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抱大腿 阿里巴巴对于社交媒体的价值极为认可

抖音抱大腿,阿里巴巴对于社交媒体的价值极为认可?

近年来短视频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短视频,比如抖音以及微视等短视频软件,笔者如今就跟大家说说抖音,抖音是今日头条阵营中的一款短视频软件,据相关数据显示抖音用户已经成功突破了5亿,这种增长速度在互联网里面是及其少见的

近日又媒体爆料称:今日头条将会抖音进行拆分,拆分后的抖音会对外进行融资,在此次融资的名单中出现了阿里巴巴旗下的云峰基金,为何阿里巴巴会想要投资入股抖音呢?其实阿里在短视频以及社交方面一直不如腾讯,而这一块又是两家必争之地,好不容易出来一个可以撼动腾讯的短视频社交平台,阿里巴巴怎么能够轻易放过呢?

短信视频火爆道那种程度,我们现在看一下数据,2017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会达到53.80亿元,增长率微175.9%随着短视频日益发展,监管对于这一块的规范行业制度也将趋于越发完善的状态,促进短视频行业良性发展

阿里巴巴投资抖音将是对行腾讯系的一个大好机会,腾讯入股抖音显然不太可能,因为腾讯自己花钱扶持了一个叫做微视的短视频平台,整体的作风调性类似抖音,可以说成事抖音的竞品,目前的抖音不缺流量缺得是微抖音大V提供变现得机会,一旦阿里巴巴成功入股抖音那么抖音得商业化变现空间也会加速,抖音不缺流量,缺的是变现的产品,恰好抖音所缺的都是阿里巴巴所具备的

对于社交媒体的价值,阿里巴巴是极为认可的,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对于社交娱乐的需求日益旺盛,,能够引起年轻人共鸣的产品并不是很多,对于阿里巴巴投资抖音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发表你的留言跟看法

曹国伟 社交媒体应加强平台治理和社会责任

新京报快讯(记者 白金蕾 梁辰)11月7日,2018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召开,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出席全体大会,并做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相关演讲,探讨抵制谣言和虚假新闻传播,社会言论分化等问题。曹国伟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坚守平台的责任、完善打击谣言和虚假新闻的机制、重视人工干预以及加强隐私保护等四点建议。

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在曹国伟看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互联网平台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很多产业的模式升级。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这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共同趋势。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企业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比如,社交媒体平台改变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同时也出现了谣言和虚假新闻的泛滥,社会言论分化的问题;推荐算法提升了内容分发的效率,同时造成了信息获取过窄、内容低俗化的现象;电商平台的伪劣商品问题,网约车平台出现的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便利之外,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媒体和互联网企业的共同努力,互联网平台型的企业尤其要对自己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敬畏之心,加强平台治理,承担社会责任。曹国伟称,面对谣言、虚假新闻等等,世界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行动,一改过去平台中立的立场,把平台治理和社会责任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看待。比如Facebook通过AI对虚假新闻造谣网站开始识别,对内容通过disputed flags这种方式进行标注。谷歌为打击假新闻,“重写搜索排名算法”,把具备误导性、虚假和令人反感的文章进行排名降级等等,这些趋势都是值得肯定的。针对上述问题,曹国伟提出四点建议:其一,需要坚守平台的责任,放大权威的声音。在信息复杂的传播环境中,权威专业的内容显得更加重要。微博平台从一开始把内容发布作为平台内容传播生态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媒体认证微博3万多个,政务账号超过了17万个。热点事件的传播中为他们第一时间发声创造条件,放大传播好这些内容尤为关键,把有公信力的账号放在前面。其二,不断完善打击谣言和虚假新闻的机制。在这点除了借助技术和人工的识别以外,首先微博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在开放治理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微博很早就出现了不少专业的辟谣机构,比如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近年来进一步把必要的能力开放给了媒体和公众账号,不但能够直接发生辟谣,还可以对辟谣内容打标签,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回退。其次在2012年微博推出社区公约的时候,除了规范用户行为也建立了完备的账号信用,违背账号将扣除账户信用积分,在传播和关注上给予限制,让缺乏信用的账号没有传播的渠道、传播的能力。其三,算法推荐同时重视人工干预。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推荐提升内容的分发和获取效率,但机器无法判断真假和价值取向,推送主要标准就是用户喜欢。这种方式过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虚假新闻在圈层人群蔓延传播,标题党的问题突出,同时算法推荐之外必须有正向价值导向,避免人群消费的“低智化”,微博的推荐算法中增加权威媒体的权重,同时对热门传播内容加入人工审核,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推荐算法带来的问题。最后,全方位加强用户隐私的保护,平台方要强化用户数据管理责任。从技术层面防范用户信息窃取,同时要细化用户隐私偏好设置功能,使用户在不同场景、不同隐私下有不同选择。当然关键还是要加强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用户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媒介使用素养。

新京报记者 白金蕾 梁辰 编辑 吴娇颖 校对 郭利琴

社交媒体使用调查 女性为了羁绊感 男性为了优越感

据外媒报道,人们对社交媒体抱着爱恨交加的情感。尽管像Facebook、Twitter等这样的平台给人们带来便利,但有研究表明,它们对用户的健康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愿意在社交媒体上与网络好友、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呢?

视觉内容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者Olapic最新的调查可能能回答这个问题。

据了解,一半接受调查的用户表示将社交媒体作为自己交流情感(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想法或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地方。而驱使这些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其个人生活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别人看到自己分享的东西时会觉得它有趣。另外,28%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是留下数码足迹的一种方式。

但为什么要分享呢?

年龄在16岁-44岁的美国人中,40%的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有一种跟家人、好友联系着的感受。这样说来,“赞”看起来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拥抱或互动。其中,女性对这种感受的需求高于男性(41%对比28%),她们认为这能维系她们的人际关系。

而另一方面,男性胜于女性的其中一个分享理由则是为了寻求能让别人嫉妒自己的优越感–不过该部分比例并不算高,只有8%。

欧美中日韩化妆品市场 社交媒体真可带货吗

PConline资讯】一瓶50ml的雅诗兰黛特润修护肌透精华露,售价850RMB,30ml的百雀羚三生花青春紧弹赋活精华液,卖179RMB。它们都主打保湿和肌活,都生于莹特利苏州代工厂。重金买下的的大牌化妆品和平价国货,原料和配方的差异也许并不大。那么,为什么它们的终端价格相差这么多?

从代工厂里堆积如山、成袋成袋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以克计量、功效花样百出的产品,化妆品完整地走过生产端、品牌端、代理端和渠道端,每一环是怎么加价的?

在线下,自彩妆产品进入市场以来,百货专柜就稳坐各销售渠道之首。尽管近年来受零售寒冬的影响,百货专柜的营收占比有所下降。凭借体验式和定制化服务、品牌宣传、产品展示等关键作用,百货专柜仍将保持其在彩妆产品(尤其是高端彩妆产品)与中高端护肤品零售中的核心地位。

超市与大卖场也是主要零售渠道之一。不过,它们主要销售的是日化产品和大众护肤品。

提供多品牌一站式消费体验的CS门店(如丝芙兰和连锁药妆店)数量快速增加,主要出售开架化妆品。

单品牌专卖店是线下渠道的后起之秀。它起源于英国的美体小铺,同模式的海外对标有美国的科颜氏、法国的欧舒丹、韩国的爱丽小屋等。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线下化妆品零售额整体下滑,与此同时,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B2C、C2C等电商渠道发展势头迅猛,线上渠道成为必争之地。

1、这些年,化妆品的购买渠道变了吗?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望向全球化妆品市场最大的国家美国。

近年来,线下传统零售渠道难以承受消费向线上转移之重,门店结业成为美国零售的一大主题。

据统计,2017年美国零售业关店总数达6,985间,比2016年增加229%。近期的一个例子是,意大利彩妆品牌KikoMilano于2018年1月向美国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关闭美国大部分门店。

关店的原因,一半是品牌破产或直接倒闭,另一半则是,零售商大规模整顿门店组合门店,以适应新的消费习惯。

在线下零售终端一片萎靡的局面中,那些财务状况好、销售渠道和地点灵活度高,乐于尝试新的零售概念的零售商成了破局者。2017年,美国新增的3,400来间零售门店中,开店速度最快的是“一元店”DollarGeneralCorp.(NYSE:DG)和DollarTreeInc.(NASDAQ:DLTR)。

电商渠道在美国的强势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CPCStrategy的报道,96%的美国人有过网购经历,80%的美国人最近一个月在网上买过东西,35%的千禧一代认为自己离不开亚马逊,由此可见美国人对电商的痴迷程度。

2、千禧一代和Z世代,崇尚网购的消费主力军

美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受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往往存不住钱,储蓄率长期维持在个位数。消费持续稳定地贡献着60%-70%的GDP,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同时,经济发展也使个体有更多的钱去买买买。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和经济周期的走势基本一致,经济景气时,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都会稳步上升。2016年,美国人均GDP达到57,420美元,是中国人均GDP的6-7倍,中国的人均GDP仅达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人均GDP的水平。

人口总数稳定增长亦是支撑美国消费行业的重要因素。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极少数人口仍在稳定增长的国家之一,从1920年到2010年,美国人口翻了三倍。随着人口的增加,大众消费品和房地产等产业都从中受益。

更重要的是,年轻态的人口结构为消费注入了更高的增长弹性。美国的人口结构相对稳定,15-64岁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60%-70%。年轻人们具有较强的消费冲动和购买力,也能为美国消费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这群购物小精灵中,千禧一代备受瞩目。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千禧一代跃升主要消费人群。

他们注重性价比,有着更强的理性消费意识。受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普及的影响,他们的购物渠道更加多样化,网购成为时代的浪潮。据德勤统计,千禧一代(1980-2000)和Z世代(2000后)的线上消费预算普遍占总预算的60%左右。

不仅如此,与互联网相伴相生的数字媒体的爆发,也对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美国移动用户行为报告,2013年至2015年,美国数字媒体的使用时长整体增长了49%。其中,18-24岁的用户每天在移动端APP上的投入超过3个小时,最常用的App包括YouTube

Facebook、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和Snapchat。

那么,社交媒体的兴起对化妆品行业有哪些影响呢?

3、美国社交媒体的带货能力

从全球化妆品营销历史来看,伴随着媒介的变迁和更新,化妆品行业往往会掀起一场飓风。

例如,在二战后的美国,以电视为主要介质进行的媒体革新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推出后,好莱坞电影的爆红,成为整个美国化妆品业(尤其是彩妆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日本,资生堂率先向西方学习,于1958年首次拿下日本一档针对年轻女性的高收视电视音乐节目唯一的赞助资格。几乎同时,POLA开始发力电视广告营销。1950-1966年,日本化妆品市场规模从2,500万美元增长至3.17亿美元,十六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7%。

在韩国,从21世纪初开始,以韩剧为中心的韩流席卷亚洲乃至全球,爆款韩剧接连将剧中同款化妆品(如“想你色”“星你色”口红、“孔孝真”眉笔等)捧上巅峰。2014年,《来自星星的你》播出后,剧中同款化妆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销售一空,这些产品大都出自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的IOPE、兰芝、韩律等品牌。同年,爱茉莉太平洋的营收达到36.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89%。

这些案例绝非巧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和新媒体崛起的累加效应加速了信息传播,娱乐营销成为助推化妆品品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对美国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决策有极大的影响。2016年,Facebook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53%的美妆产品的购买决策受到了美妆专家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影响,44%受到了品牌自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影响。

美国主流社交媒体对美妆行业的作用不尽相同。

比如,YouTube是美妆KOL的孵化器。博主MichellePhan在2007年上传的一个自然化妆视频,仅一周就收割了4万次的浏览量。眼下,Youtube上美妆博主和美妆品牌的比例约为14:1。

根据NPDGroup,欧美有92%的美妆消费者从YouTube上意见领袖的示范视频中获取灵感。在YouTube上最火的7类视频中,除了游戏视频和搞笑类视频以外,测评类、教程类、VLOGs、盘点视频和开箱视频均能为传播美妆信息铺路。

与YouTube相比,Instagram是一个新的数字市场。Instagram能够制造需求,打造爆款产品。相比于电视广告中的明星大腕,Instagram上一个与你差不多的普通人向你推荐一款产品,会让你感觉更真实可靠,你更有理由相信,和这些普通人一样,你在使用这款产品后,会变得同样迷人。

不同于YouTube和Instagram上赤裸裸的产品分享与安利,自拍平台Selfie为产品测评提供了新渠道。颜值经济时代,自拍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让人面对镜头时有“滤镜感”的产品(如修容霜和遮瑕膏)销量大增。打造面部阴影和轮廓的产品,也开始变得流行。

基于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借助社交媒体来打造化妆品品牌显得水到渠成。

流量变现已经成为美妆KOL创立新彩妆品牌的常用手段。EmilyWeiss是Vogue杂志的前造型助理,她从2010年开始开设个人博客IntotheGloss,分享美妆技巧和产品评测。一年后,博客的月活跃用户达1000万。其中,Weiss与知名设计师、模特、艺术家和时尚编辑对谈的栏目“TheTopShelf”最受欢迎。2014年10月,Weiss创立了个人彩妆品牌Glossier,通过爆款驱动的模式全方位铺开产品线,价格介于10-40美金。

在品牌的打造上,Glossier将Instagram作为营销平台和实验室,并充分利用社群来搜集用户需求和意见反馈,打造新产品,因此有很高的用户粘性。同时,Glossier采取代理人制,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KOL,这种策略大大鼓励了口碑传播,贡献了70%的线上销售额。

2015年,卡戴珊家族的金小妹KylieJenner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创立个人品牌KylieJenner。KylieJenner背后的生产商SeedBeauty,还负责ColourpopCosmetics的生产。Colourpop的生产线丰富专业、更新速度快、产量高库存低,且以善用社交媒体销售彩妆而闻名。品牌商经常邀请YouTube、Instagram上最知名的美容博主安利Colourpop的产品,在社交网络上做大影响力,积累了560万ins粉。

除了新品牌的建立,一些已经成熟的彩妆品牌也发力社交媒体,为品牌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专业彩妆品牌NYX注重线上线下同时运营,在细分百货商场的高端产品线与美妆专卖店(CVSPharmacy,Target、Ulta等)的平价产品线的同时,也通过Instagram、YouTube这类社交媒体平台投放新产品,并在多位美妆博主及彩妆师的帮助下打开知名度。P.S.,NYX的许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

类似的案例,还有美国父子AlanShamah和JoeyShamah于2004年在纽约创立的e.l.f品牌。该品牌主要瞄准追求性价比的千禧一代,大部分产品定价在6美元以下,销售渠道包括美国19000家零售店(沃尔玛、Target、CVSHealth等)和主流电商。

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彩妆热销是全球现象,社交媒体是新的驱动力,渗透率走高,同时彩妆受品质驱动、场景驱动、热点驱动,适合多渠道销售。

小结:看好初创公司在大众化妆品市场中分羹

化妆品是存量市场。化妆品行业高端市场稳固,主要市场份额被几大化妆品集团占领,主打高端化妆品的创业公司会不太容易。不过伴随着年轻人成为主流消费人群,消费个性化成为显性趋势,小众品牌有了冒头的机会。

此外,从化妆品产业分工中最重要的两环-生产和渠道-来看,初创公司有望在大众化妆品市场中分一杯羹。

尽管初创化妆品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深挖产品研发,但是中国已经涌现大批技术成熟、质优价廉、反应迅速的代工厂。它们更能适应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能成为初创化妆品公司的生产大后方。

渠道端,千禧一代的消费习惯要求初创公司重视电商与社交媒体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那些不断增加与消费者沟通和互动触角,且能快速满足消费者最新需求的品牌有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能玩转“网红经济”,搞定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以吸引足够流量为品牌造势,成为新兴品牌打入美妆市场的突破口。

美媒 当严肃遇到娱乐 社交媒体写作打破现代语言规则

《没有“WHOM(谁)”的世界——BuzzFeed网站时代必备语言指南》一书封面(图片来自美国亚马逊网站)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9日发表题为《数字时代的语言规则》一文,作者系《牛津英语词典》前主编约翰·辛普森。他在文中畅谈网络语言对时代文化的影响,以下为文章摘要:

实际上,我不记得世界确曾有过“whom(谁)”一词。但是,这不是埃米·法维拉令人兴奋而又活泼欢快地畅聊网络写作须知的要点。作为“嗡嗡喂”新闻网站(BuzzFeed)的首席编审,法维拉身处网络编辑的风口浪尖。她的任务是创造并保持逻辑完整(但又要保留一定变化空间)的风格指南;解决需要三思的语言问题;要吸引读者;当然,还要鼓励读者点击阅读最重要的文章。

《没有“WHOM(谁)”的世界——BuzzFeed网站时代必备语言指南》讲述了这本手册背后的故事:相关决定及其完成方式。聊天式快速基调赋予此书一种“芝加哥论文格式手册遇到萌猫视频”(严肃遇到娱乐)的感觉。不过,一旦适应了,你就会发现它还引人入胜地探究了现代语法大师是如何处理源自社交媒体专用语的语言困境的。与此同时,我们担心——或许也感到兴奋——我们的网上交流方式可能正在再造语言本身。

事实上,这些文体问题中很多是陈词滥调,但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给出新的答案。法维拉提出的一些问题,早在1976年我开始在《牛津英语词典》工作时就已有争论。我们私下嘀咕,“alright(好的、没问题)”作为“all right”的一种拼写方式,也许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吞吞吐吐地提出缩写词是否需要加逗点(究竟是“U.S.”还是“US”);还有“Euripides(欧里庇得斯)”的所有格究竟是用“Euripides’s”表示,还是只用“Euripides’”即可。然而,我必须承认,后来我忘记了在遥远的从前,当我们快乐地打字写文章时,我们究竟是否曾经考虑过句子与句子之间是留出一个空格还是两个。

然而,语言是时代文化的主体。回顾我们生活在战后时代阴影之下的那个时期,当时的语言规则更为严格,也得到更为虔诚的遵守,人们不得质疑久经考验的权威。但是,互联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需要新秩序(或无序)一代的产物。打破规则本身就是游戏的一部分,本书见证了最新潮流,规则破坏者顺应了我们的词汇变化。法拉维向我们介绍了网上标点管制(“逗号恐慌”,无需大写),帮助我们读懂收件箱的深层含义(“48种最烦人的电邮开头”),并指导我们避开现代数字化交流的词源雷区(“如何打出42种表示大笑的符号”)。她欣然接纳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建议要前后一致。事实上,她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她很接近主流。

本书某些章节是给入门者的指南,其他章节是给意外涉足网络世界的门外汉所写。虽然法拉维自黑了一把(她长年生活在担心“办公室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发现我是个骗子”的忧虑之中),但是她非常适合快节奏、高能量的数字化新闻机构的“偶然生活”。一旦她习惯了这种新速度,她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日常浏览“嗡嗡喂”新闻网站文本所遇到的文体问题。虽然她的研究需要向谷歌网站输入问题,向编辑组和朋友发送微简介问题(“‘胶合glue’一词的现在分词是用glueing还是gluing……两种写法看起来都很可怕,不过《韦氏大词典》都认可”),但是法拉维总是能够在解决方法与已有的格式手册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发现手册有缺陷,有时没有。正如她自己满怀激情的办公室内部电邮常用的结束词一样,“祝好”。

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30亿 天涯若比邻 成现实

社交媒体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媒体的用户量也是逐年上升。在过去一个季度中,每天新加入社交媒体的用户就有100万,并且增长趋势没有减缓迹象。

近日,“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两家机构进行了一次有关全球社交网络的调查,调查发现,全球各种社交网络的总用户规模为30.28亿人,而全世界的人口总量目前也只有75亿人。

Facebook在过去4个月中用户数量大幅增长,平均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达到了20.6亿人,用户数量排名世界第一。

其他关键社交平台用户数量在过去几个月也呈现了稳步增长,特别是YouTube,全球每月活跃用户排名第二,拥有15亿活跃用户。

微信则巩固了其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大陆拥有超过8.7亿月活跃用户,而中国所有社交平台用户总数也就9.38亿。

社交媒体平台的多样化 给企业带来了营销的红利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在互联网应用快速迭代、营销也伴随着平台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在营销层面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迭代,永不停步。“快”成为每一个企业茁壮成长所具备的先决条件。互联网信息的流动性和透明性,让企业很容易具备这一条件,也很容易捕捉到营销的先机。

  当双微成为企业营销标配,当企业左手高举微博、右手高举微信呼喊着要和消费者零距离互动的时候,标志着企业已经彻底的进入了后社交媒体营销时代。更有步伐快捷的企业,踏着4G的红利,把双微抛弃在脑后,早已把战火引燃到短视频、直播等视频媒体社交平台,并且逐利于直播、短视频的营销。

  在社交媒体多样化的今天,企业在营销战场终于迎来了春天。

  社交媒体已经彻底的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看新闻、微信聊天阅读,直播吃饭睡觉、拍个生日短视频,每天24小时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被社交媒体所包围着。社交媒体的出现,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加的接近,也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单一性。从单向的信息传递变成了双向的信息互动传递,让用户在双向互动当中更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品牌,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再于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用户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得更多的散落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普通用户,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成为了信息的收益者,最终变成了企业品牌口碑传播的信息大使,社交媒体以其强大的开放性,连接性、互动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广告营销环节当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并把社交媒体作为自身营销的首要选择。

  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在快速传播上的优势,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相关工具不断收集消费者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更好的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进行精准营销。甚至有企业在尝试建立跨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收集官方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粉丝数据,建档加以分析,以此来锁定目标用户、调整市场营销的方向、为下一代新产品研发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行为。

  互联网网民数量还在增加,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营销,社交媒体在营销上带给我们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和无限多的红利,但在互联网快速变化的时代,周围的一切和整个世界也瞬息万变,红利消失前,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任何一个红利都会在高潮过后落幕,我们无法判断下一个营销红利的出现时机,唯有把握现在加速迭代,永不停步。

社交媒体网站和搜索引擎正在 模糊 新闻

(北青网讯)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警告称,大多数人在谷歌和Facebook等不受监管的平台上阅读新闻时,都分辨不出它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区别。监管机构表示,原因在于社交媒体经常被智能手机访问,模糊了界限。

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对22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以了解他们如何阅读新闻,以及这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在更广泛的研究中,118人接受了调查。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人通过手机阅读新闻,并听说过假新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说,智能手机把用户变成了不知道社交媒体新闻来源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也认为朋友的职位是可靠的,如果有很多喜欢或分享的话,事情就是很重要的。

分手后社交媒体上不应该做的7件事

分手后,你可能想要从悲伤,兴奋或其他事情中尖叫和哭泣。在物理上,你删除一些选择项目,提醒你的关系,收起或扔出去,吃太多冰淇淋,跳舞的夜晚。

你想要改变。你希望痛苦消失。你想抨击。你想继续前进。随着冰淇淋,你有点过分困扰社交媒体,一起徘徊在你们两个人的照片上,并考虑阻止按钮的力量。虽然你可以从过多的冰淇淋中恢复,但你无法抹去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所有内容,因为互联网是永远的 – 或者至少与技术时代一样长。

您认为以后可以轻松发泄和删除的内容可以获取截图并在朋友之间分享,如果您有一天想要这些事情,可能会破坏与您共同分享的前任或朋友的友谊。内容也可以超越朋友到您的雇主。因此,用传统的老式互联网方式治愈你的心脏。以下是分手后社交媒体上无法做到的七件事。

1.在你不和或触发阻止之前花点时间思考

如果你有一个有毒的前任,不要交往或阻止你的内心,特别是如果你觉得不安全。如果你有一个暗示,你可以考虑再次与他们交谈,以阻止不友好和阻止。不要早点获得触发快乐。

如果看到他们的内容受到伤害,请将他们的帖子隐藏30天。或者,您也可以提前考虑并发送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说明您需要一些时间,以便将他们的观点作为临时措施公开一段时间。嘿,至少你告诉他们了!最终,你必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但要先做好计划。

2.删除照片太快了

就像过早丢弃纪念品一样,要小心过早删除照片和其他社交媒体记忆。如果你想让分手保密,消失的记忆和照片会让朋友和追随者迅速提醒真相。

3.不要发布TMI状态

天生的关系是亲密和私密的。远离咆哮或泄露太多细节。

开始一本日记,然后让它们全部飞离你。一项研究跟踪了40名参与者,他们在六个月前被分手,要求他们带一张朋友和一名前任的照片。参与者注意到他们的前任照片而不是朋友的疼痛反应更高。研究人员建议在日记中写下感情并避免孤立,这样可以避免情绪失控。

4.“我不受影响”的帖子和图片

你的心碎了,你的情绪到处都是。你不想让他们看到你受了多少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用“我做得很好,一切都很好”的帖子和图片加载社交媒体。上传其中一个或两个真实时刻。

5.故意复仇的帖子和图片

你有更好的时间来处理你的时间,而不是发布有意复仇的帖子或图片来伤害你的前任。这很诱人,但它可能让你陷入更多的戏剧性。不要重播那些可怕的情绪。通过瑜伽或武术来引导他们。

当你受伤时,一般不要使用社交媒体是一个好主意。我们都知道这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最近影响了政治话语。社交媒体是许多人的新闻来源,你现在可能不想添加或接受任何超过必要的消极性。考虑社交媒体清理30天。

6.出于兴趣而轰炸朋友

您的目标是您的前任朋友还是您自己的朋友?坚持下去,给自己一点时间。否则,你将把你最后一段关系中的所有消极性带到你的新关系中。

避免在他们的所有照片和帖子上点击“喜欢”。不要调情或私信。愈合。

7.不要跟踪

他们觉得和你一样糟糕吗?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分手后,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在Facebook上关注他们的前任,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接受。

如果你发现自己过多地监视你的前社交媒体,你可能会成为一名追踪者。通过第三方(例如朋友和家人)检查您的前任或登录他们的电子邮件都是可能让您陷入困境的监控示例。它上瘾,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继续按下阻止按钮或停用您的帐户。您还可以确保在与您信任的家人或特定朋友时,只检查社交媒体

而不是这些不应该,专注于你的新的态度。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发布你会回顾的东西,并在以后感到愚蠢,因为它不值得。它可能不喜欢它,但这通过。通过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照顾好自己,做一些让您感觉正常的事情,走上成熟和更高的道路。你每天都会一点一点地到达那里。

印度网友热议 社交媒体在中国成为婚姻杀手 印度网友 全球趋势

BEIJING: While social media was designed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it can sometimes drive them apart — more Chinese people are switching their status from married to single and social media could be responsible, say experts.

社交媒体是被设计来让人们聚到一起的,有时候却让人们分离。专家称,越来越多中国人从已婚转变为单身,而社交媒体对此负有责任。

上海的一位白领发现丈夫的秘密网上恋情后先是震惊,然后就愤怒。

She found he viewed dating websites, and was in touch with many girlfriends on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Some relationships were more than a decade old, long before they got married.

“Since we have a child, I will not consider divorcing. But our relationship is dead,” she told Xinhua.

她发现丈夫浏览交友网站,在不同社交网络上与多名女友接触。有些关系已经超过了10年,早在他们结婚之前就开始了。“由于我们有了一个小孩,我不会考虑离婚的。但是我们的关系已结束。”她说。

A man, requesting anonymity, said he uses social networks to look for dates while on business trips.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称,他使用社交网络来寻找出差时的约会对象。

以下是《印度时报》读者的评论:

Pankajsocial media isn’t really too social.

社交媒体不太社会化

It is bringing people closer. To that extent it is as per anticipation. But coming closer to some people may necessitate separation from existing companions. Earlier marriage was irrevocable in Hindu religion. With changing times & value system divorce has evolved. Old & new order have their pros & cons.

社交媒体让人们走得更近。某种程度上,这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某些人的走近,也许会导致已有的伴侣分开。早些时候,在印度教,婚姻是不可废止的。随着时代的改变,离婚也已经逐步形成。新旧秩序都有各自支持者和反对者。

Truth SachToo much involvement in Social media is destroying family values and relations…. Divorce is the end result.

社交媒体的过度卷入,毁掉了家庭价值观和关系。结果就是离婚

It is the real fact in india also due to loneliness in the life of youth couples they move to social media & find new mates & don’t give proper time to their marriage this is the main cause of breaking marriages.

在印度可是事实,还有就是由于孤独,年轻夫妇转向社交媒体找新对象,没有给婚姻合理的呵护时间,这是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

Even before social media came into existance, people cheated. but they hid it more efficiently and te partners rarely found out. now with social media, such incidents are easier to track. also its easier now to FIND a person to cheat with using social media than it was when people met mostly only through mutual friends etc

社交媒体还未出现,人们就会欺骗了。就是隐藏得更深,很少会被发现。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这种事件很容易就追踪到。而且,有了社交媒体,人们欺骗对方更容易了。

global trend

全球趋势啊

People doesn’t know to whom preference will given…. They thought that social media is good and playing major role in their life.. But that social media will drive away their precious life.. Satisfaction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life.. without satisfaction nobody will fulfill their wants..

人们不知道谁优先。他们以为社交媒体是好东西,可以让你充当多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