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集客引流活动花样百出,其中节假日,营销活动集客引流,一般都会有些效果。但如果短时间内大量车主进店,而店面的接待能力有限,往往会导致车主的体验感下降。结果得不偿失。
一旦大量的客户涌进店,门店的接待工作量陡然上升,但是单台车的项目的时间是固定的,其实这也早告诉我们,门店一天的接待量有限,理论上最多能够接待的车辆,应该是“工作时间÷用时最短的项目的平均用时*技师数量”,一般门店用时最短的项目是洗车,平均20分钟一台,按照这个计算公式,以标准时间8小时起计算, 一人一天最多也就洗24台车,而且这里还要减去许多,因为人不是机器人,不可能不停地洗车,而且会有其他用时更多的项目需要完成。所以一个技师一天的接待能力在10-1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因此门店引流的量,需要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多多益善。否则劣势将会大于优势。主要表现为:
1.客户体验下降;
2.总会有客户白等一场;
3.工作人员心态变差;
4.服务质量下降或者偷工减料;
5.员工与客户之间易产生矛盾;
6.记录工作质量下降。
所以快速集客会给门店带来消化不良,引流应该慢慢来。
但是,“多快好省”不可兼得,引流要慢,要少,目的的是重视质量,而不代表不引流,新客应该有个逐步递增的引流过程。
而这里的重点在于门店消化的能力增长,从客户进店开始,一直到把客户变成忠实消费客户的过程,称为消化过程。
消化客户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项目的转化
洗车的客户总比做保养的多,因为洗车是高频次的项目,大家可以不打蜡,不镀晶,但是不会不洗车,但是不代表客户就没有中低频次项目的需求,洗车固然是门店的立店之本,但是如果一家门店只有人来洗车,那么和路边的夫妻档有何区别?而且洗车或许能让门店生存,但是却不足够让门店发展,如果一家门店真的以简单的洗车作为主要盈利模式,那么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买洗车机,机器效率可比人高多了,而且不会偷懒,不会抱怨。如果是洗车洗出花样来了,那就是精洗项目了,精洗项目虽不属于高频次,但是也属于中频了。如果一家门店以简单的洗车业务为主,而且没有要求加价的能力和优势,中低频次的项目却一直没有消费,那么大致就可以判断是门店的转化能力弱,接待或者技师没能力让客户消费其他项目,甚至有些店里根本就不去做点检,很多门店是口头点检,口头传达,这样不但让客户感觉不专业也会让转化难度增加,不直观而且后续没办法跟踪。
那应该怎样去转化?这里就要说消化的第二步:准粘度的客户管理,在客户进店进行信息记录后,还要留意客户的消费行为和聊天过程中的要点,这些是机器还不能够替代的人类之间的情感关系交流,这就已经接近准粘度的客户管理了。
而如果要将引流进店的客户转入消化阶段,第一步就是要筛选客户,开口问问题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主动问的问题要有能够问出信息,但是又不能让客户反感,问不出信息那就成了无用的闲聊,目的性太强也会让别人不舒服。一般来说,保持基本的礼貌和真诚,再凝练出一些比较实用的话术,就可以做好大部分环节了,像简单的一句:“您好,是第一次来吧,您住附近吗?”就已经可以问出两个有用的信息,既而且可以继续聊下去,如果在附近住或者上班那就是我们的准客户了,可以选择从房子的价格工作单位的好坏开始聊,从而了解车主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接下来就可以记录车主的一些基本信息了,这个环节是可以模式化,流程化的,一个客户管理系统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当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后续继续联系客户了,接下来进入再次消化阶段,就是给客户回访。客户来之不易,不能像普通的推销电话一样乱打一通,胡乱推销。这里就涉及到客户管理的知识,以维护为主,同时打探信息,并且最后根据客户的态度和意向进行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