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人格易沉迷社交媒体 你中招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会沉迷于社交媒体不能自拔,大家都乐于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和朋友交流。但是如果过度沉迷可能会影响正常生活。

最近,美国纽约州宾厄姆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三种人格特质的人容易沉迷社交媒体:神经质、责任心和宜人性。

神经质的人心理压力较大,最有可能沉迷社交媒体

而具有宜人性和责任心特质的人群使用社交网络多是有意识的,主要为维护友谊和事业。

你中招了吗?

Simply Measured 2017年社交媒体营销报告

199IT原创编译

Simply Measured 发布了“2017年社交媒体营销报告”,报告亮点包括:

广告商更重视社交媒体营销效果,73%的广告商设置了流量或转化目标;这么做的品牌营销人员只有57%。

社交媒体广告支出继续增长,59%的社交媒体营销人员认为广告非常重要。31.6%的营销人员将流量和转化目标来证明社交媒体的商业价值。

半数受访者表示分析软件是最需要的资源,但是不足1/4表示有给分析软件分配预算的必要。

超过半数品牌标识意见领袖对社交媒体营销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提高品牌接触受众范围方面。但是,超过76%的品牌标识没有意见领袖营销预算。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资源和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等。

社交媒体绝对是重要的营销渠道,而投资回报仍然是社交媒体营销的最大挑战。有社交媒体营销团队的营销部门从2015年的49%增长至2016年的63.2%。2017年则稳定在64.7%。同时,61%的社交媒体营销能确定2017年投资回报率。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交流群,199IT感谢您的支持!

社交媒体营销的十大策略

用网络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进行营销是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采取的办法,其以成本低、能够锁定目标客户、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完整等多种传统营销办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为企业所欢迎。很多大型企业也在逐步试水社交网络营销方式,希望能够在其中获取新的营销突破。

由于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兴起时间不长,目前尚未有系统理论及办法诞生,所有的尝试都是基于一些成功的经验,因此参考价值需要好好评判,这里笔者为大家带来网络社交媒体营销的十大策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的创意。

社交媒体营销的十大策略

1、社交媒体只是一个配角而非明星;

一定要明确,运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它的缺点与它的优点同样多,最大的一点就是其结果不可控,有可能花费大量心血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社交媒体需要配合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并且其往往只属于系统的配角部分。

2.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撬动和支持个人参与并投入到活动中;

网络社交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强烈的交互能力。根据调查,当一个人对一个活动的参与度越高时,记忆越是深刻。传统媒体都是自上而下的广告,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式营销办法,其交互性可以说是完全没有。

3、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与客户建立情感关系;

网络社交媒体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客户粘结度高,传统的营销方式不能够真正掌握顾客,而网络社交媒体显然可以更加轻松地跟进客户,在当今服务为王的年代,运用社交媒体可以令你有机会对客户进行服务,从而促成下一次销售。

4、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来了解你的客户;

网络社交媒体还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反馈客户信息。传统的营销办法都是输出型,很难获得客户的感受,需要专门进行市场调研。而网络社交媒体可以在营销的同时便获得客户反馈,甚至在产品生产之前,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

5、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举办比赛等活动,提高品牌效应;

举办比赛等活动并非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专属,这种营销方式在很久之前就有了:冠名运动会、进行慈善活动、举办演出等等。那么网络社交媒体的优势是什么呢?灵活,传统方式举行的活动一般是大型活动,成本较高,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支持,而网络社交媒体举办的线上活动可以很简便,推广起来也很轻松。

6、运用网络社交媒体推出产品;

这一招显然被当今的互联网公司运用地轻车熟路,在产品设计时发布个微博,产品生产时发布个微博,产品上市再发布个微博…反正是博人眼球的办法,而且成本又低,不用白不用。然而,这种办法有用烂了的嫌疑,未来企业需要用这招需要更加聪明点。

7、运用社交媒体引领人们的谈话主题;

现在所谓的社会热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着背后的推手进行推动。不得不说,现在人们的发言权越来越自由,但是引导舆论却越来越简单,因为群众思维是很容易猜透的,并且网络上从众效应很严重。这个策略需要企业慎重采用,稍有不慎很有可能越界,严重者甚至会违背道德违背法律。

8、网络社交媒体要做到可视化;

这是B2B或B2C企业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由于这些企业存在线上信息失真等问题,消费者购买东西的时候看到的照片及文字信息事实上都是经过处理的,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在一定层度上美化自己的产品,这对消费者事实上是不公平的。可视化就是做到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信息,所见即所得。

9、运用社交媒体令消费者创造产品;

之前谈到社交媒体应该用来了解消费者,而如果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话,那就是令消费者创造产品。传统的供应链形式是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市场反馈,事实上,当进入市场反馈的时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如果市场反馈放在前端,就能极大地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

10、最大化社交媒体活动的有效性,始终保持“下一件大事”;

社交媒体有一个现象就是,如果长期不举行活动,很快听众的热情就会冷却下来,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活动,增强与消费者的粘结度。有许多社交媒体看起来粉丝众多,但是长期不举行活动,粉丝也是购买的僵尸粉,实际上其价值是打了很多折扣的。

网络社交媒体进行企业的推广营销拥有许多优势,但是它也需要更加专业以及用心地经营,这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一种体现,未来或许会出现精细化营销也说不定,企业可以不必投资大量的精力在研究新的传播方式之上,但一定要了解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

相关了解:孙悟空威客网

文章来自:百度百家-寒龙亦-0660SEO自媒体博客?http://hanlongyi.baijia.baidu.com/

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 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起床,洗漱,化好妆……

然后躺在床上,

咔嚓来一张!发在WX上

此时你的好友A看到了:

他正在路边休息,给你点了赞。

找出车上闲置的骑行装备,走到路边,咔嚓来一张!

假装自己在户外骑行。

随后你的好友B上线:此刻她正在玩手机。

用笔、本、水杯、键盘,凹一个造型。

修图完毕后,赶紧pi到社交网络上!

假装自己过着一种极简生活。

然鹅……

紧接着你的好友C为你点赞后:

正在咖啡店玩手机的他,端起一杯绿色的健康果汁,迫不及待来到屋外来一张!

尝一口,好难喝,就丢掉了!

现代社会好像所有人都在过度美化自己的生活,进而形成一个虚假的漩涡,难以自拔。

不同的社交媒体 你究竟有几幅面孔

最近身边的一位朋友向我吐槽

现在的社交的工具越来越多

导致她在网上像一个多面人似的

以前在上初中的时候

屁大点事都恨不得在QQ空间里发条说说

随着年龄的成长

却在社交平台里却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

因为QQ好友有很多的同事

她一有工作上不顺心的事情

只能在朋友圈里面吐槽

还要把公司的那几个同事屏蔽掉

并在那条朋友圈上注明

“这是一条有权限的朋友圈”

而她平时在空间里面几乎没什么动态

工作的时候也总是在群里面保持这样的表情

后来她把心情战场转到微信后

却还是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因为朋友圈里面加了很多家人

发个伤心一点的朋友圈

就会在家人群里面引起一阵轰动

连续打几个电话问她怎么了

她还得一个一个地向家人解释真的没事

于是后来她的朋友圈里面就只有吃喝玩乐

好像她过得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后来她干脆在微博上发动态

同时申请两个号

一个号可以加玩微博的亲朋好友

另一个小号谁都不告诉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的微博小号

或许真的像网上传闻一样吧

她真的活跃在网上的各个社区

到了贴吧,又变成一个疯狂的求知者

总是一副痴呆的样子

处处求大神带她飞

虽说贴吧是一个下线低

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上限高的社交平台

也有很多精品贴,例如ps、小说、漫画吧等

到了知乎,自己就变成一个“博学”的人

没事的时候回答问题

骗了几千个粉丝,当了一个小小v

到现在还经常有人私信她,向她请教问题

当然也许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社交平台

……

我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朋友

在年少的时候,

不管心情是喜是怒

都喜欢在QQ空间里面写日志

下面总有一大批人点赞和评论

可是随着时间一久

qq里面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多

真正可以聊天的人却越来越少

比起父母那一代

科技虽然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人都变得

再也没有更新过日志

再也不用关心今天QQ空间里面来了多少个访客

登QQ的习惯总是设置成隐身状态。

身边的小伙伴说长大之后

有时候看自己过去的动态说说

觉得有点可爱

但是更多地是

都恨不得一巴掌拍死自己

原来过去的自己还有这么矫情的一面

当选择活跃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的那一刻

证明了你自己也在不断地选择自己朋友圈

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新的社交终有一天也会被我们讨厌

毕竟人本来就很多面,需求也总是在变

网红意见领袖推进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去中心化所带表的含义,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人都在研究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大的进展。社交媒体的出现,瞬间把这个词的含义和内容上演的淋漓尽致,各个领域都在大谈去中心化,尤其在媒体领域,去中心化基本是革了传统媒体的命根子。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的中心就是媒体本身,媒体在创造内容,媒体掌控话语权,媒体掌控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社交媒体嫣然不同,在社交媒体当中,用户是中心,用户在创造着内容,用户掌控话语权,平台只需要搭建一个稳定的系统和规则即可,用户引领和推动着平台的发展趋势。但在社交媒体当中具有最大话语权的就是用户当中的核心灵魂人物:网红意见领袖。

  纵观近几年社交媒体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网红意见领袖真正意义上引领着一些平台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生存和发展,网红意见领袖成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和灵魂,因为他们以他们为中心,他们能创造大量的优质内容,用户则为为了关注优质内容而进入平台,停留在平台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都归功于网红意见领袖的功劳。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都不缺乏用户,但缺乏网红意见领袖,因为网红意见领袖的背后是庞大的粉丝群体,网红意见领袖是极具号召力的一批群体。粉丝在跟随着他们活动和就没动,他们在那里活动,粉丝们就会闻风而动。粉丝各有各的喜好,也各有各的关注,有些关注娱乐,有些关注八卦,有些关注健康,有些关注体育等等,这就是网红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很大一部分社交媒体都是由网红意见领袖在推动和左右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微博上面崛起的明星大V这些网红意见领袖就极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到底是明星大V成就了微博,还是微博成就了明星大V,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毫无质疑的事,如果所有的明星都撤离微博,或是一周不发言,那么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和热度马上就会下降,用户都会跟随而去,微博将不再火爆,因为中心流失。比如目前火爆的直播平台,网红主播就是平台的核心和灵魂,绝大多数用户上直播平台不是为了直播,而为了娱乐而为了去看主播直播,观众毕竟是大多数用户。再比如垂直化的社交平台KEEP,健身教练为主的意见领袖在主导着平台的内容,各类美女帅哥,每天在发布更新健身的动态视频和内容,吸引着小白用户关注,健身意见领袖越多,平台则越热闹。其它一些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如此,所以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初期,都会大量的签约和通过各种激励方法,先吸引一批网红意见领袖过来,用户量就会暴涨,社媒平台方所起的作用就是运营好整个平台,内容则由网红意见领袖来创造即可。

  在社交媒体上面对于平台而言用户是毫无忠诚度的,用户的忠诚度只是相对于他们所钟爱的网红和意见领袖。网红意见领袖在那里扎堆,用户就在那些扎堆,所以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红意见领袖功不可没,可以说网红意见领袖推进了整体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仅24%的英国民众相信社交媒体上的新闻 | 受众与社交媒体的爱情结束了么

作者:Haroon Siddique

来源:theguardian.com

编译:陌上(实习生)

编辑:措大

从民主化到帮助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这一切都归功于社交媒体,但是现在受众与社交媒体的爱情似乎已经结束。

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4%的英国民众在寻找新闻和消息时相信Twitter(推特)、Facebook(脸书)和Instagram(照片分享软件)等社交媒体

周一发布的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报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显示,社交媒体作为公民记者的推动者,在某些运动中发挥作用的日子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体的文案被虚假新闻所掩盖,人们对网络欺凌、极端主义宣传的传播以及Snapchat、WhatsApp和其他应用程序会如何对儿童造成影响产生了担忧。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支持率显著上升了13个百分点,到达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牛津大学社会媒体心理学家兼讲师Amy Orben(艾米·奥本)说:“社交媒体公司正在经历他们的传统竞争对手在推出时所经历的。使用任何新技术,你都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就像在某个时候婴儿被扔进洗澡水中一样。公共辩论在过去一年里发生了变化,有很多令人担忧的统计数字都导致公众话语发生改变,而这些数字也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许多报道都警告了社交媒体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被指责鼓励欺凌,加剧对身体形象的担忧,导致睡眠问题和产生焦虑、抑郁和孤独的感觉。

NSPCC(国家预防犯罪中心)甚至将其列为造成儿童因为自残而住院数量急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特里萨·梅(Theresa May )谈到了社交媒体给年轻人带来的额外的担忧和挑战,而卫生与社会保障部部长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则告企业,如果不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性别歧视、网络欺凌和年轻用户的滥用,他们可能会面临制裁。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上周表示,他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出现在社交网络上。而在去年11月,前Facebook高管斯帕利哈皮提亚(Chamath Palihapitiya)也说到:“只有上帝知道社交媒体对我们孩子的大脑在做什么。”

但是奥本(Orben)说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可以证明社交媒体这种反弹。就像所有的科技一样,社交媒体有利也有弊。我们从人类1000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新科技总是会产生恐惧。当500年前印刷机出现时,人们也感到恐惧,因为有太多的社会消息变得唾手可得。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理由去担心社交媒体而是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被煽风点火。科学的证据表示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原因并不在此。

爱德曼信任度报告第18次年度调查发现,1050个英国受众中有64%的人担心社交媒体公司监管不够,69%的人同意他们在防止欺凌方面做得不够,70%的人认为社交媒体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去制止网络上非法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社交媒体的滥用已经成为了职业危害,尤其是对公众人物。许多议员都受到了社交媒体的滥用带来的危害,而黛西·雷德利、山姆·史密斯和史蒂芬·弗莱等名人都曾因网络诽谤而暂时或永久的退出社交媒体网络。艾德·希兰(Ed Sheeran)去年也曾表示因为消极情绪他会停止阅读推文。

“假新闻”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连续不断使用的词,也被选为“2017年柯林斯词汇”(Collins word)。2017年有5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自己会在社交媒体上被曝光。对假新闻的恐惧可能解释了为什么42%的人说他们只是浏览了社交媒体上的标题,但并没有点击内容。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新闻学讲师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说:“社交媒体做了很多非常好的事情。当社交媒体首先开始关注新闻是如何传播和消费的时候,人们也侧重关注新闻是如何传播的,新闻议程是如何自下而上地传播?现在,人们更加注重这个过程的前期情况,关注新闻业的基本情况,关注任何事情发表之前的调查和核实。

埃德尔曼英国公司(Edelman UK)的CEO艾德威廉姆斯(Ed Williams)说,英国人已经向社交媒体巨头发出了要求变革的信号。他表示:“2017年,负面新闻铺天盖地,现在是这些公司坐起来倾听的时候了。公众希望在与网络保护有关的关键问题上采取行动,并希望通过更好的监管来解决他们的担忧。如果社交媒体公司不采取行动,就有可能进一步削弱信任,从而失去公众的支持。 “

近期好文荐读:

今天,我们该如何在媒体上呈现女性

这些电影让我重新理解新闻

2018年新闻人值得关注的12个媒体播客

投稿、合作邮箱: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离开他们的 回声室

关于社交媒体的反复争议是其促进了“回声室”效应,其中人们被鼓励表达那些只反映他们已经持有的观点的内容。这些被指责有助于假新闻的传播,并且是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士所关心的问题。但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显示,不是所有社交媒体用户都可能会反对外界的观点,特别是如果他们相信来源。

社交媒体机构DataFace组织了一个实验,他们将测试社交媒体用户对政治内容的接受程度。他们调查了1400名社交媒体用户,他们混合了自我认定的自由派、保守派和温和派。每个人将被展示8个视频-3个来自自由来源,3个来自保守来源,2个非政治性来源的视频。

为了最好地模拟社交媒体的体验,研究作者OliverGladfelter告诉参与者,他们可以随时跳过他们喜欢的视频。他们观看了所有视频后,要求他们判断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材料是否改变了他们的观点。

根据DataFace的调查结果:

似乎自我认同的自由主义者以大致相同的比例观看了所有内容。他们全面观看了50%的视频。保守派观众更多地观看了保守派视频,但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程度。

年纪更大的观众更有可能观看他们认为可信的视频。只有16%的受访者表示视频改变了他们的观点。

去年,扎克伯格担忧Facebook上的“回声室”可能会导致理解的丧失。他表示,仅仅提出含有不同意见的文章似乎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研究表明,一些最明显的想法,如从相反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一篇文章,实际上通过将其他观点视为外来的来加深两极分化。更有效的方法是展示一系列的观点,让人们看到他们的观点属于哪一类,然后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

最新研究成果 关于社交媒体的7个秘密 你知道几个

社交媒体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年轻、开放和不确定性,我们都在亲身经历着这场大型实验,而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却有待一一发现。

今天我们挑选了7个近期的研究成果,希望用它们来破解社交媒体的秘密,帮助你形成更智慧的营销决策。

1.人们说的和想的未必一致

相信每个人都有在社交媒体发表评论的经历,也很熟悉在点击“发表”之前心里的感受,那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

有时感觉是一种有创造性的突破,但有的时候却感觉到思想的冲突。为了了解这种感受对于人们在社交媒体发表言论有什么影响,Facebook发起了一项关于社交媒体自我审查的研究。即那些写下却并未发表的言论。

研究人员跟踪了390万用户17天的社交媒体行为,结果显示,71%的用户曾有过至少一次输入了自己的想法但并没有发表出来。平均来说,他们改变想法的次数为4.52次,而发表的评论只有3.2个。

研究人员认为,当人们对于内容阅读者感到不确定的时候,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审查。Facebook的受众往往是多样化的,个人发表的内容很难引起所有人的兴趣。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我们都希望能更加了解受众,和他们形成更走心的沟通,但是换位想一想:你也许没得到反馈,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在听。

2.线上情绪会传染!尤其是正面情绪!

在人际传播中,情绪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是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并没有被证实。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圣地亚哥大学完成的一项研究,分析了Facebook上两年内十亿条包含情感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在阴雨天,负面内容出现的几率更高)。

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城市网民发布的负面信息的总数,以及受其他城市“传染”的负面信息数。蓝色的城市名倾向于受到更高的情绪感染。

通过对天气的监测,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雨天的负面情绪会通过社交网络传染到那些不下雨的地区的。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内人们的喜怒哀乐,会感染网络那端的人们。”

虽然这个研究关注的是负面情绪,但后续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更具传染性:

一个负面帖子会引发大约1.29个负面帖子,而正面的消息则会引发大约1.75个。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营销人员阳光一点吧!通过正面的情绪和积极的信号来影响你的客户,及时处理负面反馈,让你的营销信息更具感染性。

3.?一个良好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

有图有真相,在营销活动中更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媒体形象。最近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通过照片给一个人下结论只需要不到一秒钟(精确地说是40毫秒。)

研究人员用一组除了细微的表情差异,其他条件都相似的照片,来询问被调查者对照片中人物的认同度,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更为和善的表情会得到更多的信任。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哪怕是细微表情的不同也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千万别小看这个细节,这里面可有大学问,Cyrus Shepard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同一张照片的微小变化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具体看这个网页:https://moz.com/blog/google-author-photos)

4.人们只会选择性地分享

市场调研公司Ipsos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上将近四分之一的社交媒体用户“什么都会分享”,而19%的人则“什么也不分享”,另外,不同国家的人也有很大的差异

华盛顿邮报曾指出,“‘过度分享’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有着确定的关系”:几乎所有“过度分享”的城市都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欠发达地区;而低于平均分享率的城市则主要分布在欧洲。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别过分要求受众分享你的内容,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制定相符合的目标。

5.反馈会带来莫大的归属感

社交网络上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的Stephanie Tobin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积极参与者会感到与他人更紧密的关联。

研究选取了Facebook上的两组用户,一组让他们畅所欲言,而另一组则只能默默关注他人的动态。结果实验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被“禁言”的那组表示,这个实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像Facebook这样拥有超过10亿用户的社交网站,应该经常提醒用户,他们存在于社交网络中,并且应强化与他人的联系。”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用户渴望得到反馈和回应,那就多花点时间做好你的内容,然后适时参与到讨论中去吧。?

6.先激活,再分享

能激发强烈感情的内容更容易被分享,这是我们都认同的,但是为什么呢?

Jonah Berger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一篇情感强烈的文章会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而分享则像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让你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两个研究并列进行:一个研究中,一组参与者观看一段经过特殊剪辑的视频,而另一组观看原视频。另一个研究中,一组参与者慢跑一分钟,而另一组保持不动,然后所有的参与者阅读同一篇文章。

两个研究中,都是被“激活”的那组参与者更倾向于分享:跑步的那一组的分享率是另一组的超过两倍!

对此,Berger向纽约时报这样解释:“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准备好了’。‘被激活’是一种人们不太喜欢的状态,所以人们迫切地通过分享来摆脱它。”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很多证据都表明,情感强烈的内容更易被分享,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比如在他们接受内容之前先热热身?

7.我就是忍不住要分享!因为我在社交网络中

我们喜欢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哈佛大学神经学家说,人们就是忍不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因为分享的感觉超级棒~

有研究表明,人们甚至不惜花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毫无疑问,社交媒体拥有巨大的驱动力,研究人员发现,社交媒体中将近80%的内容都是人们的各种生活经历。

对营销活动的启示:人们内心的驱动力是无比强大的,利用这一点,营销人员应该更加重视用户的反馈,多听,少说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socialmediatoday.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网址:https://medium.com/social-media-tips/7-social-media-psychology-studies-that-will-make-your-marketing-smarter-6d4d2da06687#.b7jwjp4lo

编译:刘建坤

编辑:崔昆阳

皮尤报告 68%美国人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 却不信任这些内容

“在网络世界里,信任是最重要的货币。”

2009年,时任Google首席执行官的Eric Schmidt公开发表这一观点。近十年后,我们仍然在讨论信任问题。过去作为媒体最低标准的信任,如今变成媒体的生命线。技术在进步,商业在发展,但很难说我们的生活是向前进了一步,还是倒退了一点。

皮尤研究中心以4581名美国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约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68%)表示自己至少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与2017年大致持平。用户对从社交媒体获取的信息并不是那么信任,大多数人(57%)认为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党派是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新闻态度的重要因素,与民主党人和无党派人士相比,共和党人对社交媒体新闻的态度更消极。不同社交平台的新闻消费者群体构成差异较大,比如Instagram的大多数新闻读者都是非白人。Facebook仍然是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首选网站。在调查社交媒体新闻体验过程中,“便捷性”高居榜首,21%受访对象提到了“便捷”这一好处。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精编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报告,从“平台格局”、“读者态度”、“阅读体验”、“群体构成”四个角度对以上发现展开详细论述,一览社交媒体新闻在美国的现状。

平台格局:基本保持

不变,新闻读者增速放缓

总体来看,2018年,68%的美国成年人至少偶尔会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20%经常这么做,2017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7%,20%,基本持平。

社交媒体阅读新闻的用户比例

细究起来,Facebook仍然是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首选平台,43%的美国人在Facebook上获得新闻,这一论断自2017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第 二、三名分别是YouTube(21%),Twitter(12%)。至于其他的社交媒体如Instagram,LinkedIn或Snapchat,新闻读者的比例就更小了,基本低于8%。

在各个平台阅读新闻的用户比例

社交媒体在新闻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交平台本身普及程度,新闻在平台的曝光率。

众所周知,Reddit,Twitter和Facebook是用户最常接触到新闻的网站。73%的Reddit用户会在平台上接触到新闻, Twitter、Facebook则分别为71%,67%。

不过,Facebook的用户基数远大于Twitter和Reddit,因此,将Facebook作为新闻渠道的美国人会多于其余两个网站。

各个平台用户接触到新闻的比例

YouTube,Tumblr,Instagram,LinkedIn,Snapchat和WhatsApp等平台则是不具备第二个因素的优势,对新闻的关注较少。只有不到一半的用户会在平台上接触到新闻。

不过与去年相比,YouTube和LinkedIn有了一定的增长。38%的YouTube用户会在YouTube上接触到新闻,略高于去年的32%。 LinkedIn用户中则有30%接触新闻,2017年为23%。

读者态度:不信任,

但也觉得有帮助

读者对从社交媒体获取的信息并不是那么信任。57%的新闻读者预计自己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消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42%则相信基本上是准确的。

即使是在那些推崇社交媒体这一新闻来源的人群中,对新闻准确性的担忧也很有市场。42%的人担忧社交媒体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而那些更亲近印刷、电视等新闻渠道的社交媒体新闻读者更有可能认为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

党派是影响人们对社交媒体新闻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共和党人更关注社交媒体新闻的准确性。 72%的共和党人担忧社交媒体新闻的准确性,而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人为52%,46%。

各种属性的用户对社交媒体新闻的态度

不准确也是社交媒体新闻读者的首要关注点。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你最不喜欢哪一点? 不准确性位列榜首,甚至超过了政治偏见和他人不良行为。 具体来看,31%的社交媒体新闻读者明示不准确是他们最不喜欢的体验。 新闻不准确包括不可靠的消息来源,事实核查的缺乏和“假新闻”。

政治倾向是社交媒体媒体的另一个消极面,11%的至少偶尔阅读新闻的人吐槽新闻机构或平台用户的政治倾向明显,怀有太多偏见。

10%则坦言自己不喜欢低质量的新闻,比如那些标题党头条新闻。

用户最不喜欢社交媒体的一点

不过,36%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的人中表示,社交媒体新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事件, 48%表示并没有多大影响,15%的受访者则觉得这些新闻不利于他们的理解。

这一感知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党派,二是年龄。共和党人对社交媒体新闻的影响也更加消极。42%的民主党读者赞许了社交媒体新闻对自己了解天下事的帮助,持有相同想法的共和党人仅占24%。

相比于年长者,青年人更有可能赞许社交媒体新闻的好处。48%的18-29岁社交媒体新闻读者者认同,通过阅读社交媒体新闻,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30-49岁的人群中有37%,50至64岁人群中有28%,而6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27%。

阅读体验:“便捷”高居榜首

尽管社交媒体新闻读者担忧信息的准确性,但他们也切实感受到了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的好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渠道这团火长盛不衰。

“便捷”是提及最多的一点,21%的反馈都指向这一优点,比如“只需要按一下按钮”,“我不需要特意寻找新闻。“

“互动性”也是广受追捧的一点。8%的社交媒体新闻读者称自己喜欢与他人互动。在社交媒体上阅读新闻可以一键与朋友、家人分享,还能了解他人的意见,与他人讨论。

“速度”和“及时性”也是社交媒体新闻的优势之一。7%的人赞许了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速度,6%的人则喜欢阅读最新消息,而社交媒体新闻总是实时更新,并且总有类似“最新速报”的描述。

不过,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完全不喜欢社交媒体新闻,远高于喜欢社交媒体新闻的一切的比例,4% 。

用户最喜欢社交媒体的一点

群体构成:社交媒体

之间的用户构成差异大

不同社交媒体的用户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皮尤研究中心给出了七大社交平台新闻读者的用户群体人口统计数据。

Facebook、LinkedIn、Snapchat和Reddit的男女比例较失衡,其中,Facebook和Snapchat为女性用户居多,分别为61%和63%;LinkedIn和Reddit则是男性用户居多,分别为64%,72%。

与其余四个平台相比,LinkedIn,Twitter和Reddit的新闻读者更偏向于“高知人群”,因为他们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的比例较高,三个网站的学士学位获得者读者占比分别为61%,41%,46%。

平台的大部分新闻用户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段中,除了Snapchat和Reddit。这两个例外的用户群体主要是29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该年龄段的用户占Snapchat总用户的75%,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网站。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的人种比例不如其余四者均衡,前两者的大多数新闻读者为白人,分别为62%和60%,而后者的大多数新闻读者(60%)都是非白人,

各社交平台的用户画像

不准确的信息恐成人们使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的最大拦路虎。得益于社交媒体愉快且独特的阅读体验,社交媒体上的新闻读者有增无减,但幅度微小,几乎是停滞不前。

路透研究院今年发布报告称,过去七年,全世界在社交媒体看新闻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今年不少国家和地区增长陷入停滞,甚至下滑。如果社交媒体不能修正这一问题,还原事实真相,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会不会有阅读体验更佳的新渠道取而代之,唯一确定的是人们的信任度会一降再降。

受到挑战的还有新闻媒体的信任度。社交平台只是展示的平台,是新闻媒体流量的入口。当近三分之二的社交新闻读者开始留意新闻的来源媒体,对平台的不信任会伤害到媒体。

在亦敌亦友的关系中,媒体首先要做的是爱惜自身的羽毛,从源头杜绝不准确信息的可能,否则,曾经欣羡不已的流量、重度依赖的算法终将反噬自身。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瞬间便能摧毁信任,但绝不可能重建信任。根据kantar的报告,面对假新闻的指责,社交平台比传统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修复能力更弱。

可喜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尚未完全瓦解,科技平台开始将媒体信任和内容质量纳入算法,监管机构也提出改善信息可信度的要求,虽然这场恢复信任的战役并不好打,但至少将士们都已整装待发。

来源:腾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