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盒子产品总监分享活动运营让用户为你疯狂打Call

来源|-APP活动运营工具()

本文源自产品总监在极光开发者线下沙龙活动《数据驱动下的产品运营》的分享,由盒子菌整理发布。

早期的互联网行业,都是用不断砸钱的方式做活动运营,那是不是说参加我们活动的用户是唯利是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户,大家想一下,我们选择一款产品,真的是贪图那点利益吗。不然,活动运营其实是一种感觉。

一.用户心理

1.从四大场景看用户心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平日夜跑三公里,你会截图发朋友圈,而今晚你居然跑了十公里,你会做什么?

你玩王者荣耀的时候拿了五杀,会做些什么?

和闺蜜开了个派对,你会做什么?

双十一商品五折,你剁手,元旦时依旧是五折,你会不会继续剁手?

1)自恋满足感

从夜跑中,我们可以得到用户自恋满足的心理,什么叫自恋满足呢?“自恋”这个词并不是贬义词,从心理学上看它更像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因为如果没有自恋,就没有今天这个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自恋,但如果自恋过度别人就会觉得你是蛇精病。之前有个小伙因违规被交警扣车,那小伙说自己是银河系的富二代,如果交警敢扣车,就要毁灭地球,这就属于过度自恋。

从夜跑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其实是有自恋满足心理的,活动运营可以针对用户这一心理展开,让用户觉得自己很棒。

2)竞争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玩王者荣耀,因为这款游戏具备攻击性,这是人类本来就具有的攻击性,攻击性最原始表达是,两人上街打架,但这其实是不合法的。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应该把攻击性升华,让用户觉得爽、刺激。

昨天是国家公祭日,提及公祭日,我都会想起二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与二战脱不了关系。 走到今天,我们提到电子产品、汽车却不得不提及这两个国家,这是因为,在战争中,他们是攻击性最原始的表达。所以活动运营该做的事情,就是转化和提升攻击性,令其合法合理。

3)渴望关系

在活动运营过程中,你需要用户将你的活动分享出去。用户一定是将活动分享给他的朋友。提及到朋友,必定会涉及“关系”这个词。关系是在活动中比较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强化他。因为你的朋友会帮你放大你自己的好,转化你承受不了的坏。

我们回到跑10公里这个场景,当你某日跑了个10公里,内心已经开始自恋,你的朋友还过来夸你,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更厉害了?

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会去找你的朋友倾诉,你将内心的不愉快说出来,你会觉得自己其实已经放下了。

这样就是我为什么会强调关系的重要性。

4)占到便宜

各大行业在双十一双十二发力,让用户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损失”。

正如我在活动1.0,认为用户是唯利是图的。在活动2.0时,我发现用户并未唯利是图,他们想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到便宜的感觉。

二.活动的套路

1. 活动分享

用户之所以会将你的东西分享出去,达到以老带新的效果,甚至是品牌的传播,你都必须给用户一个低调装逼的机会。在分析低调装逼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用户活动分享是利用了用户的什么心理。

1)自恋满足

不知大家的朋友圈有没有被这个测试刷过屏,上边的文案写着,“你的思维方式活跃又不失严谨,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成熟但不乏创新的决策,所以你主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功者……”我当时看到这则解释文案的时候,觉得真准,完完整整地将我描述出来,所以我立马就将这张图片分享到朋友圈。而事实上,这个测试里边,没有任何算法,都是随机生成的,只需要设置几个不同结果,再加上对应的说明文案。

既然这个测试没有算法,用户会什么会觉得准确呢?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恋满足心理,当你看到很多好的东西时,你就会向这个结果靠拢,这个活动的运营人员就是利用了参与者的自恋满足心理。

2)竞争、自恋满足

16年年底的支付宝年度账单刷爆了朋友圈,当我们看到这张账单的时候,内心会有这样的独白“看看劳资的账单,怎么说也是个中产”。从支付宝的账单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又与有无赚钱本事有关,所以当用户的账单额度较高时,会更加愿意将账单分享出去。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份账单显示,我全年的支出已经超过全国92%的人,这就是刺激用户分享的第二个点–竞争。竞争的基本玩法就是比赛,而比赛结果可以用数字呈现,所以,用户心中较强的竞争意识会让用户将活动分享出去。

3)活动的阴阳两面

上边提到的两个例子,其实都只是利用用户的某一种心理,令活动得到传播。而腾讯公益的“‘小朋友’画廊”活动,却不单单是利用用户的心理。我认为腾讯公益的这个活动同时具备阴阳两面。

在阳面,用户做出分享行为,是因为受益的不是用户本身,而是别人。在“‘小朋友’画廊”活动中,受益人是小朋友,而且在这个分享页面,我们可以看到用户视觉热区上放的是小朋友的画作,画作下边配上暖心的文案,在产品设计上,放大了别人受益这个点。

在阴面,仍旧是利用之前说过的四大用户心理,但必须将这四大用户心理弱化。用户在对腾讯“‘小朋友’画廊”活动进行分享时,他的内心是没有任何压力,因为这是公益,别人会觉得你是个热心的人。而当你分享支付宝年度账单时,你的父母会觉得你败家,你的朋友会觉得你是在炫富。所以用户在分享之前,会思考自己是否要分享出去。

当你的活动只具备阴面的性质时,就算用户有自恋满足心理,他也会觉得这个活动分享出去对自己没有好处,因而不会分享出去,所以说要给用户一个低调装逼的机会。

2. 活动转化

产品以前卖1000,现在卖100,用户买不买单?用户内心会觉得你这个产品太low了,不会为此买单。而双十一双十二的促销活动,却遭到用户哄抢,这是因为,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到便宜的感觉。

在对用户进行活动运营前,先将用户进行分组,新用户、活跃用户、瞌睡用户、流失用户。

1)新用户

用户运营上,很多公司会派发试用券给用户,很多人会觉得,免费的东西,用户会买单吗。之前信用卡送了我两个月的优酷会员试用,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开通了腾讯视频的会员,拥有了免费的优酷会员之后,那一段时间我经常在优酷上观看无广告的讲座,会员试用结束后,弹出的广告让我无法接受,所以我续费了优酷会员。

我说的这个优酷会员试用,其实和活动派发试用券给用户是同一个道理,我们为用户构建一个舒适区,当用户要离开这个舒适区时,会觉得不舒服,同时,我们还要强化用户失去某一种东西的感觉。

2)活跃用户

在活跃用户上,我们的客户做了如下操作:

通过活动运营的方式,给用户打上,再根据这些标签为用户触发活动,提高转化率。

3)活动转化的套路

以上提到的操作步骤中,其实暗藏着一些套路

①价格锚定

一块投影布卖500块钱,大家觉得贵还是便宜?当你发现在某宝上一块投影布售价仅200元,你会觉得这块500块的投影布便宜吗?怕是不会。当我告诉你,这块售价为500块的投影布,可以让投影的效果提升80%,而且它的售价是800块,因为双十二才降到500块,你们还会觉得便宜吗?如果是我,我肯定立刻买买买。

②限时小额优惠券

大多数活动都会派发一些限时的小额优惠券,这一设置的巧妙之处在于“限时”。用户的购买决策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如果无法在几秒钟内搞定你的用户,这个用户就流失掉。我看过最夸张的就是一哥们往自己的神州专车账户充了一万多的钱,怕是一辈子都用不完….“限时”优惠就是这样刺激用户,完成商品的购买。

③限量买赠

限量买赠实质上是数字游戏, 以下三个活动,大家会选择哪一种形式呢?

A原价每公里10块,现价每公里8块

B 打车8折

C充100送20

这三个活动,本质上都是打八折,但是神州专车采用的是第三种活动方式,这是因为用户对数字的感知是最敏感的,用数字可以很好地刺激到用户。

④10秒内优惠券

用户购买决策只有十几秒,所以必须在十几秒内拿下你的用户。这时候需要给用户点甜头,如果是直接给用户优惠券,用户内心会纠结,因为这张优惠券来得不费吹灰之力,而当你在10秒内触发游戏给用户玩,出于游戏自带的一些属性,用户会玩得停不下来,最后再奖励用户一些优惠券,用户会觉得这些优惠券来得不宜,要好好珍惜,此时就提高了购买转化。

三.活动落地

活动落地其实是人加工具,在活动转化中,其实是有一套工具的玩法。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从最开始触达用户,向用户推送,再给用户打标签。通过不断地做活动,给用户打上大量标签,完成了用户分组。有了分组后才能将我之前说的套路使用到用户中。

在一次性的活动中,比如腾讯的“‘小朋友’画廊”活动,就算未对用户做分组,活动还是能够照常进行。但是在整个用户生命周期中,我们会对用户进行多次的活动推送,这必须借助用户分组来进行,因为你不可能对已流失的用户推送拉新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精细化运营。

我们其实是一款为微信和APP提供精细化活动运营的SAAS产品,我们帮助客户,构建其用户的用户画像,完善用户分组,通过用户标签,做好精细化活动运营。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作者:运营社,APP活动运营工具,助力APP运营,提升用户活跃、留存和转化;

本文为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1579.html

极光大数据公布最新共享单车APP数据 ofo和摩拜优势太明显

曾几何时,满大街花花绿绿的共享单车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街头独特景观,不过政府的逐渐规范管理,企业间不断的竞争博弈,共享单车已经结束了野蛮生长的情况,就连对互联网行业最不敏感的用户们都发现,共享单车的颜色越来越少了,越来越集中了……

根据极光大数据最新发布的《主流共享单车app10月运营报告》,可以看到,共享单车行业进入下半场后,经历了一场力度空前的大洗牌,马太效应越发凸显。长居第一梯队的ofo和摩拜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第二梯队的哈罗单车与永安行宣布合并有望成为行业第三极,而其他中小平台则因车辆被损毁、资金链断裂等多种原因陆续宣布停止、倒闭或被转让。

该报告从月活跃用户、日新增用户数、30天留存率及日均启用次数等多项数据呈现了2017年10月几大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情况,并对未来发展做出评析。报告主要统计的共享单车app有ofo、摩拜、哈罗单车、永安行和酷骑单车。

从月活跃用户来看,ofo10月活跃用户达2508.4万人,排名行业第一位;排名第二的是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为2373万人;哈罗单车月活跃用户411.4万人,永安行月活跃用户352万人,位列三四位;酷骑单车月活跃用户267.1万人。

从10月日新增用户数来看,ofo日均新增用户为30万人,居行业首位。摩拜日新增用户14.8万人,排在第二位;哈罗单车日新增用户4.5万人,永安行日新增用户1.3万人,分列三四位;酷骑单车日新增用户0.8万人。

从30天留存率来看,ofo在10月份 30天留存率为72.1%,位居行业第一;摩拜10月30天留存率67.8%,排在第二位;永安行30天留存率66.4%,哈罗单车30天留存率66%,位列三四位;酷骑单车30天留存率50.6%。

从10月用户日均app启用次数来看,ofo用户平均每天使用1.51次,排名行业第一;摩拜用户平均每天使用1.36次,排名行业第二;永安行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永安行app1.09次,排在第三位。

从10月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来看,ofo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1.31分钟,位居第一;摩拜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1.21分钟,排在第二位;永安行用户日均使用时长6.86分钟,排在第三位。

这次极光大数据公布的这份《主流共享单车app10月运营报告》,可以看出随着共享单车行业洗牌的加剧,ofo和摩拜的优势地更加明显,各项数据稳居行业前两名,且对比增幅要明显大于其他共享单车平台,马太效应明显;永安行和哈罗单车岁占据一定市场,但份额较小,不过随着永安行和哈多单车的合并,稳居行业第三之后也将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如果按照以上的形势继续发展,估计要不了太长时间,共享单车下半场也将逐渐落幕,到时在街上能看到的恐怕只剩下少数的三四个巨头了,市场也会自然推进到出共享单车2.0时代,不知道那时候又会给我们什么惊喜。

运营应该掌握的东西你具备几条

一、运营的工作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拉新、留存、促活。

二、运营基本分为:

市场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社区运营等。

三、运营的常用办公软件:

Office三件套——这个是必备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

Axure——画一些简单的原型图或者流程图还是必须要会的。

思维导图——理清自己的思维的必备工具,有mindmanager、xmind等。

云笔记——记录一些想法和笔记,推荐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四、互联网资讯网站: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最有名的产品相关网站。

知乎——互联网问答社区。

36氪——互联网创业资讯网站。

爱范儿——很好的科技媒体资讯网站。

五、数据分析相关网站:

36大数据——分析互联网趋势的大数据网站。

易观智库——互联网分析网站。

艾瑞网——互联网数据分析资讯网站。

199IT——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六、运营相关网站:

DevStore——企业运营方案整合平台。

91运营——运营资讯网站。

爱运营——互联网运营学习中心。

96微信网——微信运营学习平台。

TOPYS顶尖文案——广告文案网站。

KO文案——文案学习网站。

七、站长工具:

站长之家、站长工具、cnzz数据专家、A5站长网、爱站网、CSDN。

八、APP运营经常用到的工具:

App store排行榜。

360、百度、应用宝等应用商店的排行榜、推荐榜。

阿搜。

App annie。

应用雷达。

App营。

Testin巨制中国好应用2017 Best APP 50年度打卡即将启动

即将过去的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问鼎全球领军,移动APP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越来越多的工业APP有效推动了“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的未来在于软件,互联网+的核心特征是移动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发展源于开发者的创新推动。

为了持续宣扬开放、创新、竞争、健康、安全、诚信的开发者价值观,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覆盖300多万移动应用在市场、运营、产品、研发4个方面14个维度的AppBase数据和CAQC用户体验UX系数的5项数据在2017年全年的综合呈现,“中国好应用 2017 Best APP 50”将产生消费升级、新人口红利、商业融合、金融创新和产业升级等5大未来趋势、20个细分领域、共1000个在该领域领军者的APP。

中国好应用2017 Best APP 50

Testin云测自创立以来持续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进行研究、测试,与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用户、开发者、专业人士、投资人、行业组织,一同见证“中国好应用2017 Best APP 50”的诞生,一同见证“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中华民族强国目标,在APP开发者的参与、推动下逐步实现,一同见证中国APP开发者对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学习、参与到领先的变化。

经过2017年全年的跟踪测试、数据筛查和尽职调查,消费升级、新人口红利、商业融合、金融创新和产业升级等5大领域“中国好应用 2017 Best APP 50”将于近期公布。

AppBase是移动APP的综合实力呈现

AppBase实力象限 (Testin AppBase Synergy Quadrant) 根据移动App市场运营、产品开发这两个重要属性的14项维度进行分类分析,提供了化繁为简的App实力市场、运营、产品、研发的提升决策方法 (App Synergy Factors Decision Tools),以便精确发现App开发者最为困惑的发展策略问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客观的决策依据评估一个App相对其垂直领域内的同类型App的综合实力、以至相对于任何一个App的竞争态势,制定产品开发、市场运营均衡的发展策略,用来判断投入产出效果的总体影响、投资回报等静态比较和变化趋势,最终建立长期、持续的实力,同时向行业人士和投资人提供了用来评判App的综合协同发展潜力的依据。

Testin AppBase拥有全球最大的App市场、运营、产品、研发综合基准数据库,Testin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受邀行业专家和投资人,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获得由AppBase数据库所产生的特定对象的App实力报告 (Testin AppBase Synergy Report)。

开发者(Developer),掌握实力竞争格局(Competition Status)和发展态势(Development Trend)

行业专家(Expert & Media),了解全面情况(Whole Picture)

投资人VC,可以客观、透明的获悉App的数据(Neutral & visible information),早期发现优秀应用(Detect genius App)

App开发者,特别是在资本的支援下,往往在线上推广、广告,地推、活动,甚至刷榜等不良手段上不惜工本,但获取的用户必须通过产品的体验才能有效地转化、留存。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或负面评价,不是积极地改善产品、提升体验,而是想方设法删帖、删差评,按下葫芦起了瓢,如果产品开发重视不足,即使花再多的钱、雇再多的水军,也不可能完全掌控用户,只要你的App不是市场唯一的垄断服务或资源,就一定有其他的类似功能、服务的App出现,用户就毫不犹豫地会涌去。

App本质上受制于“产品”和“市场”2个互相独立、却互相影响的常变量。如图,将移动App产品、开发等专业技术投入所产生的效果作为x轴,将市场、运营等投入所产生的效果作为y轴,组成一个二维象限,坐标轴上分别按照5分制进行刻度划分,以60%的3分作为中线,划分为不不平衡“田”字形,x轴、y轴的刻度以数字大小概括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各个App之间在各个维度综合实力效果。

领导者(Synergy):市场运营和产品开发都取得60%相对优势效果的App被归结为领导者(Synergy),例如上图中[App①]。领导者要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要密切关注同样居于领导者象限的竞争对手(例如上图中App⑤),时刻应对挑战,另一方面,市场驱动者和产品驱动者一旦在不足的方面发力,也会对领导者象限的App形成竞争威胁。

市场驱动者(Market Driver):市场运营效果呈现60%优势而产品开发不足60%的App被归结为市场驱动者(Market Driver),例如上图中[App②]。市场驱动者已经具备了领导者象限的市场运营优势,但能否持续,关键要看产品开发是否能有效提升。

产品强化者(Product Strengthener):市场运营效果不足60%而产品开发呈现60%优势的App被归结为产品强化者(Product Strengthener),例如上图中[App③]。产品强化者相对而言更为专注于产品和开发,关注用户体验,只要资金与资源能够配合,加大市场运营投入,就有机会进入领导者象限。

进入者(Entrant):市场运营及产品开发均不足60%的App被归结为进入者(Entrants),例如下图中[App③]。进入者在市场运营和产品开发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但如果在细分领域垂直形成差异化,实现单点突破,颠覆现有市场的格局将会有很大的机会,而这更是风险投资人和VC更为关注的。

AppBase增长率

QGR@mrq (Qtrly Growth Rate of Most Recent Quarter)用于描述APP最近一个季度(3个月)的相对增长率%。

YGR@ttm (Yearly Growth Rate of Trailing Twelve Months)用于描述APP过去12个月的相对增长率%。

通过实力系数(AppBase Synergy Factors)调整发展策略

Testin AppBase的14个纬度的数据是通过Testin平台的数据积累及公开渠道获得,App开发者在各项纬度所做的工作都会在市场运营、产品开发的外部表现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AppBase的数据,Testin Lab根据AppBase库所有应用的数据进行均等条件计算,从而获得各个App的相对AppBase数值。

Testin AppBase的App样本取自公开市场发行的Android、iOS版本,直接成为Testin的企业客户并获得相关服务不会直接改变AppBase的各项指标。但在Testin的各项开发者服务的帮助下,开发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质量、迭代更新,将可能会影响到AppBase的各项系数,特别是与产品开发相关的各项技术指标。

市场运营(Marketing & Operation)

市场运营维度主要通过下载、安装、活跃三个反映用户运营效果的用户系数数据,社交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的影响力反映市场方面效果。其中,App的iOS版本在AppStore和国内的主要第三方商店、渠道,Android版本在国内主流的50多家商店和下载渠道的覆盖效果,以及AppStore,GooglePlay,Amazon Store和其他第三方全球化商店的版本同步发布情况所反映的全球性效果。

1)用户系数,App用户实际下载、安装、活跃数据的相对系数,用于评价App市场运营的实际效果

下载 Download Factors

安装 Installations Factors

活跃 Active Factors

2)影响力系数,反映App的外部影响力和口碑的实际效果的相对系数

搜索热度 Search Factors

AppStore、GooglePlay及国内主流应用商店的评论数

媒体影响力 Media Influence,国内各搜索引擎及Bing、Google新闻搜索相关新闻量

社交网络 Social Influence,社交网络影响力系数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a)微信指数,公众号粉丝数,公众号最近一个月文章总阅读量、文章点赞数、微信搜索能命中“app”的文章数 b)微博指数,公众号粉丝数,公众号最近一个月微博互动量,包括转发、评论、点赞数量,微博搜索能命中[App名称]的文章数量 c)百度贴吧/知道/百科指数,[App名称]贴吧粉丝数、贴子数,知道文章数,百科词条阅读数 d)知乎、豆瓣指数,帖子数据

3)发行系数,反映App发行、推广效果的相对系数

渠道分发 Distribution

全球性 Global

产品开发(Product & Development)

产品开发维度主要通过App功能的实现,用户使用的体验,App在Top终端上的兼容性和综合性能,App发布后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和稳定性,用户在下载商店和移动社交媒体的评价,是否定期迭代更新和发布新版本,在App开发上的持续性,综合反映App开发者的产品开发上的综合实力。

1)质量系数,反映App功能实现、质量性能、用户体验与评价的相对系数。

功能 Functionality

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

应用质量 App Quality

使用性能 Using Performance

安全性 Security Factors

2)迭代系数 Iterations,反映App定期修改、更新、升级迭代的相对系数,客观反映研发团队执行力和管理体系的完成度。

3)持续性系数 Sustainability,反映App开发团队在该App持续时间与经验的相对系数。

CAQC用户体验UX系数

针对目前移动应用软件行业存在的用户体验矛盾,中国移动计算联盟(CMCA)应用体验专业委员会提出了“移动应用软件用户体验基准”,通过对移动应用软件的持续性测试和数据分析,为各细分领域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者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为用户提供选择、使用移动应用提供参考。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是一种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对于移动应用来说,用户体验可以通过App的功能实现、启动响应时间、流畅度帧率FPS,以及CPU、内存、GPU占用率等客观指标来衡量,用户体验系数大于60的App认定为基准用户体验基准App。

1)启动耗时:人与人进行互动时,双方都会对彼此进行响应,无论是通过言语,还是肢体动作或眼神。数字世界里也是同样的道理,软件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当前状态,产品的反应时间与用户的掌控程度直接相关,与用户形成互动沟通。 Jakob Nielsens APP应用标准:0.1秒——应用UI界面开始响应用户操作,用户就会有直接控制的感觉;1秒——用户的思路就不会被打断,就会没有等待的感觉;10秒——达到这样的等待时间,用户就不会再玩下去了。现实中,用户还会进行“横行比较”, 如果一个App用了3秒打开,另一个同样功能的App只用了0.3秒,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转向更快的App。与竟品App进行响应速度比较是最重要的。

2)帧率FPS:帧率(FPS: Frame Percent Seconds)是指每秒视图更新的帧数,也就是UI的流畅度指标。App运行中每秒帧数愈多,所显示的UI就会愈流畅,让人感觉App运行越快、越平滑。反之,如果App运行时的帧率小于16,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卡顿感。

3)CPU、GPU、内存:CPU、GPU、RAM内存饰App运行不可或缺的硬件资源,同样的性能体验如果占用的运行硬件资源更少,用户的整体体验就更佳。

Testin云测是全球“一站式应用云测试服务”领导者,为应用(Web、移动网页、原生移动应用、H5、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游戏、VR/AR、可穿戴、人工智能、IoT工业互联网开发者提供必需的一站式应用测试服务和质量保证。Testin云测获得ISO9000、ISO27001、ISO20000、ISO17025和CMMI 3认证,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认证测试机构,目前已经持续服务超过80万开发者,为超过230万个应用进行了超过1.8亿次测试,累计3轮融资超过8000万美元,与ARM、Intel、Google、IBM、微软、360以及全球众多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先后被评为清科2014年、2015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德勤Deloitte 2015年、2016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红鲱鱼Red Herring 2017年全球100强。

APP运营的三个阶段再大的神都无法跳过

前面我们讲到了企业进行APP运营的五个方面,如今,市场上的APP络绎不绝,每个新的APP出来时都要进行一场疯狂的推广,在获取新用户上面是不惜血本拼尽全力。然而很少有企业把心思放在APP运营上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APP产品运营过程中的3个阶段。

APP上线前:弄清楚APP定位及目标用户。APP的定位和目标用户决定了APP的设计风格和服务体验。同事会影响后续产品运营的策略。毕竟一个APP只是解决一个固定人群的需求,而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需求。另外,APP运营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比如安卓渠道,包括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等,都有新品首发。了解各大渠道的首发规则,并沟通、预约好排期。

APP内测期:手机用户的行为数据。在这个阶段,产品运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和相关的问题反馈,和产品策划一起分析讨论并进行产品优化。主要关注数据有:页面路径转化、按钮点击、启动次数、启动时间短、停留时长等。

APP推广期:吸收用户。产品本省性能以及体验没有问题以后,接下来就是产品开始大规模推广的重要时机了。推广期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影响,吸收用户。这个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铺量,覆盖各大渠道,如果预算足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渠道的投放。

OK,今天就说这么多了,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小新哦。

徐州APP之商城APP运营篇二

商城APP运营初期

1、调整测试,产品优化:具体方法就是邀请周边商户,客户体验,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与产品设计师的用户模型做对比,有目的的进行产品调优。主要关注数据有:按钮点击,页面路径转化,启动时间段,启动次数,停留时长。

2、扩大客户群,增加曝光度:即新媒体推广,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建立初期粉丝群。

(1)新媒体推广:内容策划即抓住当周或当天热点,让你的产品讲故事,拟人化。

微信小号导大号:建立几个微信小号积累目标客户群,再通过小号的群推荐微信公众号,将粉丝转移到微信公众号。微信运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坚持而为之。

论坛贴吧运营:采用官方帖,用户帖两种方式发帖,发完贴定期维护,也可联系管理员进行一些推广活动。主要的论坛:机锋论坛、安卓论坛 、安智论坛、魔趣网 、安卓论坛、魅族论坛、风暴论坛、木蚂蚁论坛、DOSPY论坛。

微博运营推广:初期主要借鉴同行的微博大号,微博推广基本以讲故事为主,讲产品拟人化,用产品讲故事,深入人心,才能在微博广泛传播。

基础品牌运营推广:即增加360,百度的品牌词条,在百度问答、360问答、知乎、天涯、猫扑大杂烩建立问答。

(2)线上线下推广:线上运营推广有两类:A类:在各个开发者市场上线(市场汇总参考徐州APP之商城APP运营篇1),B类:与运营商沟通将产品预装到运营商店;将产品预装到手机厂商自带的手机商店里。(主要厂商:华为,中兴,酷派,TCL,波导,OPPO,魅族,海信)

线下运营推广:介绍海报即在流量多可免费宣传的地方贴海报;宣传单即制作精美的宣传单,在商圈,办公地点集中派发。

3、策划促销活动:积累的一定量的粉丝,和曝光度就可以策划一些促销活动,活动以围绕主要产品为主开展。

徐州APP 之商城APP运营篇一

商城APP运营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运营前

1、玩转自家APP,分析同行:即完全掌握自家APP的所有功能,包括一切小细节,清楚自己产品所面对的目标人群;对市面上同类APP作分析,知道与那些存在竞争关系,知道同类产品的不同方向。

2、申请各大市场开发者账号:(1)安卓市场:百度、360、阿里系、腾讯、小米、豌豆荚、PP助手、安智、华为、小米、联想、酷派、OPPO、Google Play、刷机助手

(2)苹果市场:AppStore、91助手、PP助手、同步推、快用苹果助手、itools、爱思助手)

(3)PC端:百度应用、360软件管家、手机助手

(4)Wap站:宜搜、泡椒、天网、乐讯

(5)Web站:华军、天空、非凡、绿软

3、整理各大市场要求文档:即彻底搞清楚各大市场的每一条发布规则、熟悉各大市场的每一条活动规则、具体要清楚到什么时候申请,申请合作的条件和方式。

4、做好基础工作:即产品、资讯的定期更新,保证APP能正常运行

5、规范公司书面文件:即产品规划书、合作说明书、运营计划书

6、公司人员配置:即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一般营销团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团队运营:对线上线下合作运营足够了解,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人来对团队进行协调

(2)文案策划:需要对产品描述进行写作,专题新闻写作,微信公众号写作,除了写作外,文案策划还需要协助公司完成线上线下广告策划以及促销活动的进行。

(3)线上运营负责人:专门负责网络运营,线上活动、与线上客户达成合作

(4)线下运营负责人:通过线下推广APP,吸取客户

(5)后期维护负责人:专门处理业务谈成后出现的问题,维护客户。

7、制定书面运营计划书:制定的计划的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各大市场的玩法。推广包括两种方式

(1)线上运营推广:主要是线上各个渠道的运营,即运营商渠道、第三方商店、手机厂商商店、广告平台、积分墙、AppStore搜索榜

(2)线下运营推广:包括手机厂商推广、水货刷机推广、行货店面推广

为什么说开发和运营一款APP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中国的智能机已经充分地普及了,我们打开智能手机会发现,每个人的手机中或多或少都有几个APP——移动客户终端。用户可以打开这些APP,在手机上享受服务。对于企业来说APP是自媒体营销的必备武器之一,而对于智能手机用户来说,APP也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随身百宝箱。用户需要什么,就可以下载相关的APP到手机里,随时随地拿来使用。APP营销之所以火爆,主要是因为具有以下优势。

全面展示营销信息

APP能够全面展示营销信息,让用户在没有购买产品之前就感受到产品的魅力,从而降低了对产品的抵抗情绪,通过对产品信息的了解,刺激其购买欲望。

提升品牌形象

移动应用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让用户了解品牌,进而提升品牌实力。良好的品牌实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形成了竞争优势。

成本低

APP营销的模式,其开发和推广的费用,相对于电视、报纸、网络都要低很多。

持续性强

一旦用户下载了APP,呢么持续使用就成了必然。APP营销抢占的就是用户的这种零散时间。

随时沟通

用户可以通过APP及时交流和反馈信息,易于开展企业和用户之前的交流,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的市场信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明天再见!

智能缔造简单收益多米淘个人管理APP创新潮

几年前,电商风就吹进了人们的消费生活里了,最终改变了大部分传统商户和个体商户的经营模式,普遍开起了网店,货源是否稳定,价格优势是否强势,发布是否美观,以及丰富的淘宝运营专业经验,九成的淘宝新手都死在运营推广经验上。

随着网店商户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运营也越来越难了。不少商户都表示网店不好做了,每天都在为流量和访客而忧愁,而多米淘个人管理APP致力于让淘宝管理运营变得更加简单,无疑让商户们看到了经营的曙光。

针对开店门槛高、找货难、产品设计、店铺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多米淘个人管理APP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让商户们经营无忧。客户们可轻松一键采集热销产品、自动上货、自动店铺管理、自动销货赚钱,全面实现全自动化的电商服务软件,运用大数据来管理淘宝店。

多米淘个人管理APP采用智能化傻瓜式的操作模式,无论是谁,都可以实现操作10分钟,坐等客户下单的超快,超便捷的服务。作为一款新型的赚钱工具,多米淘背后拥有一支专业的运营指导团队,均为淘宝运营实战大咖,对客户遇到的问题能逐一化解,甚至还匹配了一对一保姆式教学指导服务,从开启店铺、店铺装修、软件使用、店铺推广、运营技巧、引流技巧、稳定店铺技巧、多店铺多元化盈利模式指导、店铺转型专营店指导等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面前,谁能够在运营推广里脱颖而出?谁就能迅速获得巨大商机,由于多米淘是一款自动化赚钱软件,对什么都不懂的小白用户尤其适用,让没淘宝开店技术和运营经验的人都能简单赚钱,轻松实现人生财富。

一场正在涌动的暗流实体影院开始向淘票票和猫眼发起反击

“在行业的价值链上,实体影院是始终绕不过去的一环,电商并不是服务与产品的最终提供者,这决定了影院依然有生存和反击的机会。”

作者 | 秦泉

“我们做这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锁住核心用户,让他们不流失,这是底线”,坐在对面的赵修瀛对《三声》说。他是美嘉影城的市场总监,过去一年时间里,他将相当多的精力花在了培育自有购票App这件事情上。

“内忧外患”是美嘉影城这几年的处境。第三方的快速生长在某种程度上摧毁和重塑了影城的会员体系,另外一方面,在影城渠道被电商平台”渠道化“之后,影城的市场话语权也在快速下降,“做得越久,受制衡的因素就越多。”

“除了这些威胁,我们也看到了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机会”,美嘉影城自有购票app自去年六月份上线后,经过一年多精细化的运作,目前装机量已经有8万左右,这对于全国只有三家影城的美嘉来说,已经可以延展出更丰富的用户活动。

如同打了一个小“胜仗”,这些用户量让美嘉影城有了喘息的机会。“否则自己核心用户再流失的话,对影城的打击就更大了”,在赵修瀛的计划中美嘉影城会利用app“继续扩大用户群体,让用户群创造更多的收益”。

美嘉只是众多实体影院App中的一个案例。《三声》发现,市场上主流的院线或影城都开发了自有购票App,这项名单里包括了万达、博纳、卢米埃、金逸等一线院线,以及其他服务于加盟商的浙江时代旗下的票时代和北京新影联旗下的大拇指票务等。

在这些影院自有的购票平台上,用户可以上进行购票和享受影城会员的相关福利。

“丛生”的影院自有APP

不能将责任归于在线电影票务平台,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革新是产业进步的标志,实体影院还要感谢互联网票务模式为自己带来的用户和流量,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

这样的影院自有购票App无机会也没能力去应对淘票票、猫眼的所谓“威胁”,不仅因为共同利益还是远远大于分歧,而且至少就用户体验来讲,这些App远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对手。

实体影院的目的在于,在被日益“渠道化”之后,依靠自建购票App、会员服务制度和线下场景优势,更精细地运营“流量”,修改和片方之间的规则,重新定义话语权。

在此之前,实体影城虽然没有迫切的意识去建立自己的会员体系,而是会员身份所能享受的持续性价格折扣,保证一部分影迷和影院之间的虽然简单但是较为稳定的联系。这样的简单链接显然已经不能适用目前的行业现状。

“过分依赖第三方渠道对影城来讲是一种经营性风险。就想趣店和蚂蚁金服的关系,趣店感谢蚂蚁金服创造的一切,同时也会小心不要过分依赖你”。赵修瀛认为自有购票App是影城在未来布局中都要去做的一件事。

“电商通过各种方式绑架影院”

第三方电商“革新”了产业结构

过去几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的用户习惯和发行规则被互联网在线购票深深改变。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时间点,猫眼、淘票票、娱票儿以及百度糯米等依照O2O的互联网战争风格,采用激进的大规模票补方式迅速在市场上“圈占”用户。

这样的策略结果是:在线选座售票量占比迅速提升的同时,实体影城原有的会员体系和售票通道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2013年,在线选座售票量仅仅占整个市场的8%,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电商的出票量便已经稳定在了8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让很多影院原有的低水平的会员体系遭到摧毁,也是让一些新建的影城直接略过了自己会员体系的建立。

实际上,彼时的实体影城也正在享受票补时代带来的疯狂收益。仅仅在2015年一年时间里,整个在线购电影票玩家的补贴力度就到30-50亿规模,也就意味着这些票补中近50%的资金都流进了实体影院的“口袋”。

在增量市场增长放缓之后,影院和第三方电影票务电商的冲突才开始显现出来。2016年下半年电影市场迅速降温,“票补大战”进入到了一个休息期,面对已经圈占了大量用户的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在先前忽视了自身会员体系的实体影城意识到了紧迫感和重要性。

“现在很多电商想通过各种方式来绑架影院”,鲁信院线总经理王征聊到这里时,情绪变得激动起来。

在他看来,现在第三方电影票务平台和实体影院之间,已经明显出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电商“绑架”影院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这两种方式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影院贴钱给第三方做嫁衣”。

第一种是票补,“电商对影院说,你要达到多少排片我就给你票补,左右影院的排片实际上就是绑架影院”;第二种是降低结算价,“例如,一部影片的正常结算价是25元,这个时候电商过来说降到23元我就给你补贴以及导入资源。”

如果调换下话语对象就可以发现,对于实体影院而言的“被绑架”就是第三方电影票务平台追求的“互联网发行”模式。在一部分持有保守观点的影院人士看来,以前片方直接跟影院对接的模式部分,已经变更为“中间商”票务平台的链接,这意味着先前全部属于影院的发行资源蛋糕被第三方电影票务平台拿掉了一部分。

为什么在线电影票务平台不为实体院线较多的开放相关的后台数据?在太合娱乐副总裁邱洪涛看来,这是由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根本基因决定的,“第三方电商的商业模式是依托在C端普通用户基础上的,决定了它很难想着去为B端的影院做服务。”

实体影城的尴尬之处还在于,行业集中度不高的大背景下,让实体影城对第三方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后者之于前者。

“电影市场跟酒店和携程等OTA运营商之间的关系类似,但是不像航空公司和携程等OTA运营商的关系。不接航空公司,携程得死掉。但是票务平台并不会因为不接几家影城而停掉。相反是影城不接电商的话,自己的客流量就会下降。影院更像酒店,数量众多,面对电商时候的话语权更弱”,邱洪涛说。

“核心用户不流失,这是底线”

北京三里屯美嘉影城店

更为不利的是,在实体影院被在线票务平台快速“渠道化”之后,也就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于用户数据的掌控以及触达的能力。

“在猫眼平台上,做用户触达特别不容易实现,也特别麻烦”。赵修瀛对此有深刻的感受,猫眼后台只提供了很基础的部分功能,可以看到的用户数据也“极其少”。只有基础的价格设置以及抢票互动等环节。

理论上,用户数据对于影城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指导影城活动、排片的重要参考。于是,自有购票App成为了大部分实体重构和优化会员体系的重要路径。

赵修瀛是这场影院自救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他是2016年元旦之后来到美嘉专门负责这项事务。,“我们做这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锁住核心用户,让他们不流失,这是底线”。

在他看来,如果核心用户继续流失,美嘉影城将只能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票务电商,处处掣肘于这些互联网平台恰巧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境况。

美嘉在中国市场只有三家影城,利用是重新找回核心用户性价比相对高的方式。在赵修瀛的介绍中,自有App想锁住的都是周边3-5公里范围内的客群。这群用户的特征是经过综合考虑之后长期选择的一家固定的影城,“这种忠诚是建立在很多条件基础之上的,我们叫地点忠诚”。

“例如,来三里屯这个位置消费的,可能都会讲逛街、吃饭、看电影连在一起,因此三里屯美嘉影城的用户最在意的可能就是品质感”,这同时也意味着,三里屯美嘉影城中的相对高票价是被消费者所允许的。

自2016年6月上线后,美嘉影城自有App目前的装机量已经接近8万。赵修瀛将这个数字的价值定义为“有得玩了”。“片方会选择持续给到我们资源,平均每周都有一部以上的影片在我们的App上面做互动”。

在我们采访之前,影片《密战》在美嘉影城自有App上做了15元的抢票活动,还有一部名为《七十七天》的影片,在自有App的优惠力度则更大。

自有App对于实体影院的最大意义就是有了工具和场景能够锁住核心群体。根据后台数据统计,在美嘉影城自有App上,购票达到3次以上的用户数占到所有用过该App用户的40%以上。赵修瀛将这群人称之为核心用户,“我们在自有App上与这群人不断地做互动,这个时候,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的消费就更容易沉淀下来。”

赵修瀛的下一步计划是继续大力度拉新,扩大自有App的用户群体,“让这个用户群创造更多的收益。”

对于赵修瀛而言,同样存在着苦恼,自有App的运营团队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同事,“很多事情忙不过来”。

“有心无力”才是影城App运营的主流状态。前保利院线市场田刚对《三声》表示,资金和技术成为目前困扰独立App运营的关键要素。““第三方电商经常有9块9的抢票活动,但我手上的资金一次可能就三五千块钱。我们App的交互性很差,可能猫眼一天就能迭代好的应用,在我这里需要花上小半年。”

保利院线在全国有着70家左右的直营影院,这些影院的消费者和会员都能够在“保利电影”App上进行购票、衍生品购买以及会员服务等。在经过一次App服务商更换后,位于望京的这家保利影城在自有App上的出票量已经占到了总出票量的12%左右。

在田刚看来,做到这个成绩只能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来形容。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经常去借鉴京东等电商的促销活动。在自家影城的映前广告上,也经常会出现田刚自己制作的“保利电影”App的广告图。

虽然这是影城在现在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实体影院的自有App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周期,“可能十天半个月看不出效果,但长期耕耘的话一定会有”。

“说得直接一点,这关系到影城是先死还是后死”,田刚对《三声》说。他认为,某些区域扎堆存在的影城似“巷战”般竞争惨烈,而这时如果其中一家影城手里有自己的核心用户,那么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更强,“如果都要死,也是那个没有会员的影城死得更快一些。”

“影院是价值链上绕不过去的一环”

被业界视为标杆的万达电影app

实体影院的自有App对第三方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反杀”的最经典案例来自于万达。

2016年6月8日,电影《魔兽》上映,万达影城将该影片的IMAX票在自家自有App上提前10天开始预售,吸引了大量影片的忠实粉丝下载了“万达电影”App并进行购票。

这对市场最大的启示在于,当拥有好内容控制力时,实体影院可以跳开第三方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的链接,直接做到用户触达。

较大规模的院线集团早已在这方面开始布局。根据了解,万达、大地影城所打造的自家影城自有App,仅仅是技术投资就达到了千万量级。同时,另外一批实体影院有这方面强烈的需求,却没有资金和能力去做。

这是太合集团看中的市场痛点所在,旗下的影核科技业务主要为院线或影城搭建app和会员体系重建。“在行业的价值链上,实体影院是始终绕不过去的一环,电商并不是服务与产品的最终提供者,这决定了影院依然有生存和反击的机会”,邱洪涛说。

在具体商业模式方面,影核正在免费向院线以及影城客户提供后台App,然后与服务客户一同分享App所带来的增量收入。“例如,我们主动去谈一些片方发行资源以及广告资源的导入,影核也可以拿一些服务费。”

目前,影核已经为华谊兄弟、美凯龙影业、美嘉影城、珠影集团、飞扬影城等提供了app产品。对于影核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讲规模经济的商业故事,当所有影核提供的App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之后,影核才有可观的盈利空间。

“影核的目的是通过帮助影院重构会员体系,实现上游发行商和片商到影院的直接触达,有别于第三方电商B2C的模式,我们更看好这种B2B2C的模式。因为对发行商和片商而言,它们和实体影院的连接是最天然的,也是无法回避的。我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邱洪涛说道。

《三声》在这几天密集使用了数十个影城App,用户体验只能说是很一般——有的App页面并不能打开,并有持续处于刷新的状态,这同猫眼等专业App完全是两种对立的用户体验。不过,影核所开发的美嘉和华谊影城App,效果相对不错,使用比较流畅。

影城的自有App并不是唯一建构会员体系的通道。王征对《三声》表示,鲁信院线在早期就将会员体系转移到了智慧影院之上,智慧影院是娱票儿开发的专门针对B端影城的微信端公号产品。

根据王征的表示,依靠鲁信院线很强的地域性,以及较早开发线上会员体系的布局,鲁信院线已经积累了将近数百万的会员数。“我们并不排除之后也会做自家App”。

在一位院线人士的预计下,接下来的市场将会进入到影院和第三方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的“拉锯战”中,“任何一个产业链的环节,都应该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存在”——院线或影城需要同第三方票务平台既相互支持也要保持独立。

或许已经有类似的迹象出现。11月7日,有投资者在向万达询问网络院线时,万达官方表示会在年内推出,同时表示对于电影票,万达也会有自己新的销售平台。后一句话被业内广泛解读为,万达或许会将自己的影城票务独家在自有渠道上售卖。

市场表面平静的竞争格局下实则暗流涌动。王征说,“很多市场的前行者都在探索这块”,他坚信“市场的需求一定会出现新的模式来终结这些不合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