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由谢卫列工作室策划、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主流汽车网络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汽车生态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各大主流汽车网络媒体人齐聚一堂,为新时期媒体的转型与重塑各抒己见,为打造汽车媒体命运共同体献计献策。
一汽丰田副总经理刘振国:
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新的造车势力不断地涌现,自主品牌高端化,豪华车也不断地进行下弹,政策引导下的电动车的份额也在快速增加,原本的行业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变化。从媒体自媒体也就借势兴起,传统媒体纷纷进行转型,大数据的精准推送,这些趋势也在改变着我们原有的媒体格局。分化从本质上来说是更加的专业化,而打造共同命运,我理解成是一种聚合。
新的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碰撞?在我看来,不论是新的造车势力还是传统车企,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核心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就是为客户提供一个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所有的营销手段和传播内容我认为都应该聚合在为客户着想方面,都要聚合在客户的需求上,不论出身,谁抓住了这一点,谁就能成为赢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达成真正的聚合。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
电子商务法从2013年12月27号就在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我当时作为专家组的成员参与了,法制办主任讲到电子商务一定要网信办进入领导组,当时人民银行的刘世余说电子商务涉及到支付,涉及到B2B,公安部也要进来。我说电子商务有自己的平台,最大的一块是用户、消费者,所以消费者的保护组织应该进入领导组,电子商务法要立什么法,怎么去立,立法的目的,立法宗旨,规范、行为、保障权益,促进发展,规范各方当事人的行为,各方的权益都能够得到很好比例的保护,才能健康协调地发展。
新浪网自媒体运营中心主编杨峥:
我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讲,我现在运营的自媒体平台,就是大家理解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们的内容平台其实是产业里的流水线,我们相当于是这个流水线的下游,内容生产方相当于生产线的上游,这两个生产线的环节配合好就能产生行业里更好的商业化或者是影响力。我们通过对作者的调研过程,发现大家的诉求核心就是这三点,一个是流量的诉求,一个是商业化的诉求,一个是成长的诉求,对于流量的诉求,各个平台都在积极的满足大家的需求,这个我不会提太多,重点是在收益方面,目前来讲很少,我们算是在这个领域比较领先的一点。
主持人谢卫列:
我看了他给自己准确的描述,就是领先的垂直运营方,无论是从流量、从收益还是从成长、关注度,也感谢新浪自媒体运营周期给我分享他们的一些东西。
一点咨询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杜伟:
关于网络媒体的发展,之前是一个门户的趋势,门户的时代是因为大家获取信息不平等,不能第一时间拿到所有的信息,所以产生了几大门户网站,后来出现了垂直网站,到最后出现了自媒体。现在大家的平台,我自己理解是一个回归,自媒体时代相当于原来评论员的转型,但现在的自媒体实在是太多了,大家看一下朋友圈链接点开率到底有多高,现在其实是需要一个聚合平台去做精准和精致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就是把精致的东西筛选出来,分发给用户,最后实现转化,我理解的时代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另外,我觉得媒体的价值其实也是有了改变的。一个媒体平台可以成就更多,第一可以做内容生产,第二可以做舆论导向,第三可以做内容分发,第四是创新创业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平台都在做策划案,做的其实是长线的运营传播,不只是售卖广告资源,它还给你一些创新创意。
58车副总经理兼总编邓玺:
中国汽车网络新的分化是技术的还是市场的,我感觉就是技术决定了市场,反过来市场还会促进技术。刚才所说的新势力造车,基本上大概就是三点,电池、电控、电机,三电系统可能会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式。改变新能源车的优势,同时也改变了整个汽车市场,我觉得肯定是技术的改变,促进了整个市场,或者对产品的一些需求。
爱奇艺汽车频道主编陈颖:
爱奇艺内容的价值观是青春、时尚、正能量、有爱心、品质,所以我们在爱奇艺汽车产出内容的时候也同样符合爱奇艺整个的价值观,另外我们有强大的聚合能力,所以我们吸纳了几百家的PGC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进行精细化的运营,把他们的内容输送给更多的网友。其次我们有自己的自制节目,行业资讯,品牌的高端访谈,另外我们配合公司的SG项目,比如说《热血街舞团》、《偶像练习生》等等这样的项目去做一些商业化内容的输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服务委员会秘书长朱伟华:
我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点有几个工作组,一个工作组是共享型售后,还有一个是我最近在推动的一个超级电容,因为现在搞电动车,大家都会觉得是锂电池、特斯拉的这种,但我认为锂电池这种属于典型的美国在误导中国,如果电动车都用锂电池的话显然不是一个未来。在汽车工业协会,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想把中国相对而言探索比较多的超级电容这样一些东西,能去推动车厂去应用,因为超级电容在火车、航天、军队上用得已经挺多了,但是乘用车这块领域,车厂都不知晓有这样一种技术来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
车音智能CEO苏雨农:
我觉得将来更多的还是要和未来整个汽车发展生态结合,将来比如汽车厂商会分化,一方面能够拥有、使用、利用或者是去创造数据,他能掌握用户的数据,掌握用户的习惯,用户的爱好,真正运维用户的车企,有的是成为小众化、高端化的车企,比如像法拉利、兰博基尼,是一种爱好,你不需要它让你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但是你需要体现你的身份和不一样的感受,另一部分车企可能就沦为代工厂,这是一个硬件的生产厂商,而核心掌握在软件或者内容的所有者里面。
这个环境下,媒体人的身份可能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加速、操控,这些东西可能都不再有用了,不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了,可能我们要像一个演员一样,去体验车,是为一个家庭服务的,还是为一个特定的出行场景服务的,还是为老板服务的,还是某一些私秘的个人身份出行服务的,我觉得这些才是比较好玩的变化。
风度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刘鸿仓:
我认为平面杂志始终都是需要的,但之前差不多十几二十年左右,发展的太快了,光北京的专业类汽车刊差不多有10本,一我觉得可能规模太多了,这个圈子没有办法在这个时候养这么多的平面类的杂志。北上广一地有1本或者是有两三本是可以的,如果未来保证这个规模还是可以继续做的。
搜狐汽车品牌中心营销中心总监王慧芳:
中国汽车网络传播如何在分化中打造命运共同体,两个词是关键词,一个是分化,分化肯定是大趋势,我讲几点我自己感觉媒体生活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一个是未来越来越多的媒体不再需要人写新闻,内容的稀缺性包括整合的严密性完全可以通过机器来替代,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趋势,未来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大量的编辑团队会面临不再需要这样的岗位,你可能会转型到其他岗位。
网易汽车频道副主编王昉:
我觉得像门户也好、垂直也好,或者是新兴的移动平台终端也好,大家既属于一个内容生产的平台,同时也是内容分发和咨询服务的平台,对这样的平台来讲,我们一定要跟上技术变化的趋势,不能掉队,在第一时间敏感的把握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像刚刚谢老师和大家所谈到的技术,它的变化是存在很多的风险,但他有很多的便利,就看人类怎么去使用它,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一项技术,这是我对技术的看法。
选车网主编付苏:
我就在想,媒体的竞争,未来好像已经不是内容的竞争了,好像是一种模式上的竞争。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数据,现在整个公众号的竞争已经到了5+2的模式,就是平均阅读率只有5%,打开率只有2%,这是一个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个媒体,所以我想这很能反映出来我们现在媒体行业整个的水平在急速的下沉,大家对于媒体的可阅读性的兴趣越来越低了,对于媒体整个的公信力信心也越来越差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是特别想今天在会上跟大家探讨的问题。在现在这种模式下的媒体之间的互相竞争,是不是就是现在媒体真正想要的内容变现的模式呢?我们到底应该给媒体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成长的土壤,仅仅是流量的曝光吗?
新华网汽车频道总监梁懿:
今年6月24号我们成立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汽车行动,这个项目在垂直行业里面唯一关注的一个产业。这其实是新华社社长主抓的项目,这其中的原因,第一是新华社作为世界四大通讯之一已经关注到媒体环境发生的变化,在这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其实我们是在打造媒体的命运共同体,因为我本人是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汽车行动的负责人,我主要服务于整个汽车行业,新华社旗下有21个报纸,包括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等等参考消息,14个客户端,包括新华社的APP端,包括9个网站,还有全国能看到新华社讯的户外广告牌,全是新华社的广告牌,这些都是为汽车圈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