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传播 新兴社交媒体需要怎样的策略

信息来源于获取,最直接方式就是社交了。E传播一直认为在媒体行业的社交需要一定的策略而不是随心所欲,基于在现有阶段的媒体地位、在未来发展的媒体行业中的目标和辅助性资源等。

每个品牌和企业都需要一个社交媒体策略,基于其现的有社会媒体地位、目标和可用的资源来进行定制。

虽然成功的社交媒体都取决于一系列特殊的因素,但你需要具备一些普遍的核心要素,以确保你的企业能从社交媒体的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说明社交媒体取得成功的八个策略要素,以及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

1、社交媒体的自我审查

一个伟大的社交媒体战略是建立在大局思维的基础上。除了考虑每个岗位都做些什么之外,你还需要看一下社交媒体的整体状态,然后才能向前发展。

养成定期进行社交媒体自我审查的习惯。自我审查可以帮助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解更多关于什么活动起作用(或不起作用)、审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甚至可以设定新的目标,使你能够持续改进你的社交媒体策略。

2、明确的目标

在你开始任何运动或制定一项战略之前,确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你跟踪进展,并确定你可能需要努力加强的地方。

专注于明确的目标会给你和你的团队提供方向,让你集中精力,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重点来让你的团队一齐努力。

3、对品牌受众的清晰理解

以最深入的方式去了解你的受众,要创造能够引起客户共鸣的社交媒体内容,并能引起潜在受众的兴趣。

问问你的听众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找出他们读了什么出版物,他们在哪里闲逛,他们赚了多少钱。你知道的越多,目标受众的形象就越清晰,效果就越好。

弄清楚这些细节可以帮助你找到与受众群体建立联系的方法,并建立一个更受用户喜爱的社交平台。

4、正确的平台

在这里,正确的平台指的是建立适合你业务的社交网络平台,并熟悉这些平台的工作方式。

你也应该知道,仅仅因为一个网络平台受欢迎,并不意味着它适合你的目标受众或你的内部管理。

5、内容库与日程安排表

每一个成功的社交媒体战略的核心都是一个坚定不移的计划和编辑日程表。

你的日程安排应该以社交媒体的目标和线下营销为基础。了解哪些任务或者重要的日期即将到来,将有助于团队的前进步伐保持一致,并让你有更多的时间与你的听众进行接触,互相倾听或者利用自发的机会来推动你的行动。

创建内容库是制定社交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的内容库将会帮助你保存可以重新使用的老内容的,尤其是当你发现现在的内容一片空白时。

6、社会工具

没有工具,所有的社交媒体营销者都会发疯。这里的工具指的是我们在网络上使用的工具(比如Instagram Stories,Facebook Live等),可以整合到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

有效的社交媒体战略是建立在使用自动化工具和受众及时参与的基础上。

7、学会分析与测量

每一种社交媒体策略都应该包括衡量和分析你的所作所为。

你的战略并不是每一个部分都很完美,但是定期的分析和测量会使你停止继续做那些不起作用的事情,并在发挥作用的部分上加倍努力。

8、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我们正处在社交媒体的一个关键阶段,与受众的接触已经成为扩大社交网络的重要因素。

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账户、帖子和信息,我们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真正将社交媒体融入社会。

新媒体社交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在增加新的伙伴的时候也有一些流失,在发展着的同时还有一些偏离的轨道,一个有效的社交媒体一定是有着互动的,而不是单方面的钻研,就像学习一样,在不断吃进去知识的时候也要考考试来证明哪些地方比较薄弱。希望这些技巧可以给新媒体行业从业者一些帮助。

每个成功的社交媒体活动背后都具备的8个要素

研究分享【每个成功的社交媒体活动背后都具备的8个要素】在这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每个成功的社交媒体策略背后的八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 了解社交媒体平台;2. 明确目标; 3. 受众是谁? 4. 合适的平台是什么? 5. 收集内容并且创建时间线; 6. 找到合适的社交工具,并且可以有机结合不同的工具; 7.分析和测量; 8.找到合适的时机。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燕北新媒体

社交媒体最佳POST时间

常开科技(智能语音)小编相信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希望下文对大家有帮助。

市场营销者们都知道,要想获得较佳的营销效果,在post营销内容时需做多方面考虑。而其中,post时间

绝对是一大需要考虑的要素。准确把握每个平台的最佳post时间,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鉴于此,收集整理了海外各大主流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Instagram、Google+)的最佳

post时间,希望对做海外市场的你有所帮助。

Facebook

Facebook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周四和周五是最佳post时间,比在周一到周三post带来的用户参与多3.5%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而言

13:00:能获得最多分享

15:00:能获得最多点击阅读

09:00-19:00:能够长时间从fan page获得建议提议等用户反馈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B2B营销:

在工作日post能比在周末post带来的用户参与多14%

B2C营销:

周三和周末是最佳post时间,能获得最高的用户参与和CTRS

Dan Zarrella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周末post能比在工作日post带来的Twitter用户参与多17%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而言

17:00:能获得最多的转发

12:00和18:00:能获得最多点击阅读

另外,调查结果发现,在路上使用Twitter的人达到181%,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Twitter的人有119%。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周二、周三和周四为最佳post时间;而最不应post的时间为周一和周五。

93%的B2B营销认为LinkedIn是非常重要的B2B社交媒体,并且LinkedIn用户主要是在B2B企业。因此,工作日在LinkedIn上post能得到最多的用户参与便也不足为奇。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段”而言( AddThis针对1400万用户得出的调查结果)

周二的10:00-11:00:能获得最多点击阅读和分享

此外,常开科技小编的调查结果发现:最佳的post时间为早上07:00-08:00 以及17:00-18:00。

Pinterest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周六是最佳post时间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而言

Fannit调查结果发现:20:00–23:00是最佳post时间;此外Search Engine Journal还公布21:00时

为Pinterest用户活跃高峰

至于各大时尚品牌以及各零售店,最佳post的时间为周五15:00。

Instagram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最佳post时间为周一。TrackMaven调查结果发现:Instagram用户几乎每天都活跃,只是就变化曲线而言,周一表现得最为活跃,而周日表现相对较弱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而言

最佳post时间为15:00-16:00( Fortune 500 companies的调查结果)

Google +

就“一周的某天”而言

最佳post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特别是周三

就“一天的某个时间段”而言

Buffer调查结果发现:09:00-11:00为最佳时间。特别是周三9:00,能吸引消费者最多的兴趣和分享

请社交媒体 好好说话

假设一个情景。你尽可能地将平日里在网上浏览、与人交流的内容忘掉或“隔离开”,然后对下面几个问题试着做出是非判断:

两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后,一人在离开购买菜刀等斗殴工具后返回并将依然在原地的另一人砍死,请问前者应以杀人罪起诉还是被奉为英雄?

一个普通女生,在微博上Po出自己与不同种族男友的合影,她应该得到祝福(或至少像其他普通人一样不被打扰),还是因此被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淹没?

几个孩子失足跌入居民小区的景观水池中,且因为景观灯用电不合标准而触电致死,该受责怪的应是有明显过错的物业、小区管理人员,还是孩子们的家长?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说简单得匪夷所思。可是在添加上更多的细节以及中文互联网上的一些背景氛围后,却使相当一大部分人站在了那一种极其荒唐、是非颠倒的结论上

那名斗殴中的被杀者,以及微博女生的男朋友,均为外籍黑人,而几乎任何一个成规模的社交媒体中,对黑人的歧视都在近几年指数增长,人们拿着不知真假的野鸡数据试图证明黑人如何懒惰自私、智商低下,搭着欧美反对“政治正确”的顺风车,使自己变得理直气壮。于是,杀人犯成了英雄,而胆敢与黑人谈恋爱的女孩子则成了“easy girl”,被无端质疑动机和人品。

上文中的两条新闻与一些网友的评论

知乎上带有歧视性色彩的问题

而如何对付“熊孩子”,近些年也成为了无论是营销号还是普通用户津津乐道的重要话题。在最初,绝大多数人还保持在合理、健康的范围内,表达对中国传统“和稀泥”家庭观念的不满与反思,但逐渐失控为对孩子普通的淘气行为做出十分暴力的回应。“孩子”已经成为触动一部分人条件反射的开关,“千禧一代”与“网络原住民”就这样对和他们在年龄上并未相差多少的孩子们产生深深的恶意。

纵观中文互联网上对类似事件的讨论,结论的荒谬,自然意味着论证、争辩的过程,也像大学中的文史类公共课上一样,一群基本与社科常识绝缘的年轻人用十分用力、严肃的语气得出他们可能根本不理解每个词含义的结论。而不同的平台、主题中,荒谬的形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知乎上,一群作者误用着社会学概念、编造着所谓“亲身见闻”,只为拐弯抹角地证明丛林法则是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而微博、贴吧和某些豆瓣小组往往还更“原始”些,刷屏、骂街、站队……决定辩论胜负的,往往是评论区中哪一方买到了更多的点赞机器人。

于是,社交媒体是乌烟瘴气的”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可除此以外却又无计可施,讨论情况也并未随着这个共识而有所改善。那么,真正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们是否有什么使之改善的方法呢?

01

这样的情况,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中文互联网上。

“3001次。”

这个数字,是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向公众表述虚假或不实信息(fake or misleading information)的次数。它出自《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核查(fact-check)专栏。这类专栏或板块存在于许多媒体中,作用是指出或更正名人、政客等所表述的不实信息,也兼有“朋友圈热文辟谣”的功能。

这一数据截止至五月份,不久之后,美墨边境“零容忍”迫使数千孩子与父母骨肉分离的惨剧进入公众视野。疲于应付却又想兼顾保持姿态的特朗普行政分支,慌乱中又放出不少类似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从边境州地方媒体到全国级主流媒体,均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显眼的位置上报道实情,并指出每条错误信息的片面之处。

“假新闻”这一关键词之所以怪异,是很多时候会呈现出一种“贼喊捉贼”的现象。

制造不实信息并利用假新闻传递自己价值观的特朗普,却喜欢将这顶帽子转手扣给主流媒体,甚至史无前例地评选出一份“假新闻奖”,尽管对这一“奖项”的双标与危害已经有过非常详尽的分析,中外社交网络上仍不乏为数众多的信服者;近期,在特朗普与《纽约时报》主编的见面后,在Twitter上称会谈内容探讨了“假新闻的危害”,却被后者否定,且指出会谈的初衷之一就是向对方指出其对媒体的不妥态度。

那么,作为社交媒体巨头所共同关切的问题之一,“假新闻”与阴谋论的底气源于什么呢?

02

“当真相还在穿靴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英国《卫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作者认为,人类大脑对“谣言”与“辟谣”的反应似乎本就不理性,而是偏向于对“刺激性强”的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只要使不实信息保持得足够短促、夸张,哪怕在随后就被指出不实之处所在,对“吃瓜群众”来说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会只剩下谎言本身。

尼克松没有掌握好这一点,反反复复地说“我不是骗子(I’m not a crook)”,却强化了人们对他“骗子”的印象;面对特朗普的美国媒体显然也没有掌握,而特朗普却显然精通于此,哪怕媒体永远都不会帮助他圆谎,也能巧妙地传递、强化自己的信息。

可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让我不太理解的地方。诸如枪支、堕胎、边境等话题,都是事关自己个人生活、决定他人命运的事情,有什么理由只做一名“吃瓜群众”呢?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概念:理性的无知。

维基百科的词条页上有个很形象的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雇主,需要从两个候选人中雇佣一个,以10元 / 小时的价格完成一项工作。自然,你应选取工作速度更快的一个。而查清两人具体工作时间则需要额外花费100元。这样,如果你可以确定,两人完成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差不会超过10小时,那么,最佳的决定方案就是直接抛个硬币看正反面了。

换句话说,如果获取某些信息的成本要大于获取这条信息带来的价值,那么保持无知就最符合理性。

放在一个可以通过简单数学计算来解决的情境中很好理解,但当“成本”和“收益”不再是明确的数字呢?

比如,作为一个学生,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群体,就是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出现负面新闻时,跳着脚喊着“拒绝抹黑”的“护校宝”们。

当这些负面新闻的传播范围足够广时,他们的声音往往并不显得响亮。但如果你在微博上有关注一些本地校园博主,当他们应学生的要求曝光一些高校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时,你往往能在评论区中看到这个群体的声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该博主指出一高校强制学生暑期留校做“志愿者”后,一些该校学生的评论

他们算是一个破坏社交媒体讨论氛围的典型例子了。一方面,同窗甚至自己成为受害人,于情来说事情的是非也太过明显,于理来看作为受害人却帮加害者说话,都显得愚蠢无比;另一方面,他们最著名的口号“母校只有我们自己能说外人不能”也毫无逻辑可言。那么,对他们来说,“幡然醒悟”的成本都有什么呢?

首先是认知上的问题。

由于基础教育完全以考试为导向从而需要粗暴而“有效”的管理,“集体”很早就成为了一个被进场拿来误用的概念,某种虚假的“集体荣誉”、“集体目标”,也就成为了个人生活的追求中优先级最高的一项;哪怕这一切都极其荒谬,在多次重复驯化后也往往会本能地被人遵守、深信不疑;而打破它,则需要一定量知识的输入及后期的思考与处理,那么,既然对山那一边的明亮、美好还一无所知,为什么要费劲翻过这样一座山呢?

之后,则是感性上的鸿沟。

这种集体观念虽然夺去了不少,却也回报给人一些东西,那就是一种虚假却“温暖”的抱团感,而相对的,“醒悟”却意味着对自己曾经认知的否定;况且,与其意识到自己可能或已经是受害者的一员从而“徒增”恐惧,干嘛不继续做个沙子里的鸵鸟而至少让自己能无忧无虑地度过这一秒、下一秒呢?细细一算,这成本居然高得吓人。

那么,开头提到的“种族歧视”呢?显然,大多数人并无与不同种族者共同生活的经历,而了解一个种族的苦难与厚重历史显然需要时间和耐心,而相比之下,中文营销号搬运、改造的二手海外谣言与Hate Speech则可口许多。所以,当他们为杀人叫好、对毫无了解的小恋人口出恶言时,心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个角落意识到自己的无理;使他们保持无知的,依然是简单的“成本核算”。

那么,“你弱你一定没理”的丛林法则鼓吹者呢?

他们大概真的不属于所谓“弱者”的范畴,因此也更难意识到“结构性”因素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往往远大于自身努力。Again,用知识来补充这一常识会花费不菲的时间和精力,况且在意识到自己所享受的生活居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出生于何种家庭的运气后,可能随之而来的“内疚”以及对“失之毫厘”的恐惧,也不是什么愉快的情感。

那一部分在大洋彼岸攻击者媒体与事实的群体,也是类似的情况:既然在乎边境线另一侧的人的生死与骨肉分离如果传导到自己的一端,意味着肤色带来的某些“特权”受到一点点损害,那么为什么要费力搞清人道、立法、执法等概念,为什么还要区分真相与谎言呢?

03

截自综艺节目《恶毒梁欢秀》的“好好说话示意图”

看来,社交媒体上的“好好说话”,本质上是要去“叫醒装睡的人”,希望渺茫。不过,如果要找到一个最起码的努力方向,那应该是什么呢?

作为普通人,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它不完全像“同情心”一样,更多依靠着情感来维系,而是一种理性考量下的结果。和大多数人一样,你是一个普通个体,可能在原生家庭的庇护下,躲过了许多同龄人遭受的结构性限制,同时在某些方面和维度也是这种限制下的弱者。因此,不妨在看事情、说事情时,关掉操作游戏时才需要的上帝视角。

之后,你还要明白,“吃瓜”真的不是一种多么值得提倡和骄傲的状态

你所讨论、参与的,并非是屏幕里的超级英雄电影,无论谁存活或死亡你都可以放松地喝可乐吃爆米花,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

无论是“千禧一代”还是“互联网原住民”,都即将或已经接近成为父母的年龄,作为其中一员的你,是否希望摆脱传统家庭教育的诸多弊病、是否关心社会以什么样的氛围面对孩子们?如果是,那就不要拿“熊孩子”当作一个条件反射一般释放情绪的关键词,而认真围绕其想想相关的教育、尊重、人己责任等议题。

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悲剧也没有理由“吃瓜”,不仅因为苦难给人的震撼不应取决于距离,你的态度也会影响自己如何对待身边的弱者与少数。有多少今天中文互联网上的野蛮,是从曲解欧洲难民的相关新闻开始的?

就连娱乐话题也并非是无足轻重的。如果你希望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娱乐产品,并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将作为“控评”、“刷数据”与在评论区里吵架、单方面宣布胜利的事件,花在更专业、更理性地讨论作品上,不是要好太多?

最后,永远不要放弃求知欲。

人类为什么要组成集体、社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法律是如何制定的?什么是“政治正确”?什么是“白左”或“libertard”?这些词的背景、使用者和表意是什么?为什么诸如“带节奏”这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单纯是人身攻击的词语能如此频繁地出现,并被许多人视为有力武器?

当参与者对这些基本概念都没有了解,那么讨论本身只可能是鸡同鸭讲。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往往有时会显得生涩、枯燥,那不妨以前面几点作为动力,因为“如何让世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一切思考,都永远离不开不断更新的知识。

04

在讲述美国媒体人的连续剧《新闻编辑室》里有这样一幕:在一场派对上,男主角,新闻主播Will搭讪到了一名女子,在随后的交谈中,他得知对方时为八卦小报撰写“诋毁专栏”的作者。理想主义的Will竟拒绝了对方的亲吻,开始劝说对方这种创作的无聊与有害,最终,对方忍无可忍,将手中的酒泼在了他的脸上。

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丝毫不会觉得男主愚蠢或不合时宜,甚至不会心生怜悯,而是只有无限敬意。

社交媒体与抑郁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过去十年中,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然而,尽管它们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它们对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影响还存在争议。阿姆斯特丹大学(UvA)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被动使用与孤独和疲劳等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使用应用程序跟踪健康状况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日常习惯。每当我们有空闲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接触智能手机,漫无目的地浏览社交媒体,阅读更新或查看图片。这种被称为被动社交媒体使用(PSMU)的行为通常用于缓解无聊,并且可以吞噬大量的个人时间。虽然看似无辜,但PSMU并非没有争议 – 实验研究表明它可以降低情感健康,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

为了研究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由UvA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招募了125名学生,并测量他们的健康和被动社交媒体每天使用7次,持续14天。手机上的特殊应用程序促使参与者在固定时间完成12项抑郁问卷调查。他们的反应用一种新的统计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开发/实施。分析侧重于三个时间框架 – 短期(在相同的两小时内),中期(从一个提示到下一个的预测)和长期(在整个14天内)。

消极情绪和社交媒体,虽然结果显示参与PSMU并不能预测抑郁症状,但他们确实揭示了负面健康与社交媒体使用增加之间的显着关系。“在特定提示下疲劳和孤独的感觉预示着PSMU会在下一个提示下,表明某些抑郁症状可能导致个人滚动浏览社交媒体,” “我们还发现被动社交媒体在特定提示下共同使用,同时出现了兴趣,注意力集中,疲劳和孤独感。但是,我们不知道PSMU是否会引起这些症状,反之亦然。是未来研究的主题。“最重要的是,Aalbers补充说,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比“社交媒体使人们沮丧”更复杂。“相反,特定的社交媒体行为似乎与特定的抑郁症状相关,更多的研究是需要了解这些社交媒体如何使用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下一个重要步骤是在临床环境中复制这些发现。“我们的研究使用了一个学生样本,其中抑郁症状,孤独和压力的平均水平相当低。以前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抑郁作用可能比非抑郁症患者更强,临床样本可能显示PSMU与抑郁症状之间有更明显的联系。“

你在社交媒体上有这12种信息 赶紧删掉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社交媒体了,外国人玩Facebook和Instagram,中国人玩微信和微博。但是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威胁着人们的信息安全。有哪些信息是你不能在社交媒体上透露的?一起来看看。

截图来自Indy100网站

1. Birthday 生日

Your birthday is one part of an important puzzle which also includes your name and address, with which people can more easily access your bank account and personal details.你的生日是最不能透露的信息之一,你的名字和住址也包括在内。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这三种信息轻易获知你的银行账户和个人资料。

2. Phone number 电话号码

The best case scenario here is acquiring a polite admirer. Worst case scenario? A stalker who calls you incessantly.电话号码被泄露后,最好的情况是碰到一位礼貌的爱慕者。最糟的情况则是不停地被跟踪狂电话骚扰。

3. Most of your “friends” 大多数“好友”

Oxford psychology professor Robin Dunbar theorised that humans can maintain approximately 150 stable relationships.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邓巴的理论是,每个人平均可以和大约150人保持稳定的关系。

After looking at 3,375 Facebook users, Dunbar found that of their Facebook friends, 4.1 were considered dependable, and 13.6 exhibited sympathy during an “emotional crisis.”在调查了3375位Facebook用户后,邓巴发现,在这些人的Facebook好友中,平均有4.1个好友被认为是可以依靠的,有13.6个好友在用户经历“情感危机”时会表现出同情。

Getting rid of the deadwood can make for a healthier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media.删掉多余的假朋友可以让你在社交媒体更健康地进行互动。

4. Photographs of your child/young family member你的孩子和亲戚家小孩的照片

Victoria Nash, acting director of the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 posed a really good question on this subject, and it’s to do with consent: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代理所长维多利亚·纳什对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关乎当事人是否同意:

What type of information would children want to see about themselves online at a later date?孩子们长大以后希望在网上看到关于他们自己的哪些信息呢?

Previous generations never needed to consider this, but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s given this question more importance.过去的人从来无需考虑这些,但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5. While we’re at it, where your child/young family member goes to school你的孩子和亲戚家小孩所上的学校

According to the NSPCC the number of recorded sexual offences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year.根据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学会的记录,性侵儿童案例在去年增多了。

The report says:报告称:

Police recorded 36,429 sexual offences against children in the UK in 2013/2014… in Engl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police record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sexual offences against children in the past decade.2013至2014年间警方记录在案的性侵儿童案例达36429起……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警方记录的性侵儿童数量在过去十年达到了高峰。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o give an opportunity for a sex offender to find out where your child attends school.你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让性罪犯有机会找出你的孩子在哪里上学。

6. Location services 定位服务

Location services is only available on Android or iPhones.只有安卓手机或苹果手机才能提供定位服务。

In 2015 TechCrunch reported that over 500 million users accessed Facebook solely from their mobile, which means that the same number has the potential to broadcast their location online, and anyone who may or may not wish you harm now knows where you are.2015年,美国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报告称,超5亿用户只用手机访问Facebook,这意味着这些人都可能在网上广播自己的地理位置,任何有意或无意害你的人都知道你在哪里。

7. Your manager 你的经理

This one is a classic. Facebook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to some degree your interactions ought to be relaxed.这是一条基本的必删项。Facebook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和他人轻松地进行互动。

But the CEO of your company can access your wall, he/she has access to every single one of your dodgy status updates – and yes that includes the one moaning about work.但是你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可以访问你的留言板,他/她可以看到你每一次隐晦的状态更新,当然这也包括你对工作的抱怨。

Yes you can set your preferences to exclude your CEO from certain update, but isn’t that more hassle?是的,你可以通过偏好设置让你的首席执行官看不到你的部分状态更新,但这不是更麻烦吗?

8. Stop tagging your location 标注自己所在的位置

People forget the fact that tagging your location at home actually gives away your address.人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标注出你在家的位置实际上等于泄露你的住址。

9. When and where you’re going for holiday 你去度假的时间和地点

According to financial website This is Money, travelers who are burgled while they are on holiday may not get their insurance claim accepted if they posted their holiday plans on their social media accounts.根据金融网站This is Money,那些在度假期间被偷窃的人,如果在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布了自己的度假计划,保险理赔申请将可能被拒绝。

10. Your relationship status 你的情感状态

If you want to celebrate the blossoming of a new relationship, don’t do it on Facebook.如果你想庆祝自己美好的新恋情,不要在Facebook上庆祝。

It may not work out, and the consequent “in a relationship” to “single” status change will make you feel worse than you already do.这段恋情有可能走不到最后,接下来当你不得不把“恋爱中”的状态改成“单身”时会让你更难受。

11. Credit card details 信用卡细节

Never. This is never a good idea.永远不要透露信用卡细节。这从来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12. Boarding pass pictures 登机牌图片

Taking a photo of your boarding pass is often a way to brag about your holiday, but don’t be silly! The barcode on your boarding pass is unique to you, and can be used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gave to the flight company.人们常常会给登机牌拍张照片用来炫耀假期,但是别傻了!你登机牌上的条形码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查出你交给航空公司的信息。

英文来源:Indy100翻译&编辑:丹妮

活在手机里的朋友 社交消失于社交媒体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科技妖

因为社交网络的出现,人类在进化史上头一次不会再觉得孤身一人、也不会再感到无聊。但是,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某些本质特性?

计算概率的话,你应该有智能手机,在几大社交网络上有账号,并且长时间无视和你同在一间屋子里的家人或朋友——因为你完全沉浸在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里。这似乎意味着你永远不会觉得孤身一人,永远不会无聊。但讽刺的是,这项技术也会让人们更少关注身边最亲密的人,甚至让自省都变成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我们大多害怕承认这样的事实。麻省理工学院的谢里· 图克 说,“我们与这些科技还处在热恋之中,就像是年轻的恋人们一样,不敢谈论他们的爱情,害怕毁了它。”图克深入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数百人,问过他们和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交媒体、网上身份和机器人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她说,和印刷术、电视机这种很早以前的发明相比,如今这些“永远运行、永远在线”的技术,威胁到了一些我们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特征。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完全无法忍受独自一人。通常在十字路口、超市队伍这些地方的人,哪怕给人们一秒钟,他们也要拿出手机做点儿什么。所有研究都表明,独身自处的能力正在消失。也许接下来就是失去突然走神或者自我反省的能力,你的注意力只会投向外界。面对自我和发现自我是人格发育的基础。但是现在,哪怕两三岁的小孩都能接触到这些技术,能轻松获得外来的、容易让人分心的信息,因此也失去了独处的机会。讽刺的是,那些让人们时刻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反而让大家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每当出现间歇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然后低头开始看手机。这样的人还没有学会与人交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这些都需要间歇甚至耐心的等待。

为数不少的人都有半夜回信息的习惯。大家的心理预期都是永久在线,每个人都能随时获取其他人的建议和认同。如果我们没有在24小时内回复信息,人们就会担心或者生气。对于这样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不叫停,他们就无法培养出自我感,没法自己做决定,无法建立成熟的个人关系和商务关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完整,缺乏处理重大事务的能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靠网络投票解决,他们早晚会遇到麻烦。

我们必须理解,眼下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故事。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面对这类情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更细致地斟酌,为什么人们愿意把人性投射到机器上,愿意把虚造的移情能力当成真实的东西,即使这样的沟通交流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特定情况下,我们也在从现实生活转向现实与虚拟混合的场景。有位年轻人给出过很简明扼要的概括:“现实生活只是一扇窗子,还不一定是我最好的一扇。”有人说,网络身份和真实身份没什么区别。的确,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表演。我现在就在扮演身为小编最好的一面,。但微博或其他虚拟角色能把这种不一样表现得更明显,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编辑。一位姑娘上传了一张照片,然后开始调颜色、背景和亮度。为什么?因为她希望照片变得和她想象的一样。过去我们从来没有随心所欲的能力,而现在我们就可以这么干,人们对这种方式简直已经着了魔。面对面交谈到底有什么不好?很多人的回答是,“交谈是实时进行的,没法控制自己要说什么。”这句话意味深长,而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通过电子邮件往来的原因——不光可以错开繁忙的时间,而且还能让你更易掌控,把事情做好。

而现在,没有手机和电子邮件,无论是我的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都难以为继。在拥有这类科技的世界中,我们没有退出的选项。问题在于,面对一项永远能运行、永远都在你身上的技术,我们要如何才能在这样的情形下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它马上就要入侵你的耳朵、夹克和眼镜。解决的办法将会作为一种“惯例”逐渐被培养起来。我们应该有“共享空间”——比如晚餐餐桌。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交谈的场所,因为面对面交谈是我描述过的很多问题的解药。如果你能够和孩子、家人、社区成员交谈,很多负面影响就不会那么严重。

我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反科技,而是要支持对话、支持人类精神,是要质疑我们目前这种“更多、更好、更快”的主导性文化。为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发展,为了我们与孩子、社群、另一半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评估,我们到底想要些什么。至于机器人,我想,真正让我们感到失望的,是我们自己。而这样的认识也让我感到很不安。人们宁愿与机器人谈话,就是在承认人与人之间没有提供交谈和陪伴的机会。哪怕大家知道它连一个字都不能理解,还是愿意和机器人一起对话,是因为我们让彼此失望了。这和机器人无关,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社交媒体行业只是空谈 微信 Facebook的终极敌人 X Client

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出版的商业可行性,彻底改变了我们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针对业内最近的发展,让用户、内容创作者及所有受益于网络出版的人对其未来走向感到迷茫,因为在诸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包含误导性言论和不实统计数据的虚假新闻文章大行其道。虚假的新闻文章和其中误导性信息的背后,是大量的自动化“机器人”账户。而这些“机器人”附和于(种种)社会分歧,以期挑起人们在种族和宗教等敏感话题上的担忧与恐惧。

目前虽然有许多举报虚假新闻的网站,但还是不足以遏制这种误用行为或是根除虚假新闻这个顽疾,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这也进一步增添了人们的忧虑。

据皮尤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发布的一项调查,近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获取新闻的来源是社交媒体。2016年6月,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在18至24岁的年轻人中,28%的人将社交媒体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而电视新闻仅占24%,社交媒体已经超越了电视新闻。

广泛使用媒体社交,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媒体,但是虚假新闻不仅能造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也会引发经济后果。

X-Client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社交媒体,旨在为品牌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现在),广告商们再也不能确信诸如点赞、评论、分享等社交操作的合法性,再也不能确保他们的广告支出能免受机器人操控下食尸鬼军团的吞噬。

据X-Client了解,就广告商而言,他们可能会逐渐接受广告运营上的虚假数据,夸大的数据也就意味着你为之买单的可能根本不是用户真正的社交参与情况,这种情况不好好解决,不仅广告商会因无所收获而感到失望,停止投资资金,用户还会因为厌烦平台浮夸的信息流广告而弃用该平台。

区块链代表一种解决方案吗?

针对虚假消息,YouTube已着手聘请10,000名版主来清理垃圾及不合法规的内容。Facebook对用于警示虚假信息而贴的“有争议的旗帜”进行检测后,随后推出了“相关文章”功能,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多关于该事件的文章,从而让用户更加清楚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腾讯每分钟可拦截将近1,000篇文章(这个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将与这方面的1300名专家联手合作),而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每年调查出30亿次的虚假新闻报道。

这样的修正,用户还是觉得不够,就连Facebook本身也承认,“相关文章”并没有阻止人们点击虚假新闻文章(尽管它确实有助于抑制文章的分享)。X-Client认为它可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X-Client为用户们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社交媒体平台,以便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

在X-Client即将推出的全球版应用程序中,用户能以X-Client的指标衡量其在线社交数据。传统广告商在内的广告商和品牌都可以在X-Client网站上注册,并与数百万的目标微影响者进行内容推广。该平台旨在从两个方面去解决虚假新闻问题:一方面是受其影响的用户及广告商,另一方面是发布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

在X-Client,,用户个人资料与区块链相绑,即每一篇被读取的文章或每一个共享的视频都将记录在案。尽管在许多方面区块链都是匿名的,但如果区块链正在标记,你当前的操作(包括你可能正在共享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交互的虚假新闻信息) 都难以蒙混过关。

“X-Client“平台开辟了全新生态,它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以区块链技术驱动一种新的创造力和情感互动,使区块链变得史无前例的亲切。

社交媒体类型与内容最佳发布时机

研究分享【社交媒体类型与内容最佳发布时机】随着社交媒体数量和类型的增多,如何有效地、在恰当的时机发布内容成为了中小型账号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外机构网站针对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进行了推文时机研究,值得分享、关注。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燕北新媒体

使用社交媒体的5种隐患 以及如何避免使用它们

社交媒体有很多利弊,人类使用社交媒体与之前几乎所有其他技术一样:有好有坏。一方面,社交媒体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比如家人,朋友和无法沟通的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继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到达工作场所,直到它可能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本文,我们将重点关注社交媒体使用的后一方面,以及如何“避免”滥用社交媒体平台以下是社交媒体的五大隐患:

1.睡觉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习惯使用我们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睡觉前放松。心理学家和其他专家透露,这种过度使用技术正在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潜在上瘾或过度使用这些设备将使我们熬夜,并阻止你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让你的电子设备上床睡觉的主要问题是它们发出的蓝光,电子设备的蓝灯向我们的大脑发出信号告诉我们是白天。“ 这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让我们保持警觉,清醒状态。修复:睡前至少一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如果技术用途无法避免,请使用蓝光过滤器。

2.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我们总是盯着屏幕时,我们不太关心与我们在一起的人。用小工具和数字设备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效地降低了社交智能。仅仅拥有一部电话就足以让一些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与他们交谈的人身上。刘女士补充说:“我们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接下来的通知和警报 – 这需要时间远离与我们在一起的人。”修复:关闭手机电源并将其存放在口袋或钱包中; 教育自己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破坏性影响。

3.注意

技术引起的分心也是父母和教师共同的抱怨。教师和大学教授 – 已经在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竞争 – 现在必须加倍努力以防止智能手机接管教室。就像现在每个教职员工一样 – 和大多数高中甚至是中学教师一样 – 我一直在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展开斗争,以引起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但是大学教授并不是唯一一个必须应对小工具引起的注意力缺失的人。技术干扰导致工作场所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的生产力。修复:如果您有孩子,请监控他们访问的内容以及何时访问。在工作中,将手机放入办公桌抽屉,或将其留在车内。

4.身体形象

被完美的图像轰炸:完美的身体,完美的妆容,完美的面孔,人们对自己感到很沮丧,你被误导相信这是现实。”当然,制作社交媒体内容的人花费数小时来弥补瑕疵和瑕疵。虽然成年人天生就明白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并不是现实,但这些图像仍然可以产生微妙但仍然不利的心理效应。也许没有人口比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虚假陈规定型的影响,特别是十几岁的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和智慧,年轻人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并监督他们对技术的使用。修复:监控您的孩子正在访问的内容。教育他们所看到的虚假本质。

5.压倒性的感觉

人类希望并需要与其他人联系,社交媒体虽然存在各种潜在的缺点,但却帮助我们中的许多人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联系,尤其是远方。然而,总是必须提供或响应的压力,我们现在在工作场所看到的,产生焦虑和压倒性的有害影响。一些工作场所强迫员工将设备带回家,进一步加强已经紧张的局面。我们不断走钢丝,提供内容,回应他人,做出回应,监控和管理我们共享的内容。”这种不断平衡的行为是检查和翻阅消息,回复电子邮件,接听电话; 简而言之,在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技术始终存在,能够产生强烈的焦虑,抑郁和压力。修复:尽可能限制您的工作和社交媒体使用,只跟踪你必须完成工作的个人和团体,并且没有义务跟随你不熟悉的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