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用户也不太相信其准确性

据外媒报道,根据皮尤本周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至少有2/3的美国人通过社交媒体途径获取新闻资源,但总体而言,他们对此的准确性持一定的怀疑程度。据调查,在那些从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的人中有42%的人认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

如果是喜欢将“老式”媒体作为新闻获取来源,那么他们就更可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现可疑的内容–68%通过平面媒体了解新闻的人不会相信社交媒体

而在所有的受访者中31%的人担心信息不准确。另外还有11%的人担心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太过偏颇或带有政治色彩。

在过去几个月,社交媒体平台的偏见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事实上,在上周的国会听证会上,Twitter CEO杰克·多西和Facebook COO谢丽尔·桑德伯格就他们平台上出现的假新闻和选举干预行为发表了回应。

至于用户喜欢从哪里获取新闻–Facebook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虽然Facebook目前还没有涉足这一领域,但在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73%的人表示他们是通过该平台获取新闻的。此外,Reddit正在慢慢变成社交媒体 网站 中主要新闻来源之一。

沉迷社交媒体让美青少年读书时间大幅减少

【新华社微特稿】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社交媒体占据了美国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时间,三分之一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学生一年读不了一本书。

美国州立圣迭戈大学研究人员分析1976年至2016年间8年级、10年级和12年级学生自述阅读习惯的数据。数据来自一个始自1975年、名为“监控未来”的年度调查项目,涉及超过100万美国青少年。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6年,美国青少年的数字媒体使用时间大大增加,其中,10年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增长75%,达到每天5小时,8年级学生的上网时间增长68%,达到每天4小时。12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网上娱乐时间达6小时,其中大约2小时发短信、超过2小时上网及玩游戏、近2小时浏览社交媒体

沉迷于“数码世界”大大削减了青少年在传统媒体上花费的时间。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早期,33%10年级学生几乎每天读一份报纸,而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仅为2%。上世纪70年代末期,12年级学生中,60%每天看书、报或杂志,到了2016年,仅有16%的人愿意这么做,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一年读不了一本书,包括电子书。与此同时,青少年看电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间也呈下降之势。

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协会旗下学术刊物《大众传媒文化心理学》刊载。研究牵头人琼·特文格说,虽然现在把书籍和杂志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阅读很方便,但青少年阅读量的下降依然让人担忧。“我们的年轻人智力上并无缺陷,但他们长时间阅读和读长文章的时间确实减少了,”她说,“阅读长文章的能力对于理解复杂问题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完)(乔颖)

关键词: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州立圣迭戈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大众传媒文化心理学》(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频繁用社交媒体的少女易抑郁

据新华社电 英国一项针对青少年的最新调查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少女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是男孩的两倍,主要原因是女孩更容易受到网络骚扰和睡眠不规律的影响。

据当地媒体4日报道,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协会对近1.1万名英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年龄为14岁的女孩是使用社交媒体最频繁的群体,其中五分之二的女孩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3小时。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有12%的轻度社交媒体使用者和38%的重度社交媒体使用者(每天5小时以上)出现更严重的抑郁情况。

研究者在对社交媒体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40%使用社交媒体的女孩遭遇过网络骚扰或欺凌,这一比例在男孩当中为25%;40%的女孩睡眠不规律,而男孩的这一比例为28%。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女孩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有关身材、外貌和自尊等方面的影响。

参与此项调查的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伊冯娜·凯利说,这一调查结果与现行的安全使用社交媒体指导政策有很强的相关性。她呼吁社会及家庭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广州日报

蜜月期 过后 社交媒体将何去何从

【导读】社交媒体们似乎已经意识到,用户已经厌倦了自己被当作企业调研、采集数据的样本。“用户希望被视为真正的个体,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上的个体。钟摆正在回到社交的根源:真实的、个人的和可靠的。”毕竟,信任才是社交的根本,用户的信任亦是社交媒体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用户真实的社交需求,这是未来企业们破釜沉舟的关键。

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于社交媒体来说是充满动荡的一年。以行业巨头Facebook为例,不久前,美国媒体BuzzFeed汇总了其一年大事件,发现这家社交网络巨头几乎每12天就曝出一个丑闻:泄露和贩卖用户隐私、操纵选举、仇恨言论问题……今天,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行业内幕”被揭露,这也加速了人们与社交媒体之间“蜜月期”的结束。

在去年Facebook遭受的众多“指控”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有关缅甸种族清洗和罗新亚人大屠杀事件引起的风波。去年8月,联合国尖锐地批评了Facebook放任其平台被用来煽动暴力和仇恨。对90%的缅甸人来说,互联网和Facebook几乎是同义词,Facebook是他们唯一的新闻来源,他们自然无法鉴别假新闻和可信报道。极端分子的大量虚假言论构成了缅甸人对罗新亚人的认知。“他们要占领和窃取我们的土地、食物和水。”一位缅甸网友在采访中说。一个又一个极端用户的帖子仿佛树枝和木柴,最终点燃了现实中的熊熊火焰。

发生在缅甸的这场灾难,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的话来解释,是一场由互联网的“回音室效应”所导致的“群体极化”现象。所谓的“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当新闻和信息经过算法的筛选,而非以完整原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看到和听到的只能是“回音室”里不断被印证和放大的一己之见。这让一些偏执狂和阴谋论者意识到他们自己并不孤单,“群体意见中某些既有的偏向,经过商讨以后,群体成员继续沿着偏向的路线前进,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桑斯坦《网络共和国》),这就为现实生活中暴力和仇恨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除了假新闻和极端言论的泛滥,用户隐私问题也让公众对包括Facebook在内的许多社会媒体产生了深层次的信任危机。自去年3月爆出史上最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扎克伯格因此出席国会听证会接受“审问”之后,一连串关于安全漏洞和滥用隐私问题的指责一直持续不断。就在最近,又有“实锤”指控Facebook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与Spotify、Netflix和微软等多家公司达成数据共享协议。

这一系列丑闻都在表明,当我们免费享用互联网的资源时,我们的个性和性格本身就成了商家们“待价而沽”的商品。通过搜集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算法技术可以轻易地给用户贴上标签,这不仅仅有利于企业把这些数据作为商品进行贩卖,更能够精准化地对用户进行“投喂式”推送。无论是在今日头条浏览新闻,在知乎提问,在网易云音乐下载歌曲,还是在抖音刷小视频……久而久之,这些社交媒体主动推送的内容都变得与我们自己之前的搜索记录大同小异。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搜索引擎们利用算法技术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世界,但相伴随的往往是咄咄逼人的营销广告。

这些丑闻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也让各社交媒体们意识到“痛改前非”的刻不容缓。“为防止选举干扰,我们已改进了识别虚假账号的系统;为组织有害信息传播,我们已建立人工智能系统,能自动识别和删除与恐怖主义、仇恨言论相关的内容;为了确保用户控制自己的信息,我们减少了广告系统中使用的诸多第三方信息。并开始构建‘Clear History’工具,它将使人们对自己的浏览历史有更多控制权,并让人们从我们的系统中清除它……”去年年底,扎克伯格在个人账号上发布“年度总结”,提及了Facebook这一年来为净化网络空间的各项努力,并称为公司在2018年取得的进展感到骄傲。但是,许多人对此并不买账,国会认为Facebook的这些举措并没有完全兑现,它需要做的仍然更多。

媒体也在“泼冷水”。比如,《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报道就揭露了Facebook为鉴别有害言论而制定的“规制手册”以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性。其导致的后果是,“Facebook成为全球言论更强大的仲裁者,它对于人们应该被允许发布什么的决定不仅是武断的,而且是反复无常的、自私自利的”。对此,一位传播学教授给《纽约时报》回信称:“像Facebook这样能够掌控人们言论和民主表达的媒介,需要政府冷静、系统地进行监督和监管。”

可以看到,今天的社交媒介通过掌控人们的话语权而拥有巨大的权力。但社交媒体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吗?恐怕很难。社交媒体始终在寻求利润最大化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一定张力。无论是将用户“标签化”的行为,还是那些为博眼球而缺乏中立的言论和流言,往往能吸引流量和资本,对这些问题的自我监督不仅与企业的营利目标背道而驰,还需要耗费更多的金钱和人力成本。

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全部寄希望于企业,对社交网络“阴暗面”的监管亟待政府和法律的介入。算法和大数据技术不应成为无法被问责的黑箱,用户在个人信息的被使用问题上应享有更多的知情权。随着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网络上的一点点“恶”很有可能被无限放大,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其主体和动力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保持警惕、保持开放,这样的态度应重回网络社交的核心场域——社交媒体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也让人们更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但同现实生活一样,并非所有的链接都是好的链接,在这个人人拥有话筒和镜头的时代,更应该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社交媒体们似乎已经意识到,用户已经厌倦了自己被当作企业调研、采集数据的样本。在谈及对2019年社交媒体的展望时,社交媒体管理系统公司Hootsuite的CEO瑞恩·霍尔默斯的态度仍是乐观的:“用户希望被视为真正的个体,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上的个体。钟摆正在回到社交的根源:真实的、个人的和可靠的。”毕竟,信任才是社交的根本,用户的信任亦是社交媒体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用户真实的社交需求,这是未来企业们破釜沉舟的关键。

新的一年,全球的社交媒体或许将迎来一个关键性的转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陈瑜

编辑:李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交媒体的旅游生意经

今年3月,Facebook发布了《2017年Facebook旅游行业海外营销手册》。手册中有一句话令人瞩目:

Facebook是刷屏时代的最佳广告平台。

这句话把主语换成“社交媒体”可谓是放诸全球而皆准。作为界面的媒介,它作用于信息生产、阅读、复制、编辑等生产环节,同时承担着连接用户、沟通情感、维系社交环境等作用,并且对人类设计、使用以及抉择等具体行动的开展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微博同样是刷屏时代的最佳广告平台之一,它也在通过一系列手段重塑旅游行业。让旅游用户,旅游红人,旅游目的地,旅游周边服务以及各地旅游局等生态元素结合在一起。

社交媒体对旅游行为决策、广告决策的投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社会公共效益层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平台的进化

早在2011年,Facebook就在社交旅游探索,那年Facebook专门成立了一个专门与旅游品牌保持业务联系的团队。2012年10月起,Facebook甚至还挖来了Expedia亿客行的员工担任全球旅游业务负责人。

早期的社交旅游更多只是根据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广告投放。比如说在2014年,Facebook内部津津乐道的一个案例就是,酒店预订服务应用HotelTonight通过Facebook的移动应用的下载广告,当日预订点击安装量曾翻了十倍。

社交旅游产业最早的功能几乎只有2种,不管是内容和营销都很初级。

1、在内容层面,给用户旅游目的地灵感启发,但这些内容往往不是专业旅游博主生产的,只是普通旅游用户无目的、无意识的记录。

2、在营销层面,帮助旅游广告主精准投放广告,广告投放的形式也相对比较简单,只有图文,视频内容比较单薄。

经过多年发展,社交旅游已经从早期的纯大数据精准投放,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这和微博在中国市场的探索密不可分。

Facebook常旅客人数将近5亿,微博的旅游兴趣人群大概在1.94亿左右。虽然说从绝对人数来看微博并不占上峰,但是微博在内容生态、KOL生态以及MCN生态的建设上并不输Facebook。

1、内容MCN化

内容MCN化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大批专业的旅游内容生产者诞生,这些旅游博主的身后往往有MCN机构扶持。

微博上,MCN培育旅游KOL时形成了“筛选签约、细分定位、内容规划、多平台运营、个人品牌建设、商务变现”的全套培养孵化流程。这类MCN滚雪球式的红人培养速度,让微博的旅行内容天然形成了竞争壁垒。

如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旅游内容除了旅游用户自生产内容之外,更多则是旅游博主生产的专业内容,这部分内容才是头部内容。

2018年,微博上旅游旅游领域MCN签约数量就高达到69家,达人签约MCN的数量达到1056个。专业旅游内容的增长,养成了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发现旅行内容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微博强于Facebook的地方。

2、决策KOL化

垂直领域大V们的意见对于粉丝们的旅游决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Facebook还是微博都在呈现这样的趋势。

微博上“@旅游约吗”、“@北石同学”这一批旅游大V不必多说,各地旅游局甚至都需要在Facebook或者微博开通账号“KOL化”。像湖南旅游就在以微博、Facebook、Twitter为核心的全球六大知名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仅Facebook一个平台,就收获了50多万粉丝,微博则是有近50万粉丝。

用户阅读KOL的内容一方面是纯粹是为了内容消费,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旅游决策。

3、创意视频化

《2018年微博旅游白皮书》数据显示,从今年11月微博上旅游用户发博类型占比来看,视频内容从2018年2月的19.83%上涨到了27.26%——这对广告主、创作者来说都是一大利好。

广告主需要用视频内容丰富动态创意广告,让社交原生内容转化率更高。纯图文往往很难展现全面,视频化才能给用户更直观的感受。

微博上,2018年旅游短视频创作正在呈现爆发的态势,周双更旅游短视频节目超过227档,已有42档头部节目成功接入微博的酷燃视频。短视频内容加上专业的长视频内容让视频生产让孵化了一批高质量IP节目,这也是微博目前相对更强的内容。

Facebook目前只是为用户提供了视频内容表达形式,这块形式比较丰富,比如全屏画布互动视频、图片变视频等等,主要是给广告主、内容生产者提供相对丰富的富媒体策略。微博则是更注重内容生产,以及跨界互动IP化。

生态的建设

社交旅游内容生态的建设可以形成完整的内容、广告、用户的流量循环。这个循环跑动起来之后,会把用户、旅游KOL、广告主甚至是旅游目的地都圈进游戏之中,获得各自的收益和价值。

1、对旅游用户来说

《2018年微博旅游白皮书》数据显示在微博上,旅游兴趣人群主要以高学历的90后、95后为主。其中90后比重高达29.02%,95后比重则是高达23.91%。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生产、消费旅游类内容目的无非就是记录生活、策划旅游。

微博上图文+视频+直播的形式,则是形成了沉浸式原生内容的体验,从主动搜索到无意识浏览,高度相关的广告能够让他们花更少时间和精力去规划旅程。沉浸式的转化广告也能够帮助用户直接在社交媒体上下机票、酒店的订单。

用户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渗透入人们旅行灵感、决策、记录、分享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微博上,用户甚至在出现旅游事故时通过微博维护自我权利——去年的“青岛大虾事件”就是微博用户爆出,最终媒体跟进得到监管部门重视最终完成整改的。

2、对旅游KOL来说

内容生产-粉丝积累-广告收益的良性生态循环,让旅游KOL们能够持续丰富内容创作,真正有利可图。

像微博旅游头部用户(粉丝规模>2万或月阅读量>10万的用户)在2018年有了极大程度的成长。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头部用户数量增长了100%,多媒体发博量则是增长了105%,日均阅读量则是增长了56%。

头部用户们不仅仅在微博上凝聚了粉丝,还获得了广告主的青睐,可以通过生产图文、视频原生内容的方式获得广告收益。微博旅游的KOL生态,恰恰正是Facebook所不能比拟的。

3、对广告主来说

不管是航空公司、酒店还是线上旅游服务平台,可以跨越设备和复杂的接触点,呈现给用户需要的广告信息。

比如说定制化行业标签。借助深度挖掘社交和服务大数据,提炼挖掘出出国、周边游、亲子游,春节返乡人群亲子游等标签,这把旅游用户进一步细分,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信息。

根据微博大数据显示来看,亲子旅行搜索总量、搜索增幅排名均靠前,度不断攀升。3/4/5月“亲子旅行”微博搜索量进入波峰状态,显示出微博成为亲子旅行的前期决策平台。出行方式上,周边自驾游和长线跟团游成为主流。这一系列信息对广告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信号,可以让广告主投放广告时更加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广告主还可以可使用智能动态创意系统,根据旅行用户的状态变化,投放符合其需求的广告内容,在旅行用户在准备出行计划时,推送目的地信息;旅行用户到达目的地之后,推送酒店及本地服务信息,持续跟进旅行用户在旅行中的状态。

价值的统一

社交媒体甚至在旅游业正在推动实现用户价值、媒体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的统一。微博社交旅游生态的建立,让旅游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生意。微博的用户价值、媒体价值、社会价值,在商业化步伐加速后,同样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在前文已经有了大量阐述,而媒体价值、社会价值才是社交媒体最核心的价值。

“带着微博去旅行”已经成了中国社交媒体历史上的品牌IP,它已经成了每一年现象级的用户参与社交事件。旅游政务微博的存在更是带动了社会公共效益。

各地旅游局之所以要在微博、Facebook上开通自己的社交账号,目的就是要传播当地文化,让公众全面了解当地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局开通政务社交媒体,一方面在辟谣时可以形成上下联动的层级网络,使得官方声音传播的范围更广,能辐射更多的公众,还能从挤占谣言的生存空间和土壤。

各种旅游事件让网络舆论已经向秒速传播发展,比如旅游被宰等等,触及网民痛点的问题基本“发布即传播”,旅游政务微博的存在则是可以推动相关部门跟进事件,让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一手带动商业价值,一手创造社会效益,这也正是社交媒体对旅游业最大的价值。

外贸人 如何用社交媒体引爆你的展台

外贸人都知道

怎样用国外的社交媒体找客户,

做市场推广。

可你知道怎样通过社交媒体

引流客户到你的展位上吗?

在展会中最成功的,

往往是那些会讲故事,

通过对话让客户时刻在线心跳加速的企业。

无论你在社交媒体上,

还是面对面交流,

你都需要找到一种把握手变成拥抱的方式。

选择符合你气质的社交媒体

顶级社交媒体的年龄歧视条形图

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

说“欢迎来到我的展位”

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一张社交媒体核对表开始

你的图片在全网中真正体现了你的品牌吗?

你在你们社交生态圈中正确使用了“电梯游说“吗?

你的网站URL在社交生态圈的状态对吗?

你培养了属于你的社群吗?

你会在社交媒体上监控你的品牌提及吗?

你会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你的竞争对手吗?

你会用展会#hashtag 推广你的展位吗?

你知道怎样与活动赞助商在线互动吗?

你在全部的线上和线下推广材料中标注你的展位号了吗?

准备好了吗?

创建您自己的#hashtag

国外#hastag 等于国内 #微博话题#

你的#hashtag 就是你与你社群的连接,

而他们会来展会上拜访你的展位。

关注ITE公众号了解如何创建#hashtag

利用展会的#hashtag

社交媒体上谈论你将要参加的展会

仅仅是你营销的开始,

怎么才能知道别人都在讨论什么呢?

#hashtag 用来聚焦讨论,

围绕一个话题,一个案例,

一个活动,一场展会。

你不仅需要使用你自己的#hashtag,

也要明白主办方

是如何用#hashtag 推广展会的。

什么?这些干货还想要!

没问题,更多真空包装的社交媒体干货尽在ITE百家号!

End

专注于商机无限、蓬勃发展的一带一路市场

据说这三种人格的人容易沉迷社交媒体 你中了吗

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占据了 人们大量时间,有些人甚至 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根据美国一 项新研究,三种人格特质易沉迷社 交媒体,希望人们作为自查参考。 该研究由美国纽约州宾厄姆 顿大学科研团队组织开展。

研究 人员对300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及 使用常见社交媒体的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人格五因素模型”理论 将人类分为神经质、开放性、宜人 性、外向性和责任心五种主要人 格。该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依赖与 其中三种特质相关,即神经质、责 任心和宜人性。

研究人员解释称, 神经质的人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 较高,为逃避负面情绪,最有可能 陷入社交媒体的世界难以自控;具有宜人性和责任心特质的 人群待人友善、富有同情 心且有一定自控能力,但 正是这种高度的友好和尽 责致使他们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网 络,以维护友谊和事业蓬勃发展。 令人有些惊讶的是,另外两种人格 特质——开放性和外向性同社交 媒体依赖无关。 宾厄姆顿大学助理教授艾萨 克·瓦格菲称,该发现为网瘾、社交 媒体上瘾等的认识、了解及防范提 供了全新视角。▲ (楼琳娜)

社交媒体使用方式透露你是哪一种人

科学家根据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将网友分成了四类:潜伏者、极客、网红和受害者。你属于哪一类呢?

You’re either a lurker, a geek, an internet celebrity or a victim.社交媒体上,你要么是一个潜伏者,要么是个极客,要么是网红,要么是个受害者。

That’s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we fall into one of four ‘online personalities’ when using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科学家表示,用户使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网站时可以分为四大“网络人格”。

And according to their research, more young people are opting to be ‘lurkers’ and ‘geeks’ by reducing what they share online in an effort to avoid being a ‘victim’.研究显示,为了避免沦为“受害者”,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做“潜伏者”和“极客”,减少自己在网上分享的内容。

The study was led by Dr Liam Berriman and Professor Rachel Thoms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来自苏塞克斯大学的利亚姆·贝里曼博士和瑞秋·汤姆森教授开展了这项研究。

The scientists studied the online activity and visibility of children aged between ten and 15.科学家们研究了10到15岁少年的网上活动和可见度。

Dr Berriman said: ‘Our research found that concerns about staying safe online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intense anxiety for young people, even if they had not directly experienced any problems themselves.贝里曼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对网上活动可能会威胁人身安全的担心让年轻人普遍感到强烈焦虑,即使他们没有直接经历过任何相关问题。”

‘The young people we spoke to felt a great weight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safety online and were often motivated by the concern of being labelled a victim.’“受访年轻人认为要对自己在网上的安全负责,而且常常害怕会沦为受害者。”

The desire for safety and protection from the dangers of the web has led many young people to experiment with invisibility online.出于对安全的渴求,为了保护自己远离网络危险,许多年轻人尝试在网上“隐身”。

The academics used two measures to find their groups: participation and visibility.科学家用两个指标来定义不同人群:参与度和可见度。

The geek has high participation but low visibility; the internet celeb has high particip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the victim with low participation but high visibility; and the lurker who has low participation and low visibility.极客参与度很高,但能见度很低;网络红人参与度和能见度都很高;受害者参与度低,但能见度高;潜伏者参与度和能见度都低。

The ‘lurker’ is described as someone who avoids confrontation in public forums and prefers closed group chats.“潜伏者”被描述为在公共论坛中避免直接对话,更喜欢封闭的小组聊天。

They are also prone to stalking their favourite music bands online.他们更倾向于在网上偷偷关注自己喜欢的乐队。

The ‘geek’, meanwhile, uses invisibility to anonymously share and promote their amateur media creations online, such as music videos or fan fiction writing.此外,“极客”会在网上匿名分享和推广他们的业余媒体创作,比如音乐视频或粉丝小说。

The academics described how the geeks’ long hours of labour on projects risked parental concern that their behaviour was obsessive or addictive.研究人员表示,极客在这些项目上花的大把时间可能会让父母担忧他们上网成瘾。

‘While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negative media coverage around teenagers’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media, our findings are more hopeful that teenagers are responsible users of social media, are very conscious of the dangers and make considerable effort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those risks,’ said Dr Berriman.贝里曼博士说:“尽管关于青少年运用社交媒体有很多负面的媒体报道,但我们的研究可喜地发现,青少年是有责任心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非常清楚网络的危险,并积极努力地保护自己,规避这些风险。”

Despite the moves being made by some young people to live a safe and secure cyber existence, some young adults still find themselves in trouble.尽管一些年轻人会采取行动保证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但仍有一些年轻成人会陷入麻烦。

The ‘victim’ group includes cyber-bullying sufferers and also people left to suffer personal exposure and shame following the creation and display of intimate material.这些“受害者”包括遭受网络欺凌的人,还有在制作和展示私密内容后被曝光个人生活并因此受辱的人。

The highly-visible victim can be a consequence of being part of the fourth group – the internet celeb.能见度高的受害者可能是由于身为第四类人——网络红人。

The ‘internet celeb’ is fuelled by a desire to make a living from social media and offers complete transparency into their lives through vlogs or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网络红人”想靠社交媒体来谋生,将自己的生活通过视频博客等社交媒体平台完全透明地展示给众人。

These people are highly active and highly-visible and, if they are not careful, can result in victimisation.这些人非常活跃,能见度也很高,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沦为受害者。

Professor Rachel Thomson, professor of childhood and youth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said: ‘What is distinctive about these active social media users was th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 of their practice, with ‘play’ re-envisaged as a form of economically rewarding work.苏塞克斯大学童年和青年学教授瑞秋·汤姆森说:“这些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运用社交媒体的创业性,在别人眼里只是玩玩,在他们眼里却是有经济回报的工作。”

‘By gaining an audience, young people are aware that they could capture advertising and corporate sponsorship. The dream is to ‘go viral’, establishing a career as a cultural creator.’“通过拉拢一群观众,这些年轻人意识到他们可以抓住做广告和拉赞助的机会。他们的梦想就是‘病毒式传播’,从而作为文化内容创作者干一番事业。”

The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book titled Researching Everyday Childhoods.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常童年研究》一书中。

英文来源:每日邮报翻译&编辑:丹妮

中国社交媒体正进入多元化时代

新华社记者高杉、袁全

WPP旗下的凯度集团于11月7日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这是该机构第5年发布这项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社交媒体行业最显著的变化趋势是用户、平台和消费者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微信和微博作为相对成熟的社交媒体,渗透率已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接近饱和。以微信为例,2018年月覆盖率达到97%,与2017年的数据持平。

除了“老牌”社交媒体的稳定表现,电子商务、音乐等平台的社交属性正在迅速崛起。

购物类平台拼多多尽管在用户群中所获褒贬不一,但其社交功能的全国平均渗透率正不断攀升,在3月至8月期间从27%上涨至31%,增幅达15%。音乐类平台社交功能的发展同样引人关注。2017和2018年,网易云音乐都曾经以真实用户评论为主题发布了线下广告,甚至有网友评价:“使用网易云音乐时,翻看听众的乐评是最大乐趣。”

此外,即时通讯类、视频或直播类、新闻类、论坛类、O2O类及生活服务等平台的社交属性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和增长,中国社交媒体网络的多元化新格局正在形成。

凯度的此次报告通过网上调查、大数据挖掘、移动行为数据分析以及社交行为与购买行为交叉分析等研究手段,分析了来自于24.2万实名注册的用户的行为数据、调查回答和4万个家庭的购买数据。通过用户的打分,报告分析了社交媒体对中国网民生活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在“以下类型的社交媒体APP或APP的社交功能是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坏了”的统计中,覆盖率最高的微信成为唯一一个积极影响得分下降的社交媒体,音乐类APP的社交功能则是评分最高的选项。

消极方面,被“投诉”最多的则是令视力变差(49%)、睡眠减少(47%)等健康方面的担忧,其次是减少阅读纸质图书、分散注意力等负面影响。而抱怨“别人晒幸福,影响我的心态”的用户,在今年大幅增至18%。

有趣的是,有57%的用户认为社交媒体能“缓解我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比2017年高出了12个百分点。

社交媒体究竟让生活变好还是变糟?调查中,用户共同打出了80.6的分数,小幅超过去年的79.8分。总体而言,用户认为社交媒体正使生活变得更好。“大V”“网红”、KOL(意见领袖),是社交媒体的重要一环。社交媒体的普及曾使传播变得“去中心化”,每个个体都能发声并传播信息。

现在,这种趋势正在被“再中心化”所取代,从普通网民到“大V”的准入门槛逐渐升高。当网民对内容的偏好从泛娱乐转向垂直领域的深度内容,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获得越来越多的跟随者。

对于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而言,许多昔日辉煌无比的流量“大V”都已一一让出宝座,而后还将不断有新的代表人物站上社交媒体的舞台。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现实与社交媒体的区别 活出真实

这就是现实生活和社交媒体里的区别

发型师及模特Ursula Goff在Facebook以及Instagram上以她美丽的彩虹颜色的头发而出名。在接受了来事全世界的赞美之后,她想与大家说,她不是一直都很完美的。所以她贴出了日常生活的图片告诉大家,灯光,角度,面部表情,妆容会使图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区别,当然还有修图。

只用过洗发水之后,她的头发是这样的

她表示:“社交媒体让我们觉得其他人都很牛逼,很完美。但是这都不是真的。我们应该始终记得,在这些美丽的脸蛋和完美的生活后面是一个正常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把我们自己与之比较,因为社交媒体展示的都是经过美化的。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女生占大多数,都被社交媒体所影响。现在的青少年一直在模仿这些所谓的完美女性的生活以及一切,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人们多分享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出去烟熏妆,出去滤镜修图等。告诉人们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完美的,生活很糟糕,人人都有缺点。所以我们应该美化自身,而不是美化图片,或者把自己与别人美化的生活对比。做你想做的事情,找到所爱,搞清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朝着方向努力。做你自己,做真实的你自己。”

做自己,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