)。另外,我们倾向于低估技术进步。

预计在2018年将出现以下社交媒体趋势:

1、增强现实将高速发展。大约五年前,Google推出了一副眼镜–Google Glass–它承诺将增强现实(AR)带入主流,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然而它失败了。但现在,包括Facebook,Google和Snap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竞相进入或重新进入AR环。在一些非常成功的AR应用程序,VR头戴式耳机的销量增加以及更高的技术成熟度(包括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好的视觉渲染)之后,2018年可能最终成为AR起飞的一年。如果确实如此,而且仍然处于主流地位,那么可以肯定的是,AR社交媒体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技术应用之一,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为社交互动提供全新的用户界面。

2、直播将继续爆炸性增长。你可能会认为,直播在2017年占主导地位;大约80%的消费者宁愿观看一个品牌的直播视频,而不愿看博客,82%的消费者更愿意直播视频来写社交媒体更新。直播流量统计在2017年爆发,部分归功于所有支持该格式的社交平台和其他公司。但2018年将是一个更大的一年,现在观众和品牌都已经进入了这个格局。这不再是与观众互动的一种很酷的新方式——这是对您的品牌的期望。

3、隐私将优先开源。社交媒体的使用要求没收某些类型的隐私。虽然Facebook,Twitter和其他平台试图打击滥用系统的用户,并试图让客户了解他们的隐私权,但一些用户仍然渴望一个不会将他们的信息出售给广告商的应用程序。2018年,我们会看到保持用户隐私为重中之重的应用程序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所增加,或者提供开放源代码API,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4、游戏化将扩展到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用户喜欢交互和类似游戏的体验,许多公司已经从微交易和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中获得了巨大的收入。时间将会告诉我们这种杂交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应用,这可能会在2018年产生重大的影响。

5、广告将加速增长。在发展早期,社交媒体平台把用户群建设放在首位。现在他们已经建立起来了,并且已经证明了他们的长期生存能力,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已经转移到了收入上。从互联网券商的行业视角了解到,大多数主要的社交媒体品牌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建立更多的广告,但2018年将会看到更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