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公关技巧让你的餐饮创业美味成功|PR101专栏

我叫 Denise Chen,湖北人在北京外资创业圈。我是资深公关顾问,也是吃货。我在业余时间探访京城大大小小的餐饮品牌,做了一个名为“创业食谱”的英文播客。这个星期我想和你聊聊餐饮行业的公关知识。

崛起的城市新中产渴望更优越和更健康生活,再谈吃喝时,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健康和福祉更加谨慎。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人们对西餐祛魅。大约二十年前,西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消费,而现在的消费者不仅视之为等闲,而且变得非常精明。在尝试一家新餐厅之前,消费者会充分做功课,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再做决定。餐饮选择,不仅是最基础的满足生理需求,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甚至消费自我实现。

在和餐饮创业者访谈时,我发现许多餐厅都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经理。但仔细一问,许多人会老实说这只是个漂亮的抬头。他们的市场营销经理一边投广告,一边客服;市场都做得很不够,公关策略更是空白。许多人告诉我他们觉得最重要的营销是消费者口碑营销,而且这是免费的不需策划的。但事实却是,这种认为口碑最可靠,并且可以单独依赖口碑的想法非常偷懒。这正是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问题:

常见的迷思是公关没有必要,因为只要产品出色,能赢得客户口碑就够了。真相却是,这不仅不够,而且差得很远。

如果你读到这里觉得脸红,那么请继续读下去。我有一些非常实操的建议,帮你从零开始制定你的公关策略。

No. 1:打造品牌,而非产品

许多人认为开一家餐厅的主要条件是食物做的好吃。他们可能没想到,美食美酒仅是必要条件,而不充分。一个成功的餐厅,大众不仅认可味道,还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许多餐厅想到了这一点,但却很难做到。大家都在做加菠萝的美式披萨,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你的披萨,而不是另一家披萨呢?

记住,食物本身并不会开口说话,而它背后的创意却能帮你做宣传。所有人都喜欢听故事,把创作的过程和灵感来源讲出来,能打动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你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再根据定位制定目标,然后落实到策略和执行。

2002 年成立于上海的新元素(Element Fresh)餐厅就讲了一个好故事。

新元素最初吸引我的是健康果蔬汁。现在果蔬汁几乎是健康餐饮的标配,但在十年前这个概念还是相当新颖。从果蔬汁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这家餐厅投入更多健康相关的市场营销活动,成为一个专注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餐饮品牌,如今分店遍布一线城市。

新元素 2016 年秋冬的营销攻势,是与国家网球运动员李娜合作的”Live FRESH with LINA 娜般精彩“。作为体育精英,李娜的形象是运动、健康、拼搏的正面力量。新元素的营销切入点也是这个。李娜穿着餐厅的厨师服,拍摄准备食物的照片。李娜的公众影响力加强了新元素的品牌属性,明确其健康的品牌定位。同时吸引李娜广泛的粉丝基础,以及网球和其他运动爱好者成为餐厅消费者。

No. 2 创建你的故事库

比尔·盖茨在 1996 年曾说过,Content is king,内容为王。

当时的他预言高质量的内容是决定未来网络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即网络为用户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内容。延伸到餐厅推介上,客户愿意分享的是有趣,能让他们获得认同感的内容。于是在公关操作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故事有计划,有准备,有把握。

餐厅当然有故事可以讲,而且会有很多故事,只要你一开始就对这些内容上心。开始得早,就能做得更加系统化。

主打绿色的咖啡厅 Moka Bros 就有一个丰富的内容库。Moka Bros 是 Mosto 餐厅旗下的子品牌。咖啡厅倡导活出个人精彩,传递正能量。因此从内容构建上也是紧密呼应这一宗旨。比如微信上发布的健身小贴士,科普食物或创新食谱,节日问候也一个不落。我最喜欢读其中的“人类”专栏,每周特写一个职业、风格鲜明的咖啡厅消费者,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 Moka Bros 品牌故事

他们做品牌营销做的非常聪明,因为它们不只谈论自己,而是描述典型的 use case。这些忠诚消费者能被激励,也能吸引跟他背景相似的朋友圈。

No. 3 对媒体主动出击

许多餐厅公关在主动联系媒体、维护媒体关系上力不从心。如果你幸运地有记者朋友,那么你可能会有机会被采访。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比你更加活跃而先联系到这个记者,那么你可能就会失去这个报道机会。

你还记得美国快餐店 Applebee’s 在中国折戟沉沙的故事吗?

元大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分析师 Charles Yan 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说,Applebee’s 虽然把餐厅开在用餐客流集中的商场地下一层,但它在地面上完全没有打出名头。从字面意义上讲,Applebee’s 没有通过在地面楼层进行任何市场活动来引流消费者到地下店面。从衍伸意义上讲,缺乏积极主动的通过营销和公关策略来打开品牌知名度,终将注定失败。

No. 4 与竞争对手共同协作

公关所指的合作往往是联合品牌活动。啥意思?合作是根据特定主题,把同行或跨行的几个品牌聚集到一起做 campaign。这样抱团的好处是增加对公众的影响,借力打力。

我曾采访过北京精酿啤酒屋大跃啤酒创始人高泰山(Carl Setzer)。高泰山对行业竞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餐饮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周末甚至节假日无休的工作模式,他认为与其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争夺客源上,还不如用在研究如何把这个行业变得更加强大上。尤其是精酿啤酒在中国起来的时间并不长,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这其中有来自技术上的,有行业标准上的,也有那些看到精酿啤酒的市场潜力而急着进来一心想赚钱的。不管挑战有多少,只有业内的从业人员互相学习和交流才能促进整个行业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跃自发组织了“北京专业酿酒师交流协会“,定期邀请行业内从事酿造行业的人员(包括酿酒师,酒厂老板,发酵协会等成员)每季度聚集起来进行沟通交流。目前协会已经有40个成员并在不断壮大。如协会就曾经组织成员去燕京啤酒厂进行参观学习。

综上,这是我对餐饮业公关实操的四条建议:

打造品牌,而非产品

创建你的故事库

对媒体主动出击

与竞争对手共同协作

相关阅读

#PR101系列: 给创业公司上一堂公关课#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PR101的小伙伴们#

NO.7

NO.8

NO.9

NO.10

NO.11

NO.12

NO.13

NO.14|

No.15|不好意思,公关不是搞关系,不做销售,也不是软文工厂

4A文案freelancer诚接软文海报脚本等各类内容需求欢迎约稿~

金主粑粑您好!

我是一枚写手,混迹于中国的各类大中小型广告营销公司,之所以这么说,像我这么屌的兄弟还不止七个,我们同属于一个文案freelancer社群——职己Workself,我们深感在职场的平凡之痛,也深知金主粑粑的执行苦恼,来吧,请让我们为您分担一些写作上的苦恼吧,我们这里既有笔杆子老辣的公关稿老司机,新闻软文知乎问答不在话下,也有思维活蹦乱跳的新媒体小鲜肉,微信微博各类social内容信手拈来,拼的就是态度、速度、专业度——用过的粑粑都夸666~~ 俩字:靠谱! 四个字:绝对靠谱! 六个字:不靠谱不要钱! 服务对象: 内容营销需求但请不起4A的中小企业/甲方; 有内容外包需求的4A公司和本土营销公司/乙方; 可免费为北京领养日等社会公益机构/组织提供内容营销顾问和支持。 服务价格区间: 一、新闻软文1.企业公关稿 500-1000元/篇 2.领导专访/行业深度稿 1500-3000元/篇 网易、腾讯等四大门户发稿400元/家,行业垂直类、地域类网站发稿200元/家。 二、自媒体类 1.微信常规内容 500-1000元/篇(量大可月包商洽); 2.微信KOL/头条号/百度百家/知乎等深度稿件1500-3000元/篇; 3.36氪/数英网等自媒体专业网文 3000元-8000元/篇(包含作者发布)。 三、H5/海报文案类 1500-3000元/套 四、其它内容/文案,可根据具体需求议价 我们的契约精神:高效、高质、高性价比!

与广告营销公司相比,我们有着同样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不同样的主观能动性和性价比,将心比薪,期待各位金主粑粑的钦点御用……[手动比心]

3个心机让顾客把你捧成屏霸朋友圈的网红

回想一下你见过听过的网红食品,它们要么具有盛世美颜、或者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或者永远排队50分钟以上,每天人员爆满更不用说盈利了,自然是少不了。

但是反观,为何你的小店产品口味不差却总是没有顾客呢?是你的技术不行还是你的营销没做好呢?

【如果你平时关注公|众|号的话,搜索(舌尖上的生意经)关注后,在里面回复“社群”,和5000餐饮人一起来学习探讨网红店爆火的营销手法】

大热的马卡龙色冰淇淋

雕爷牛腩这道菜叫:土皇上龙虾麻辣豆腐

你以为你可以优雅地吃油条喝豆浆

然而排队两小时还没看见店招牌

网友@GO斑马说,她前面至少还站着80个人

这些网红美食的共同点就是:

它们常活在人们的朋友圈、微博、Instagram……中。

不得不说,在这个颜控的世界,

每个人都想要向别人呈现“我是一个有趣&健康&热爱生活的人儿”;

而且大多数人都需要跟风行为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什么样的媒介可以完美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呢?

答案就!在!下!面!

|法则一| 占领社交网络平台

社交网络如今已经变成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对一些人来说,就是生活本身。

举个例,图片社交网站Instagram,有5亿注册用户和超过3亿的日活跃用户;而微信则有7亿左右的注册用户,它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经高达93%。

如此傲人的体量难道不让你着迷,免费广告这样的大腿不能不抱啊!做为餐饮老板,拿下社交网站是工作重点之一啊。

虽然人人都爱发好吃的,但网络大V发的才有价值。

两个香港街头的冰淇淋,由一个网红MM发出来,轻松获得近30000个点赞

你可以主动把新产品寄送给网红,能邀请网红到店体验当然更好,只要网红拍出美美的照片,粉丝们都会抢着要“同款”。

看看别的商家是如何“抱大腿”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姿势:

“软文,大V,测评,一起来!”

去年夏天,不走寻常路的小龙虾生煎火了,而它的红火背后就是网络公关的产物。

在它刚刚推出之时,东家小杨生煎就在江浙沪包邮地区知名的面向C端的生活类微信公众号,陆续投放了软文。大号的深度推广,在微博上引来美食大V的推荐。第一批吃过这个生煎的吃货们在微博上发起了各种测评,帮助它彻底火了一把。

红极一时的小龙虾生煎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食物和器皿本身上下功夫。来看看两个国外案例。

“多此一举”

Chili’s 是美国知名的连锁餐厅,他们请到的咨询公司指给他们一条康庄大道:让食物变得更上相,更容易在Instagram上被分享出去。

Chili’s想到的办法就是每年多花75万美元给汉堡刷蛋水然后烘烤,使得它们拍出来可以闪闪惹人爱。这一举动给Chili’s的Instagram增加了25,000粉丝。

刷蛋水汉堡,色泽看起来确实更诱人

“美到盘子里”

以色列的Catit餐厅为吃货们准备了适合拍照的盘子。叫做Limbo的盘子自带背景墙、手机托。

自带黑色背景,照片秒变高冷范儿

另一种叫做360的干脆可以转起来,让你有最佳拍摄角度而不用跑来跑去。

The 360,手机放在左边托盘上,盘子转起来

什么?你说光线不好也没事,他们可以给你LED补光。然后餐厅会鼓励大家把照片发在Instagram上,使用统一的话题标签。让吃货发自内心地想宣传,这种营销真是大写的服气。

|法则二|跨界奇葩

为了制造商业噱头吸引注意力,如何think outside the box呢?食材本身再也没有什么爆点可以挖的话,不如跨界吧!

快餐行业就乐意用这一招。

汉堡王の迷之香水

去年4月, 汉堡王在日本推出了一款特别男士香水,它是烤!肉!汉!堡!味儿的。

80年代就生活在日本的记者Jake Adelstein说,汉堡王此举是贴合了霓虹国近来出现的两大类人群:肉食女和草食男。肉食女指那些终于有权力有能力掌握自己人生的雄心勃勃的姑娘们;而草食男则指那些白净秀气,温和似水的汉子们。

汉堡香水可以帮助草食男追求肉食女,“毕竟要吸引肉食女,还有什么比闻起来像肉一样更有效呢?”Jack说。行吧,你赢了!

号称是草食男的神助攻

肯德基の迷之指甲油

今年5月,肯德基在香港推出可食用炸鸡味道指甲油;8月又炸出了炸鸡味防晒霜,免费送给顾客。

一张有味道的图,一只有味道的

品客薯片の迷之香薰

大家熟知的品客薯片也有跨界产品——薯片味蜡烛,德克萨斯烧烤味,芝士味或者香肠面包味,让你可以用鼻子“吃”薯片。

品客薯片味蜡烛,给你销魂一刻

|法则三| 红包大法

抢红包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对于喜欢在网上订外卖的小伙伴来说,用抢到的红包来抵消饭钱都快变得跟吃饭本身一样重要了。

商家也不得不重视发红包这个手段,一定要精细化运营。

当用户在使用订餐APP的时候,他在哪,什么时候饿了,搜索了什么,最后决定吃什么,用了多久做决定……

用户的这些信息就已经被默默搜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商家可以给“用户画像”,他是谁,他要什么,他有能力买什么。

通过画像,用户分为新用户、成长期用户、核心用户和流失预警用户这几类,配合着从订单就可以看出来的时间,地点,价格等数据,商家其实就可以决定它的红包投放方向与策略——新用户和流失预警用户也许需要更大的红包来挽留;核心用户也许不会需要太大的红包来刺激消费。

所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化运营,就是帮助商家勾引消费者持续消费的利器。

更妙的是,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还可以让红包搭载广告的功能变得更强大,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自动投放垂直广告。这对于商家来说,又是一笔可观收入。

【如果你平时关注公|众|号的话,搜索(舌尖上的生意经)关注后,在里面回复“社群”,和5000餐饮人一起来学习探讨网红店爆火的营销手法!

315晚会结束这次的公关声明就服它

  今天,让企业们战战兢兢的2017年315晚会已经结束。百度百科的竞争对手互动百科上榜,此外上榜的还有郑州科视视光有限公司、耐克、无印良品、永旺超市等知名企业。名单公布后,欢喜的有之,愁苦的有之,愤怒的有之,嘲讽的亦有之。不过,不管甘心与否,结果该怎样还是怎样。

  目前,榜上有名的互动百科、无印良品已通过微博发表了声明,不过两方的评论“画风”却完全不同。

  被315晚会点名后,互动百科的公关部门反应还算迅速,在晚会结束后的1个小时内通过微博发表了致歉声明,该声明言辞恳切,道歉的态度也还算诚恳,不过怎么跟某个模板那么像呢?一样只强调了个别问题,还在末尾给平台打了个广告,不过与去年“饿了么”的致歉声明相比,互动百科的声明胜在说明了处理措施,所幸,套模板还算有自己想法和技巧,没有完全把自己带沟里。

  而同样是声明,无印良品的这份就写的比较有水平了,活脱脱把舆论方向往“冤假错案”引去,看评论,还引的相当成功,让人心服口服。

  

  无印良品的通篇声明下来,只交代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被冤枉了”。“我”并没有进口产自日本核污染区的食品;所有来自于日本的食品,都严格按照标准及规定,进行了检查;且每批次进口食品的报关报检单证齐全合规。意思就是说,你们自己人(央视)都检查过了,现在竟然说“我”的产品不合格,到底是谁的问题?如此“证据确凿”、“句句控诉”的声明,公众调转矛头也是情有可原。

  可见,写好软文推广危机公关稿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企业之所以上榜是因为一些小毛病、小问题或者是一些误会。那这时候,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摆正态度,诚恳道歉,并提供解决措施,被误会的则拿出真实证据,表明立场,那公众自然还是愿意相信你的,毕竟你的问题还没有牵扯到生死这样的大事。如果有,那就另当别论了。

315前后谈谈企业想做营销软文新闻推广应该怎么做

315前后,企业开始密切关注媒体动态,大众也异常关注媒体新闻,因为每年315总有几家企业被曝光,新闻软文营销公司认为,企业抓紧315这个时段开展新闻软文营销不时为一个好时机。

315前后,企业如何取得新闻软文营销胜利

每当这个时候许多企业都会紧张起来,因为企业都开始重点关注媒体,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质量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媒体和媒介,消费者协会的315晚会更是令企业战战兢兢,互联网时代企业如果还是非常被动地等到媒体曝光,或者网民投诉才开始行动,难免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么315以后如何开展新闻软文营销呢?乐客在此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运用媒体帮企业发声

315前后企业要紧盯媒体动向,同时315将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唤醒到一个空前的状态,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时候也是消除消费者疑虑的大好机会,媒体也会异常关注企业动态,偏向于发布一些关于企业报道的内容,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开展新闻软文营销,充分把握“消费者权益”相关的热点进行普及和传播,发布他们关心的内容,或者用一些光辉的企业故事和案例吸引媒体,让媒体帮助企业发声,充当企业的传声筒,实现品牌传播的目的。

把握315节奏 打好舆论战役

而那些有可能被曝光可能的企业,或者有过负面新闻的企业,就更要开展新闻软文营销了,因为在网络时代,可以运用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则,用大量的正面信息来掩盖和冲动负面信息的影响,将企业最想展现的信息呈现给网民。

新闻软文推广助力企业成功营销

315的权威性就在于每年总有一些企业被曝光,因此才令企业闻风丧胆,如果企业坐等315被央视点名之后再行动,届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就会达到很大的范围,再想发布正面报道进行新闻软文营销,鉴于不良社会影响非常大,媒体也不愿意再顶着舆论的压力发布企业正面新闻,并且媒体还会蹭着热点将负面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届时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巨大的危机公关战役。

选择有影响力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为了让好的信息全面覆盖到目标受众,对于企业来说,有一个能承载和快速传播的媒介相当重要,因此最重要的是选择高效、安全、正规的媒体进行新闻软文营销,如搜狐、人民网、新浪等全国性媒体,在百度首页会得到很好的展现,而且会被百度新闻收录,尤其人民网公信力很高,往往被其他新闻媒体转发,这样企业信息就会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

可见新闻软文营销不失为企业营销宣传的一大法宝,由此也可以看出,平时持续开展新闻软文营销,不仅是品牌宣传的需要,在企业面临危机时,新闻软文还可以起到冲淡负面影响的作用,因为大量正面宣传可以让大大降低负面信息的展现机会。

如需了解更多内容也可以加笔者企鹅:三二八四三九五五一六,再继续与笔者探讨,笔者是专业做互联网营销新闻发布推广的,希望可以帮到您,最后预祝所有的企业能在新闻源取消的新时代走对路、做对事。

30岁之前应该如何培养自己我告诉你

为了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得从我大学时候说起。

我在大学读的是商科,可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好好上过课。一来是因为学校里的教材实在太陈旧,再就是我天性不喜欢静下来读书。所以从大二开始我就基本不怎么去上课了。除了应付点名和考试以外,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吧和图书馆里。

湖南红星人才市场每周六,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地址: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北门

在网吧是因为打游戏。我过去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过,这个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玩物丧志的事情后来却带给我很多思维技能上的提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Boy 以前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而在图书馆里,我最喜欢看商业故事类的书籍。印象很深的两本是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

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是完全把这两本书当武侠小说来看的。

书里列举的企业像德隆,中科,顺驰(顺便一提,当时执掌这家公司的孙宏斌就是现在乐视的新掌门)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它们却书写了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沉浮录。

而那时驱动我去阅读这一切的动力,是兴趣。

后来我又陆续买了《第一财经周刊》和《中国经营报》,每天吃晚饭时雷打不动地要把每一篇文章读完。

我像女孩子看明星八卦一样兴致盎然地读着这些文章,和别人谈起商业案例和人物时就跟现在粉丝谈起自家爱豆一样如数家珍。

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一些商业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这可比学校里老师教的要生动多了。

再然后,学校里举办了营销比赛和创业大赛,我都积极和同学报名参加。之前学会的一星半点的商业分析技巧没想到派上了用场,拿了些名次,这也在后来我找实习的时候帮了大忙。

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对各类商业新闻的关注。这并不是因为工作原因使然,依然是因为兴趣。而与之伴随的是解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让我看待事物时不再局限在一个点,而是拓展成一个面,甚至一个体。

因为偶然发现的兴趣,让我养成了长期的习惯,久了之后就变成行为自然,最后成为植根在我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

把好的习惯培养成自然。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面临的择业机会其实不多。

那年赶上经济危机,很多企业都缩减甚至关闭了校招名额。我当时实习的广告公司也因为伦敦总部突然一纸令下,冻结了本以为水到渠成的转正机会。

于是我在大多数人准备上班的时候,重新开始投简历。

因为之前做的是广告营销类的工作,所以找工作时我也瞄准了这个领域。但应届毕业生的可选择余地并不多,要么是文员类的岗位,要么是销售。

最要命的是,这种岗位在网上一抓一大把。

很多人会不解,一大把那说明机会很多啊,为什么不去试试?但我总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些岗位的职位描述基本一样,门槛也很低,而且一招就是十几二十个地批量招。

和这么多人竞争我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还不如另辟蹊径。

最后我选择了一家品牌咨询公司,公司在静安寺。刚去的时候只有一个总经理,一个财物兼行政,一个品牌总监,我是第4名员工。那时公司连个前台都没有。

我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最后离开的时候这里已经有20多个人。

在这一年里,我系统地学习了逻辑思维的方法,接触到那本改变我至深的《金字塔原理》。虽然一开始拿着接近低保线的工资,但我却带走了受益终身的技能。

记得在那家公司做的最后一个案子,花了我一个多月时间。期间因为老板在苏州,我每周还得苏州上海两头跑去跟她过方案。

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让人失望,我们打败了其他各家国际品牌咨询公司,成功拿到客户。后来老板还特地打电话祝贺我。

而那一年适逢社交媒体大爆发,以校内网和微博(那时还没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我隐隐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自愿降薪(从第一家公司离职前我已经涨了4次工资)跳槽去了一家做数字营销的广告公司。

在第二家公司呆了一年半,又学到了数字营销领域的新技能。等到去第三家公司的时候我的薪资比前一家翻了3倍多(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以后有时间再分享)。

现在回过头看这一小段经历,除了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我还庆幸当时的直觉没有骗我。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只是觉得不要去做大多数人都能做的工作,因为那样会很难突围;而选择第二份工作,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好时机,赶上了一波风口浪潮。短期来看可能吃亏,但长期来看却是受益。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点:

不要在红海里竞争,在大多数人还没嗅到机会的领域去抢占先机。

等到工作五年左右的时候,我觉得一个固定岗位的工作已经有些乏味了。恰好这时有一些做广告的朋友找我一起合作项目,于是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

比如客户沟通,我学着以前公司里同事的样子去和新客户打电话,确认工作细节,准备简报材料;

比如视觉设计,我跟着设计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去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思路和亮点,然后自己去给客户讲解设计方案;

比如创意发想,我曾在北海道打了1个小时电话去指导文案和美术,为的是做一副好玩的广告漫画;

比如程序开发,我这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耐心听完技术组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下午的开发原理和可实现功能,接着再去和客户协商手机页面应该如何开发;

比如公关软文,我自己去和微博微信大号们沟通写作角度,帮他们修改标题措辞,甚至后来自己上去写;

比如活动搭建,我和朋友通宵盯着工人们把一个展台从无到有搭建起来,期间遇到各种状况不断,依然坚持顺利完工;

比如财物申报,我都不记得往税务局跑过多少次,一个开发票的问题就折磨了我两天;

可以说,在广告公关这个行业,除了不会用设计软件作图,其他所有种类的工作我都做过。以至于后来跟朋友开玩笑说,再复制3个我出来,就能开个广告公司了。

这期间当然有过无数痛苦的时刻,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兴奋却代替了短暂的痛苦。就像拼图一样,这些经历慢慢补完了我知识体系里的各个缺口,最后成就了我自己,谁也拿不走。

而这些经历,也让我看待这个行业的角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从一个过去只关注方案PPT好不好看的人,变成开始关注商业模式,效果回报,利润率,现金流成本等这些触及到行业底层逻辑的规则。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把一个行业里能做的事情都去了解一遍,你自然会站在大局的高度去看问题。

其实以上三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在30岁之前,我们要对自己定型。

这个定型,是对个人能力的定型。把好的习惯变成技能,最后变成“天赋”;

这个定型,是对发展方向的定型。看准一个趋势,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深耕;

这个定型,是对行业规则的定型。拓展相关的知识边界,把你的触手伸到每一个角落;

以上就是Boy 的体会和心得。但心得归心得,经历归经历,大家千万不要弄混淆。这只是一些思路上的拓展,并不是技能上的干货。

还是那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条条大路通罗马。

30岁之前应该如何培养自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36氪经授权发布。

之前Boy 写过一篇文章:《30岁以后,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后来很多朋友询问,那30岁以前应该怎么培养自己?今天的文章,Boy 想换个方式,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为了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得从我大学时候说起。

我在大学读的是商科,可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好好上过课。一来是因为学校里的教材实在太陈旧,再就是我天性不喜欢静下来读书。所以从大二开始我就基本不怎么去上课了。除了应付点名和考试以外,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吧和图书馆里。

在网吧是因为打游戏。我过去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过,这个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玩物丧志的事情后来却带给我很多思维技能上的提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Boy 以前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而在图书馆里,我最喜欢看商业故事类的书籍。印象很深的两本是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

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是完全把这两本书当武侠小说来看的。

书里列举的企业像德隆,中科,顺驰(顺便一提,当时执掌这家公司的孙宏斌就是现在乐视的新掌门)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它们却书写了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沉浮录。

而那时驱动我去阅读这一切的动力,是兴趣。

后来我又陆续买了《第一财经周刊》和《中国经营报》,每天吃晚饭时雷打不动地要把每一篇文章读完。

我像女孩子看明星八卦一样兴致盎然地读着这些文章,和别人谈起商业案例和人物时就跟现在粉丝谈起自家爱豆一样如数家珍。

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一些商业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这可比学校里老师教的要生动多了。

再然后,学校里举办了营销比赛和创业大赛,我都积极和同学报名参加。之前学会的一星半点的商业分析技巧没想到派上了用场,拿了些名次,这也在后来我找实习的时候帮了大忙。

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对各类商业新闻的关注。这并不是因为工作原因使然,依然是因为兴趣。而与之伴随的是解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让我看待事物时不再局限在一个点,而是拓展成一个面,甚至一个体。

因为偶然发现的兴趣,让我养成了长期的习惯,久了之后就变成行为自然,最后成为植根在我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把好的习惯培养成自然。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面临的择业机会其实不多。

那年赶上经济危机,很多企业都缩减甚至关闭了校招名额。我当时实习的广告公司也因为伦敦总部突然一纸令下,冻结了本以为水到渠成的转正机会。

于是我在大多数人准备上班的时候,重新开始投简历。

因为之前做的是广告营销类的工作,所以找工作时我也瞄准了这个领域。但应届毕业生的可选择余地并不多,要么是文员类的岗位,要么是销售。

最要命的是,这种岗位在网上一抓一大把。

很多人会不解,一大把那说明机会很多啊,为什么不去试试?但我总觉得不对劲,因为这些岗位的职位描述基本一样,门槛也很低,而且一招就是十几二十个地批量招。

和这么多人竞争我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还不如另辟蹊径。

最后我选择了一家品牌咨询公司,公司在静安寺。刚去的时候只有一个总经理,一个财物兼行政,一个品牌总监,我是第4名员工。那时公司连个前台都没有。

我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最后离开的时候这里已经有20多个人。

在这一年里,我系统地学习了逻辑思维的方法,接触到那本改变我至深的《金字塔原理》。虽然一开始拿着接近低保线的工资,但我却带走了受益终身的技能。

记得在那家公司做的最后一个案子,花了我一个多月时间。期间因为老板在苏州,我每周还得苏州上海两头跑去跟她过方案。

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让人失望,我们打败了其他各家国际品牌咨询公司,成功拿到客户。后来老板还特地打电话祝贺我。

而那一年适逢社交媒体大爆发,以校内网和微博(那时还没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我隐隐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自愿降薪(从第一家公司离职前我已经涨了4次工资)跳槽去了一家做数字营销的广告公司。

在第二家公司呆了一年半,又学到了数字营销领域的新技能。等到去第三家公司的时候我的薪资比前一家翻了3倍多(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以后有时间再分享)。

现在回过头看这一小段经历,除了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我还庆幸当时的直觉没有骗我。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只是觉得不要去做大多数人都能做的工作,因为那样会很难突围;而选择第二份工作,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好时机,赶上了一波风口浪潮。短期来看可能吃亏,但长期来看却是受益。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点:不要在红海里竞争,在大多数人还没嗅到机会的领域去抢占先机。

等到工作五年左右的时候,我觉得一个固定岗位的工作已经有些乏味了。恰好这时有一些做广告的朋友找我一起合作项目,于是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

比如客户沟通,我学着以前公司里同事的样子去和新客户打电话,确认工作细节,准备简报材料;

比如视觉设计,我跟着设计师们一起头脑风暴,去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思路和亮点,然后自己去给客户讲解设计方案;

比如创意发想,我曾在北海道打了1个小时电话去指导文案和美术,为的是做一副好玩的广告漫画;

比如程序开发,我这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耐心听完技术组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下午的开发原理和可实现功能,接着再去和客户协商手机页面应该如何开发;

比如公关软文,我自己去和微博微信大号们沟通写作角度,帮他们修改标题措辞,甚至后来自己上去写;

比如活动搭建,我和朋友通宵盯着工人们把一个展台从无到有搭建起来,期间遇到各种状况不断,依然坚持顺利完工;

比如财物申报,我都不记得往税务局跑过多少次,一个开发票的问题就折磨了我两天;

可以说,在广告公关这个行业,除了不会用设计软件作图,其他所有种类的工作我都做过。以至于后来跟朋友开玩笑说,再复制3个我出来,就能开个广告公司了。

这期间当然有过无数痛苦的时刻,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兴奋却代替了短暂的痛苦。就像拼图一样,这些经历慢慢补完了我知识体系里的各个缺口,最后成就了我自己,谁也拿不走。

而这些经历,也让我看待这个行业的角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从一个过去只关注方案PPT好不好看的人,变成开始关注商业模式,效果回报,利润率,现金流成本等这些触及到行业底层逻辑的规则。

所以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一个行业里能做的事情都去了解一遍,你自然会站在大局的高度去看问题。

其实以上三点,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在30岁之前,我们要对自己定型。

这个定型,是对个人能力的定型。把好的习惯变成技能,最后变成“天赋”;

这个定型,是对发展方向的定型。看准一个趋势,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深耕;

这个定型,是对行业规则的定型。拓展相关的知识边界,把你的触手伸到每一个角落;

以上就是Boy 的体会和心得。但心得归心得,经历归经历,大家千万不要弄混淆。这只是一些思路上的拓展,并不是技能上的干货。

还是那句话,透过现象看本质,条条大路通罗马。

3.15即将来临企业应该如何做软文推广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即将来临,这对于不少的营销人员和品牌公关人员来说,势必会是难熬的一天。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是自身的品牌和产品并没有问题,就无需为此担忧;反之,就需要有对应的措施应对危机,以争取改过自新的时间。

但不管有没有被点名,有一样事情都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这就是“软文推广”。没有被点名的,需要继续加强宣传;被点名的,在努力改正问题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软文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自身改正的决心,看到改正的过程以及结果,真正承担起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为什么要做软文推广

“被点名,迅速回应,官方平台发布道歉声明”,这是万能的网友总结出来的“3.15被点名后如何应对的标准流程”,甚至连道歉声明如何写、要注意什么事项都一五一十地总结罗列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当套路人人皆知的时候,再用就会显得十分不走心。

但是,这些又是必定要走的流程,被点名了连份道歉声明都不发,那就真的是“作死”了。既然流程不得不走,又要走心,那应该怎么做?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软文推广。因为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和社会看到,对于被3.15点出的问题,自身并不是在简单走流程道个歉就完了,而是有真正的决心改正问题,并愿意将相关的过程和结果展现在公众面前。

当然,也部分的人会认为,“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被点名也无所谓,等过了一段时间风头过了,也就没事了,一切照旧”。这种想法显而易见是在自欺欺人,因为风头过了不代表着可以当做事情没有发生,该记住的消费者还是会记住。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大家发现“一切照旧”,那后果就可想而知。

二、软文推广应该如何做?

了解到了为什么要做软文推广,那么问题就来了,应该如何去做?这并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这是在“3.15”这个特别的时期期间,做法上就会有所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在软文内容和发布渠道上。

在软文内容上,不再是为了宣传产品或者品牌,而是要表明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道歉声明的延续和深化——不管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会竭尽全力进行改正。同时,还要在内容当中体现出如何去改进,以及改进的具体方法。

在发布渠道上,则要注重多渠道并用。“3.15”的影响力非常大,只要榜上有名,那就是全国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还只是简单地自己的官方平台上发布内容,无论是道歉声明还是软文,无疑就相当于在沧海中投入一粟,击不起一丝波澜,还会很快就被淹没。

正确的做法,是要与专门软文发布平台合作,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内容发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态度展现在大众面前。

当然,3.15被点名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还是得在平日里做好防范。

20万自媒体人月入过万自媒体怎么赚钱

20万自媒体人月入过万,自媒体怎么赚钱?

很多人说自媒体是现在的互联网趋势,那么自媒体怎么赚钱?为什么有的人做自媒体一个月连新手期都没有过?自媒体到底能不能赚钱,小编今天为你一一道来自媒体赚钱的15种方法,自媒体赚钱就是这么简单。

做自媒体,收这样高级别的广告费,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极品,就从未出现过。

自媒体人15种赚钱方法 经验心得

但这并不说明自媒体就没出路了,现在还有不少自媒体活的挺滋润的,而在本文介绍的15中赚钱方法中,启程准哥也接触过不少,比如平台广告分成、广告收入、公关宣传、品牌植入、演讲、会员制、出书、线下活动。那么本文介绍了自媒体人15种赚钱方法,供大家思考。

1、自媒体平台

现在很多大型网络公司都建立了自媒体平台,筑巢引凤,吸引自媒体入驻,给自媒体人广告分成,当然,这种方式适合于比较能写的自媒体人,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

2、新闻客户端

有很多时候稿子也不能只发独家,当然如果你专心在一个平台上写个十篇八篇,也是大几千一万的收入了,加上客户端有新的广告及分成计划的,也许可以做一些格外的收入。

3、公关宣传

公关宣传主要就是软文了,目前有不少自媒体以写专访的形式区别于软文,于是专访比软文高端不少,对于找不到媒体能专访的小公司,这种自媒体无疑起到重要性作用。在传播的时候,自媒体除了文笔费可能还有些推广费用。

4、品牌植入

严格意义上来讲,品牌植入也是广告的一种,但是它更加润物细无声,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硬广、软文和品牌产品/服务植入的区别。

注意:知名品牌的品牌植入一般只有自媒体的大咖们才有资格参与,大多数自媒体人只能望而兴叹。

5、出书

有些写作能力比较强的,感觉只有自媒体平台的广告分成太少,也可以自己出版书籍,但这要求写作能力相当更高。目前也有用低成本的电子书模式,很多都有销售电子书籍售卖。

6、销售产品

这里所说的卖自己的品牌产品,不是发广告帮别人卖产品。

7、咨询服务

这个服务的钱一般来说非专业人士不好做,因为你在某个领域做得好,同行也认可,然后找你咨询一些项目问题,完全是可以收费,自媒体人相当比较难,也许专访比较可靠点!

8、演讲,培训

媒体人多方面发展,也可以从写的好,再慢慢开讲,再慢慢的去做演讲和培训,一般参加一场商业演讲,看行业影响程序,可以少至几千块多至几万不等的辛苦费,

自媒体做得好,一般就会有学习者,比如用户粉丝或者企业需要一些内训(效果一般是要好于社会上的那些讲师),价格也不便宜,一次5000到几万,一个月能有几次,收入也不错哦!

9、会员制

比如:xx思维就是会员制,两万会员一共收了960万会费,还有一些是采用会员制,会员可以享受到免费参加一些版块或者赠送热门书籍及咨询服务等等。

10、广告收入

既然自媒体当中有媒体二字,自然就具有媒体属性,之前在传统媒体当中,电视台、报纸、杂志靠什么赚钱呢?我相信,最大的一块肯定是广告费,自媒体也不例外,很多自媒体人的第一笔收入可能就是广告费。

11、电商

自媒体不一定就是专门写文章的一群人,也可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比如买各种东西的体验,因为他们是有独特的见识,对这个感兴趣的人就会关注他们,后序推荐点产品什么的,很多人都会买单。

自媒体赚钱越多,一般都是意见领袖,能影响很多人,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会直接购买东西,也就是他们的自媒体价值现。

12、被”包养”或跳槽

这是目前不少企业与自媒体的关系,自媒体形成一定的品牌价值之后,会被一些大的机构注资或收购,自媒体做得好,然后被挖走跳槽的很常见。

13、直接卖号

现在也有将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直接转卖掉的,具说,有人用一个20万关注用户的微信公众号换了一辆价值四十万元的越野车不在少数。

14、线下活动

15、其他

其实还有不少的方式,当然我们的自媒体定位建议:最好只做推荐,不做推销;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才会赚钱;自己一个尽的写稿子,版权要求各种,未来发展方向不大,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想给别人创造价值!

以上这十五种自媒体赚钱的方式,往往不会是单一的,常常会混合,比如:招募会员的方式吸引一批忠实用户,然后给他们提供线上培训,或是咨询服务,再比如:一些自媒体表面看起来是做会员制,但实际上是一种称之为广告费前置的模式,先收取大家的会员费,然后让商家给会员发福利,自己并不收取商家的赞助费,这种方式非常高明,把钱先赚了,然后光明正大的发广告,也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是给会员发福利嘛。这个比较高,可以学学哦!

互联网大咖分析:

我十分清楚,其实最重要的不仅是以上这些,最重要的其实是包含在座以及不在座各位创作者的支持。我们只有得到创作者的认可,只有能够跟创作者共同发展,只有帮助创作者得到利益,我们才有实现梦想,打造最大的创作平台的可能。

自媒体只要认真做,肯定是可以赚钱的。而且赚钱的方法多种多样。自媒体人,做的好的,年赚过亿的都不小10位。现在电商,微商,传统行业都在转型做互联网,而互联网最火的项目就是自媒体。如果大家对自媒体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小编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本文由:【阿呆真不呆】账号发布,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5日

2018年自媒体盈利赚钱方式有哪些今日头条百家UC企鹅号

2018年自媒体的盈利赚钱方式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对于自媒体人来说,盈利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成千上万的自媒体人每天在不同的平台释放价值、分享价值、创造价值,同时,当前正值内容红利期,各大自媒体分发平台纷纷推出巨额奖励措施,扶持优质内容生产者。

作为一个新媒体的从业者,一定要跟随潮流趋势,把握好各种机会。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会用到的自媒体平台,并对当前一些主流平台福利政策作了分析对比,希望能给大家在2018年带来更多的收获!

1、今日头条投放10亿元到“悟空问答”,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

https://www.wukong.com/

11月22日,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称:2018年悟空问答计划投入10亿元,用于签约至少5000名各专业领域的回答贡献者。

补贴不仅用于签约各专业的回答贡献者,还将通过问题赞助、回答红包等方式刺激普通用户参与,实现用信息连接人与人的超级社区。

图片来源网络

2、今日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宣布拿出20亿元帮助创作者变现

https://www.ixigua.com/

今日头条刚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紧接着又宣布要拿出20亿元帮助“西瓜视频”里的创作者变现。

西瓜视频是在今年6月由头条视频更名而来。截至今年10 月,西瓜视频累计用户量已经突破 2 亿,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 70 分钟,日均播放量突破 30 亿。仅仅一年半的时间,西瓜视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 PUGC 短视频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3、360推出“快视频App”和“快传号”内容发布平台

http://kc.look.360.cn/#!/login

360推出旗下自媒体内容发布平台“快传号”,并且表示要投放100亿短视频基金给短视频账号分红。由此可见短视频正处于红利期,老铁们快快进军快传号吧。

图片来源网络

4、凤凰新闻客户端将投入10亿扶持自媒体

http://zmt.ifeng.com/login

11月16日,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表示:凤凰新闻客户端将投入10亿级自媒体收入分成与扶持投入,为自媒体人带来更多红利。

具体分三部分:8800万DAU流量扶持、70%的电商分佣和打造“凤凰·一点学院”。

还没有入驻凤凰号的同行们,抓紧时间吧。

图片来源网络

5、百家号升级“百+计划”,奖金增加

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app/login

“百+计划”从8月起,通过每月的“原创作者榜”公布获奖作者,上榜者不仅可获得最高万元的创作奖金,更能获得“专业孵化”、“高保底流量”、“大V号荣誉”等各项定制权益。

继第一阶段“百+计划”的激励后,10月榜单作为“百+计划”全新升级后的首期榜单,在奖金、权益、内容评选维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展现。升级后的“百+计划”奖金额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上榜作者的最高奖金将由1万翻倍升至2万,对于广大内容创作者而言,可以说是颇具诱惑力。

图片来源网络

6、11月起大鱼奖金新增千人“大鱼潜力奖金”

https://mp.dayu.com/

如果你错了今年的“大鱼计划”,那么请不要错过这次的“大鱼潜力奖金”。

11月23日,大鱼号系统推送了一条消息,表示将新增“大鱼潜力奖金”最多1,000人,每人3,000元现金奖励。

另外大鱼号现在也在大力发展短视频领域以及漫画领域,老铁们可以入驻平台小试牛刀。

7、微博推出30亿投资基金,用于短视频等三大方向

今年微博尝试了广告代言、内容付费、电商变现三大模式。明年还会尝试V+会员、视频广告、内容导购等模式。

王高飞宣布,微博会开启30亿的投资基金,主要用于电商博主、优质的短视频、泛文娱方向。

图片来源网络

8、腾讯的“百亿计划”

https://om.qq.com/userAuth/index

腾讯表示要拿3个100亿,扶持内容创作者。

官方解释,“百亿计划”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四大核心策略”落地到企鹅号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100亿流量支持、100亿产业资源和100亿资金扶持。

图片来源网络

腾讯推出了一键多平台同步功能,自媒体只要在om.qq.com上传内容,两小时内容就会同步分发到其它10个流量平台;

腾讯明年计划孵化100部短视频剧,平台给予流量保证,和内容原创者一起共同招商,所以小视频可以是明年的重点努力方向。

腾讯将投资50个领域的150个内容项目。结合“百亿产业”和“百亿流量”,平台将对自媒体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在投资前进行孵化,投资后进行专业管理。

所以抱着腾讯的大腿,认真做好原创内容还是很有“钱景”的。

9、简书:比补贴更有吸引力的是机会

http://www.jianshu.com/

虽然,在简书上发布文章没有平台补贴,但是可以有机会。因为简书上聚集了大量伯乐,如微博/公众大号的编辑,纸媒,出版社的编辑,如图书公司的编辑,策划人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

当你有几万人,甚至超过10万人关注你,认识你后,赚钱的机会就来了。方式主要有下面几个:

1、文章打赏。文章最尾部会出现打赏界面。赏金作者可以设置,读者也可以自定义。达100元就可以在钱包提现。

2、软文广告。文章阅读量高,会有广告商,公关公司找你投放软文广告。便宜的一篇几千,贵的几万,上十万。

3、付费社群。把对某方面有需求的人聚集起来,成为付费社群,利用你的知识和内容,给社群的人提供服务。

作为一个运营者,赶上平台红利期,能够更好实现内容收益,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运营者,最重要的是扎实做好内容创作。

毕竟,作品,才是最好的奖励。

更多10W+文案,自媒体赚钱,微信:360众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