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社交媒体可能对民主有负面影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3日早间消息,Facebook公司今天承认,社交媒体可能会对民主产生负面影响,该公司在这方面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凯蒂·哈巴斯(Katie Harbath)在Facebook主持一支团队,负责与世界各国政府建立联系。近日她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Facebook没有及时识别出外国干涉的内容,导致出现‘假新闻’情况,进而制造出“回音室”(echo chamber)效应,让很多人更局限于浏览自己认可的内容。”

自从2016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以来,Facebook曾多次承诺要更加努力、投入更多资源来解决上述问题。但它也经常强调,这些问题并非主流,总体来说,该公司一直在为社会做好事。眼下是Facebook发展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饱受外界批评。该公司公开承认,整改努力可能不会成功。

例如,在与假新闻的斗争中,Facebook曾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策略,比如与第三方检查机构合作,将可疑文章标记为“有争议的”,然后提供“相关文章”建议。该公司还将开始对用户信任度进行调查,目的是利用这些数据对新闻流的算加以指导。

“尽管采取了这些对策,战斗永远不会结束,”Facebook产品经理Samidh Chakrabarti表示,“发布不良信息的人不是新手,他们是专业人士,不断尝试进攻我们的系统。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Facebook曾发布了一份带有反思性质的报告,并在大约一个月后承认,社交媒体可能不利于民主,“被动地”消费社交媒体可能对心理健康有害。

CEO马克·扎克伯格一直在试图找出盲点,评估该公司在世界上的作用,调整企业发展目标,以确保该网站的积极影响。例如,在今年早些时候他表示,将把新闻流的内容更多聚焦于朋友和家庭,而不是品牌和新闻机构。(斯眉)

本文来自新浪科技,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俄媒 品牌推广 试试海外社交媒体

俄罗斯卫星网4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公司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起大型品牌推广活动最近,米兰时装周期间时尚博主们骑着中国品牌共享单车在意大利街头穿梭的照片在外国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通过与时尚博主合作,共享单车品牌的海外拓展取得不俗成绩,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尽管一些中国公司一直利用荧屏和海报等传统方式进行品牌推广,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寻求使用新手段更快打开国外市场。

奥美集团中国出境业务部总经理曹清(音)说,“随着中国制造能力提升和中产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中国公司处于讲述他们品牌故事的更有利位置,但挑战是如何去做。”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说“千禧一代”就是“社交一代”,他们愿意利用社交媒体与身边朋友分享品牌偏好。一企业全球品牌推广部门负责人说:“社交媒体是在海外推广品牌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是很多中国公司还没有充分利用它。”外国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为公司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因此可以针对目标顾客进行精准广告宣传。

2016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500强企业中只有91家企业有脸书账号。2017年,中国官方媒体发布报告敦促中国企业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身宣传。

曹清指出,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人们关于中国产品的过时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在很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制造”获得了高度评价。(陈一译)

ins上的俄罗斯小仙女新晋模特Dasha Taran最新社交媒体个人照片

ins上的俄罗斯小仙女新晋模特Dasha Taran最新社交媒体个人照片

姓 名: Angelina Danilova

生 日:1995-12-28

星 座:魔羯座

身 高:178

出 生:俄罗斯 彼得堡

职 业:演员、模特、歌手

Angelina Danilova,拥有一双天然自带美瞳效果的眼睛和天使的面容 。

Angelina Danilova,白皙皮肤、浓眉大眼、高挺鼻梁、微翘小嘴,完全就是典型的精灵系美少女,长得这么不食人间烟火 。

Angelina Danilova,目前在韩国发展,天生丽质加上韩国的后天栽培,Angelina脱颖而出,出演过真人TV秀节目《Babel 250》

Angelina Danilova,不時也會出席活動和明星合影,同时还录制自己唱片 。

Angelina Danilova,她也常常在个人社群网站中分享自己的相片及影片,当中包含美妆教学及唱歌影片 。

社交媒体假新闻频繁涌现 区块链或将改变行业

猎云注:社交媒体,旨在为品牌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更是将其属性发挥到了一个临界点,看似风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虚假信息、不实新闻等问题的涌现,而今区块链的出现,会改善这个行业的现状吗?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当前,对于网络出版行业而言,形势不定,令人难安。

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出版的商业可行性,彻底改变了我们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业内最近的发展,让用户、内容创作者及所有受益于网络出版的人对其未来走向感到迷茫。

其症结在于虚假新闻和蓄意误导,从而在人群中混淆视听,引发混乱。放眼全球,在诸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包含误导性言论和不实统计数据的虚假新闻文章大行其道。这些虚假的新闻文章和其中误导性信息的背后,是大量的自动化“机器人”账户。这些“机器人”附和于(种种)社会分歧,以期挑起人们在种族和宗教等敏感话题上的担忧与恐惧。

目前这一问题非常普遍,因此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专供公民举报虚假新闻的网站。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此类所谓的维权网站确实为人们所需,但其实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目前,社交媒体平台所采取的措施,还不足以遏制这种误用行为或是根除虚假新闻这个顽疾。而且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这也进一步增添了人们的忧虑。

为什么广告商和用户害怕虚假新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虚假新闻问题不断滋生,未来堪忧。

据皮尤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近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获取新闻的来源是社交媒体。2016年6月,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在18至24岁的年轻人中,28%的人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而电视新闻仅占24%,社交媒体已经超越了电视新闻。

误导无处不在,从健康警示到名人八卦,所有人都可能因不实数据而决策失误,这着实令人担忧。而且,对于那些人工智能操控下以混淆和打击大众价值观(或者仅仅基本事实)为由而存在的的机器人,也没有人想与之争辩。

虚假新闻不仅能造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会引发经济后果。

社交媒体,旨在为品牌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现在),广告商们再也不能确信诸如点赞、评论、分享等社交操作的合法性,再也不能确保他们的广告支出能免受机器人操控下食尸鬼军团的吞噬。

Robin8,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Hassan Miah,作为其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就广告商而言,他们可能会逐渐接受广告运营上的虚假数据。”机器人用户可以夸大数字,这意味着你为之买单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用户真正的社交参与情况。”

如果社交媒体平台不能恰当解决这一问题,广告商会因无所获而感到失望,且将停止投资支付。用户也会因厌烦平台浮夸的信息流广告而弃用该平台。

区块链代表一种解决方案吗?

也正因为社交媒体平台,一些针对虚假新闻以及“机器人”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

YouTube已着手聘请10,000名版主来清理垃圾及不合法规的内容。Facebook对用于警示虚假信息而贴的“有争议的旗帜”进行检测后,随后推出了“相关文章”功能,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多关于该事件的文章,从而让用户更加清楚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腾讯每分钟可拦截将近1,000篇文章(这个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将与这方面的1300名专家联手合作),而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每年调查出30亿次的虚假新闻报道。

然而,许多批评者认为,这种修正程度还远远不够。就连Facebook本身也承认,“相关文章”并没有阻止人们点击虚假新闻文章(尽管它确实有助于抑制文章的分享)。识别用于散播假新闻的账户仍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且将因为这些账户背后的人采用更复杂的方法来开展他们的活动而持续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办法。Robin8认为它可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Robin8为用户们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社交媒体平台,以便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

Robin8 的APP在中国已经极具影响,坐拥超过700万的用户;如今,中国以外的所有人也可以通过分享内容并赚钱成为一个微影响者。在Robin8即将推出的全球版应用程序中,用户能以Robin8的指标衡量其在线社交数据。传统广告商在内的广告商和品牌都可以在Robin8网站上注册,并与数百万的目标微影响者进行内容推广。该平台旨在从两个方面去解决虚假新闻问题:一方面是受其影响的用户及广告商,另一方面是发布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

Miah表示,“生活在区块链世界有助于增加一个人说真话的机会。你如果说假话,人们是可以查到的。”在Robin8,用户个人资料与区块链相绑,即每一篇被读取的文章或每一个共享的视频都将记录在案。尽管在许多方面区块链都是匿名的,但如果区块链正在标记,你当前的操作(包括你可能正在共享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交互的虚假新闻信息) 都难以蒙混过关。

区块链的这种绑定方式,也赋予了Robin8用户个人档案内在的价值。Miah说:“当你将更多的社交媒体账户与个人档案相绑定时,以及将个人档案与其他拥有区域链可靠档案的用户绑定时,你个人档案的价值就会增长。”

“以广告系统来说,广告商可能会说,我知道这个人的兴趣适合这个领域,我知道当他们说他们有1000个用户时,就真的有1000个用户。因为他们所有的用户都是区块链化的。”Robin8的联合创始人补充道。广告商能够将Robin8的用户列为影响者;而且这些可验证的用户已被证明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

这一自营销式的透明度由Robin8引擎提供支持。该引擎的设计旨在识别自动的和虚假的社交媒体档案。虽然有些“机器人”(其中一些通过图灵测试,达到人类交流的水平)可能会让人信以为真,但该引擎也具有机器学习能力,要绕过它并非易事。

本文来自猎云网,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引爆社交媒体的懒人神器 真后悔没早入手

长途骑行中的“野餐桌”,公园中的“躺读椅”,折叠之后只有手掌大小的餐垫,直接可以装在兜里,一点也不占空间哦。

只手可握的大小,方便随时携带,口袋就可以轻松的装下,无需规划,随时拥有一席之地。

携带,展开即成大浴巾,是不是很神奇呢。

纳米纤维的材质,2.3倍自重的吸水量,能瞬间擦干汗水,而且速干还易清洗哦。

引爆社交媒体的懒人神器。采用先进的降落伞尼龙布,超轻、高密度、高强度、高弹性及抗撕裂于一身,承受挤压的能力更加优秀。

双口袋式设计,简易易用在任何场合仅需打开袋口,迎风一甩,即可充满使用。

仿真公蚊声音的声波频率,达到驱赶母蚊的效果。太阳能充电式的设计,室内室外都能用,小巧体积有助于携带。

这个夏天不再无精打采。此款驱蚊手环采用360度全身防水设计,颠覆你心中的驱蚊手环,让瞬间爱上它,是居家外出的必备之品。

对注意力经济下的社交媒体的反思 由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想到的

一直以来,美国是以政治交易化解内部分歧的。但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体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政治交易的艺术让怀着不同信念的人处在一起构成繁荣的社会。在自由的民主政体里,没有人能精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每个人又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基于注意力经济的社交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分化,破坏了达成共识的根基,也给了人滥用的机会。俄罗斯通过Facebook,YouTube和推特干预美国大选便是一例。

以前人们期望社交媒体对维持一个更进步的社会环境有所帮助,因为准确的信息和更方便的沟通让好人能消除腐败,偏执和谎言。然而,随着对“通俄门”调查的深入,结论是社交媒体在构建开明的社会环境方面非但没有帮助,开大大的帮了倒忙。

Facebook承认近一亿五千万人在其平台看到俄罗斯控制的账号发布的错误信息,谷歌承认有1108个与俄罗斯有关的视频发布在YouTube,推特也承认有三万多个账号被俄罗斯操纵发布了恶意信息。也就是说,慢说没有带来开明进步,社交媒体竟然向大众散了毒。俄国通过社交媒体带来的麻烦只是个开始。从南非到西班牙,政治变得越来越脏。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有人通过社交媒体散布谣言和愤怒,侵蚀大众的判断力,加剧不同群体间的敌意,侵蚀了达成政治交易以妥协达成共识的基础。

社交媒体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并没有被很好的理解,但是他们的运作方式让它们有不凡的影响力。它们靠给你提供照片,博客,新闻故事和广告挣钱。因为他们能够算出你的反应,他们知道如何俘获你的注意力。他们收集你的信息以完善吸引你眼球的算法。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横行的世界里,让你不听刷新,点击,分享。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反应算出你对哪种广告最难以抗拒并准确的提供给你。

这样的结果是:有些人一天碰2600次手机。更深层的恶果是,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大众迷失在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存在的社交媒体造成的幻觉里,价值观和情绪为它们影响,甚至主宰。

如果这个系统能够帮助真相和智慧涌现就好了。但是,如济慈所言

Truth is not beauty so much as it is hard work—especially when you disagree with it.

与其说真相不美,不如说真相被接受很难

尤其是真相与你意见相左时,让你接受真相更难。经常玩社交媒体的都知道,它们不传播智慧,而是传播一些能加强你偏见的东西。你爱看啥,越给你提供啥。由于真相不美且难被接受,为了加强你对它们的成瘾性依赖,长期占据你的注意力,它们不给你提供关于真相的信息。

关于俄罗斯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美国政治的手法:

通过社交媒体,让各方只是重复听到一种消息,那就是对方除了坏心、说谎和诽谤,没起任何好作用,所以再也不会体谅对方。由于社交媒体,人们被吸入了丑闻,卑鄙和愤怒的大漩涡,以至于忽视了这个彼此共享的社会里需要真的去在乎的东西。例如,美国人因为社交媒体引发的偏见和愤怒,彼此攻讦,竟然选出了俄罗斯期望的美国总统(这是一个基于一个已公开的事实的合理推论)。如今情况演变为,俄罗斯怼了美国一下,美国人自己便互怼起来。一场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的大选,加剧了美国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分裂和对立。

愤怒的政治家们在国会山对科技巨头们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但是对于怎么限制科技巨头们的权力,却束手无策。美国的国父们起草了一部限制独裁者和暴民的宪法,正是这部宪法,给了Facebook,谷歌等社交科技巨头无限制的权力。在匈牙利和波兰,政府没受到此类限制,所以它们变成了胜者通吃型民主社会。在缅甸,Facebook是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加深了大众对罗兴亚人的痛恨,为种族清洗推波助澜。

不同群体的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事实结论也不同,在社交媒体的煽动下,没有了达成妥协的基础。美国的族群分裂有目共睹,这个国家是真正的全民皆兵,甚至由于开放了低空,飞行员数目也是全球之冠。然而这种潜力,不能为国所用,还引发了更大的风险。俄罗斯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就是通过操纵社交媒体,让一个社会体制在内部爆炸。美国可利用的内爆引信还很多,比如黑白矛盾,贫富矛盾,甚至同性恋和非同性恋之间的矛盾。

黄背心 运动和社交媒体

持续有一月的法国“黄背心”大规模抗议活动仍不见转机。

此次事件中,社交媒体,尤其是“脸书”,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围绕社交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意义和影响,以及与“黄背心”运动的真正关系,相关的探索和争论才刚刚展开。

网络讨论组如雨后春笋:不满多样,诉求分散

对于“黄背心”运动的最初爆发,法国“24小时新闻网”在12月5日的一篇溯源文章中暗示,一个账号名称为Jacline Mouraud的51岁女性于今年10月最先在社交媒体“脸书”上传的一个视频,似乎可以视为一个起点。

视频里,这位戴着蝴蝶型黑框眼镜的女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满,包括对燃油税上涨、不公平的税收、政府人员的低能腐败等等,她号召每一个法国人通过视频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不满。

这则视频拍摄的背景是她自己的家中,并未刻意布置,但这则视频迅速在“脸书”上引发强烈共鸣,观看人数超620万、转发接近27万次,她的粉丝一下由几百人变成超过两万人。

“24小时新闻网”的报道称,随着视频的走红后,“黄背心”运动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开始通过发表类似话题而成为焦点,各种讨论组、线下活动的召集开始逐渐出现。

22岁的爱莲娜就是“黄背心”讨论组中的一员。她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就是通过“脸书”不断更新与“黄背心”相关的最新消息,并向记者分享了一些“Acte4”线下活动的网址。

截止目前,在“脸书”上整个与“黄背心”运动相关的线下活动已经超过了1500个,讨论组更是不计其数。

关于12月8日抗议活动的公共主页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数万参与者。记者注意到,以其中一个“Acte4”活动的主页为例,仅仅建立了三天时间,其主页上点击“参与活动”选项的网民就超过了三万人。

澎湃新闻记者在一个与“黄背心”相关的讨论组中看到,数以千计的讨论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政府应对的不满,也有一些人讨论接下来大家应如何进一步走上街头抗议,以及如何进一步在网络上扩大自己的影响。

讨论组的发起者在小组介绍中这样写道,“我们是一个公民组成的运动,成员来自法国各行各业,我们关心法国的每一位公民,希望将全体法国人聚到一起,加入我们吧。”

33岁的卡车司机埃里克(Eric Drouet)就是其中一员,现在他创建的在线小组“愤怒的法国”已经拥有了超过20万成员,他也开始主动承担了“组长”的角色,在“黄背心”成员代表同政府代表会见时秘密拍摄和录音,然后将这些材料在网上公布。

居住在巴黎东郊的青年萨缪尔(Samuel)是该主页的积极参与者。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最初也是被“脸书”好友点击“邀请”按钮添加进入讨论组,本来对政治并无多少兴趣的自己在阅读了讨论内容后决定加入。

“我刚刚本科毕业,学的是心理学,现在正在找工作。我之前在新闻中看到,马克龙冲着街上的失业者说,’你信不信我现在跨过这条街就能帮你找到工作?’这(轻描淡写的态度)让我十分生气。”萨缪尔对记者表示,“所以现在经常在组里讨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这次的运动也造就了一批草根“意见领袖”和“红人”,名叫马克西姆尼科尔(Maxime Nicolle)的年轻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现在尼科尔已经把自己“脸书”上的账号名改为“Fly Rider”(飞行骑士),通过不断刊发“黄背心”抗议活动中的现场视频走红,已经拥有了超过10万人的关注。其中他拍摄的巴黎凯旋门遭损害的视频受到最多的关注,尼科尔在视频下方写道,“他们(指马克龙政府)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做,完全迷失了。”

萨缪尔介绍说,不少参与讨论的网民纷纷把自己生活中遭遇的不满以文字或是小视频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有些讨论组内还有专门的帖子收集和总结网民的诉求。

不过,这也造成“民意”的体现形式十分分散。在相关帖子内可以看见,税收、教育、社会福利和性别平权议题等都成了不同网民希望借“黄背心”运动提出的诉求。

真实VS激进:煽动、胜利、风险、倡议

以“愤怒的法国”为代表的“黄背心”社交媒体讨论小组声势壮大如此之快,也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者迅速的跟进。

法国图卢兹大学的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团队记录到,在12月2日至5日的四天中,共有37251个帖子出现在了“愤怒的法国”的讨论页面上。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文本分析的结合使用,该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马克龙,而在11月24日以前的帖子中,主要的攻击对象还是政府总理菲利普或某个具体政策。

与以往在法国常见的、由各类工会组织起的抗议活动不同,此次声势浩大的“黄背心”抗议并没一个明确的发起者,从运动的集结、实施、到下一步行动计划,都是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页面完成。

图卢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示威者反对“代言人”或“组织者”的出现,他们声称此次运动与任何政党、工会组织都无关。

他们还发现,在声势壮大之后,“黄背心”运动的参与者普遍仍希望保持运动开始时的自发性质。例如,不少发帖人会“提醒”众人,切不可选出运动的“代表”或“发言人”,因为这样会使得运动内部出现等级之分,进而变质。

“现在在法国,传统的电视台也在追踪社交(媒体)空间,后者被视为未被精英腐化的,未被过滤过的,更加真实的,”法国“24小时新闻网”的分析文章援引法国前记者、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弗里德里克菲卢克斯(Frederic Filloux)评论写道,“在(脸书)出现了显然是假新闻的时候,诸如2年前西班牙发生的示威者被击中的图片等,主流媒体的辟谣很快淹没在噪音之中。”

文章认为,法国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脱节,正是“脸书”这样的社交媒体填补了这些空白,社交媒体的透明、即时沟通,让它得以利用自己的运行规律在这次事件中发挥特殊作用。

不同的看法同时涌现。“法国面临一场典型的’脸书’革命”,美国的彭博社12月3日直接以此为标题刊发评论文章,认为巴黎街头骚乱折射出的更重要问题是社交网络在使得网民(用户)走向激进方面的权力。

彭博社评论员Bershidsky写道,“应该意识到脸书及其类似平台构成的风险。”

马克龙政府一直坚称有隐蔽的暴乱分子在暗中操纵,并将抗议引发的暴力骚乱归咎于法国极右翼和极左翼实力的煽动,但最后仍不得不在民众的强大呼声前妥协,宣布暂缓调涨燃料税。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抗议者拒绝“发言人”,时刻警醒着“被代表”,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意见领袖”式的人物,引领着整个事件的走向。彭博社报道称,上文提及的通过直播抗议而走红的31岁“飞行骑士”马克西姆尼科尔,已成为“黄背心”运动的8位“发言人”之一,可以与政府举行谈判。

“自封的思想家成了‘国家人物’,这要归功于受欢迎的网页和一系列的‘脸书直播’(Facebook Live)。”斯坦福大学研究员、曾任巴黎政治大学新闻学教授的弗里德里克菲卢克斯(Frederic Filloux)认为,尼科尔“大杂烩”式的诉求,已成为一个全国性声音。

法国媒体的报道认为,“黄背心”运动初步诉求的达成,使得一部分人欢庆普通民众对话语权的重新掌握,反对者则哀叹精英政治滑向暴民政治。

也有理性的“黄背心”们拥有同样的担心,他们开始探讨发起“公民倡议公投”的可行性。

据法国《世界报》介绍,“公民倡议公投”不同于法国宪法目前规定的高门槛的公投组织方式。它可由任何一位公民首先在专门搭建的网站上发起请愿,若得到70万以上个联署,则法国国民议会必须对此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正案。国民议会对草案的讨论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到期之后,国民议会必须将草案付诸全民公决。

不过,随着事件的推进,开始有声音反思社交媒体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

美国双周刊《纽约杂志》网站最新刊文提醒称,脸书显然是“黄背心”抗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小心的是我们如何追溯运动的成因,或者说,我们存在着这样的风险——不光是对法国的情势产生了误解,还会误解社交媒体和抗议运动本身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是广泛的政治流变的伴随物,而非是驱动力。”文章写道,“推特或脸书可能加速了或强化了这些流变,或成为了他们相互作用的一个领域,但它们不是主要原因。”

社交媒体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两个角色,一方面民众自发性的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进行交流和组织抗议游行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国问题专家薛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另外一方面是政府和政客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危机公关,但截至目前为止政府的公关都有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出身名校的马克龙,在18个月前上台时,也曾是法国乃至全球社交媒体的宠儿。身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俊朗的形象和上台时的意气风发,通过社交媒体被更多人所看到,不可否认,今天的他也面临社交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彭博社12月8日的最新报道或许会进一步加剧法国政府的担忧。“有非常强的迹象表明,(法国之外)存在对冲突扩大化的兴趣。”文章援引相关研究和监测机构的话写道。

社交媒体中 已经去世的朋友 你还会把他留在好友列表里吗

路人甲:好友因病去世了,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我一直不忍心把他的QQ 手机号等联系方式删除,明知道QQ头像不会在点亮,但我偶尔还想看一下他是否在线,每次看都会泪流满面,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删除他的所有联系方式。

路人乙:我有个朋友,车祸去世的,几年了!QQ我也那样放着,有时候进去看看也挺好!也是一种回忆吧!而且还经常有人去他空间留言,前段时间QQ还被盗了,后来又被他另一个朋友给弄回来了!并且发表空间让黑客不要来骚扰,其实我们这么去做,只是想说,其实他也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而且曾经也出现过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带来欢乐。还有希望你朋友在另外的一个世界开心快乐吧!

朋友丙:有两位好友去世了,高中认识的朋友。一个脑溢血,一个患了骨癌。更令人更加悲伤的是,他们两个人都拥有一段旁人羡艳的爱情长跑。

当我们知道他们去世消息的时候,我们都不敢相信。直到我们发消息,打电话过去,得到他们家属的确认。

那一天,他们的女友都在自己和他们空间留了几句话 。那短短的几个字令人动容,难以言表。

事情过去一年了,他们的头像再也没有亮过,她们的空间不再更新过任何动态。不像其他好友一般,晒旅游,晒自拍,晒人生感言,心灵鸡汤。

今天,我收到你的邀请回答这个问题,让我回忆起了他们。当年一起打球,一起吹牛,一起唱歌。过去历历在目,如今我还是不敢相信他们已经走了。

账号删不删已经没什么关系,生活要向前走。请珍惜并热爱你的生活才是重要的。珍惜你的亲人,爱人,好友,你现所拥有的一切。亲爱的读者,是你们你们会怎样,是不是留着呢?

CoSchedule 社交媒体最佳发布时间

CoSchedule更新了各大社交媒体最佳发帖时间。

Facbook:周日、周四、周五和周六。最佳发布时间是上午9点,下午1点和3点。

Twitter:周三。最佳发布时间是中午12点,下午3点、5点和6点。

LinkedIn:周二、周三和周四。最佳发布时间是早晨7-8点,中午12点和下午5-6点。

Pinterest:周六和周日。最佳发布时间是凌晨2点、下午2点和晚上9点。

Instagram:周一和周四。最佳发帖时间是凌晨2点、上午8-9点和下午5点。

Google+:周三。最佳发布时间是上午9点和11点,中午12点和下午1点。

《17岁的边缘》中泰混血叶芷妤最新ins社交媒体个人照片

全球INS最新动态》有深度的挖掘世界美

《17岁的边缘》中泰混血叶芷妤最新ins社交媒体个人照片

姓 名:Ramida Jiranorraphat

小 名:Jane

中文名:叶芷妤/叶臻

姓 别:女

国 籍:泰国

生 日:1999年6月19日

出生地:泰国曼谷

Ramida Jiranorraphat是泰国和台湾的混血,中文原名叶臻,后改名为叶芷妤,因出演《为爱所困2》出名。

Ramida Jiranorraphat当初并没有想过要进入娱乐圈,像很多故事一样只是陪朋友来试镜《为爱所困2》,但是朋友没有通过面试,她却通过了,或许是命中注定。

Ramida Jiranorraphat获得了泰国小姐大赛少女组季军,亚洲精锐之星奖Asian Smart Star等奖项。

Ramida Jiranorraphat出演了《为爱所困2》《单身公寓》《王子学院》《爱在医学院》《我的学科男神》《妙龄妈咪》《亲爱的失败者之17岁的边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