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道和术
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物联网,营销的道不变。今天多谈道,少谈术。
很多人把促销当成营销,认为把东西卖出去就是营销。
什么是营销?
⑴ 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艺术是右脑感性思维,要有创意能力;科学是左脑理性思维,要基于数据做决策。真正的营销高手两者缺一不可,即使10w+的文案也很难帮助企业真正获得订单,赢得订单和吸引眼球是两回事。
做广告、做创意,写很漂亮的文案,是右脑思维。现在很少有人用左右两个脑子去做营销,你会发现大部分企业的营销只用了右脑思维。
我跟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广告公司曾都合作过,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靠创意的,但很少问服务公司的销售数据。但如果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新客人不少,无法留下老客户,即使再好的创意,如果脱离了老客户的忠诚度这个主要矛盾,不管目的,只做创意,靠谱吗?
所以请记住:营销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要创意也必须要有数据科学。
⑵ 选择目标市场
营销首先要选择目标客户。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业务员是不懂营销,选错人,那随后的即使再好的产品、渠道、营销方法都将是无效的。创造价值是“用户就是觉得你好”,靠广告和制造爆款购买你的产品不算创造价值。人选错了,营销就不用做了。
⑶ 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
什么是顾客价值?假设不打折、不做广告,还有人买你的产品,这叫本事。请问有几家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可以不靠打折,照样把东西卖掉?不要把促销变成营销,不要把爆款理解成营销。
⑷ 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
营销不仅是要获得新用户,更要保持用户,就是让用户不断买,从而发展用户,即让用户心甘情愿地帮你传播和推荐。
我这些年走了很多企业,也看到很多品牌昙花一现,感觉他们或许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营销。炒作是术,我们要回归营销本质,脱离了用户和魔力产品,营销只有今天,没有明天。
如果你做完营销活动,客户不会买第二次、第三次,客户没有成为你的销售员,主动帮你分享产品。那么,你的营销是失败的,至少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营销。
最重要的不是获客,而是人来了以后,他能继续购买,并且推荐给朋友。
营销的道是前面两个,营销要成功,50%在于选对人,35%在于提供魔力产品,两者加起来占85%,你要懂用户,产品要匹配,这是营销的“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双微运营面临挑战
来到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生态依然在不断演进,消费者可能对某一两款应用依赖性更大(比如微信),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应用,今天一个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在一天内,人们的时间被不同的APP切割成碎片。在这种社交媒体的生态下,社会化营销的局势显然与之前大为不同,所谓用户在哪,营销就出现在哪。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大部分注意力已经集中在智能手机上,而更大部分是集中在上述那些社交网络上。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社交媒体运营依然固守「双微运营」的策略,显然存在巨大的弊端。
1、覆盖面有限
从覆盖面来说,双微合并用户虽然已超10亿,但它们并不能占领用户的全部时间,在碎片化媒体时代,用户还有很大的时间段在使用其他应用。
就像上图显示的,他可能上午上班路上使用网易云音乐,下班回家的路上看今日头条等等,因此依然会错过大部分双微渠道上的信息。品牌方只盯准双微渠道,已不能覆盖更大面积的精准人群。
2、内容形式受限
中国的社交网络环境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进化的,2011年微博营销,2013年微信营销,2016年直播营销,2017年短视频营销……
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方需要主动求变,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创意,与时俱进。
3、圈层传播受限
双微固然在现今覆盖了最主要的互联网用户,但不同圈层的用户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并不尽相同,就如网上流传的中文互联网舆论的平行宇宙一图中所显示的。
如果品牌方所针对的目标人群是高学历的文艺小众人群,那利用双微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平台做传播可能并不合适。
社会化营销的下一个趋势:全社交平台营销
在碎片化的今天,品牌方需要面对社交媒体的新形势作出改变,一方面从双微运营的局限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探索并紧跟社会化营销的新趋势,「全社交平台营销」正基于此而提出。
在国外随着Instagram, Snapchat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崛起,大部分品牌都在考虑多平台的社会化营销策略,总体来讲基本上形成了基于Blog,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Snapchat这六大平台的营销,它们共同承担了品牌长文章、短文章、图片、短视频、长视频的内容传播任务。
相对国外的社交媒体环境,国内的社交媒体环境进化更快,也更复杂,但总体来讲也并未脱出长文章,短文章,图片,问答,短视频,长视频,直播这几种主要形式。
中国的全平台营销主要基于这些形式,形成了由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优酷、今日头条、秒拍、知乎、豆瓣、网易云音乐、贴吧、直播(花椒,映客,一直播)等,再加上自己所处领域的垂直平台,形成的矩阵。
当然由于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复杂化,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要兼顾所有社交媒体,而是要根据品牌的调性和需求寻找适合的社交媒体。
如果一个社交网站是一个城市,那么这些城市的公民的身份,特点,爱好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品牌就需要针对的自己的需求到合适的“城市”进行宣传。如果给这些平台一些关键词和标签,展示在我们面前大概是这样的。(由于双微已经比较了解,因此不再分析)
从上图可以习得,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文艺,就可以考虑豆瓣作为传播平台,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豆瓣同城页的广告就比较恰到好处。
如果你的品牌调性偏技术,内容也非常专业,就可以考虑知乎作为传播平台。
各平台除了自身内容上的性质外,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覆盖圈层也不同。
相对于双微运营,全社交平台营销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
-
覆盖面更广泛,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覆盖更广泛的渠道,增加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与品牌的接触点。
-
形式更加多样,全社交平台营销的形式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问答,长短视频等,可以使得品牌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
覆盖圈层更加精准,全社交平台营销可以让内容得到更相关人群的关注,从而影响这些人成为潜在消费者。
如何做好全社交平台营销
1、正确的品牌定位
全社交平台营销策略的第一步是品牌对于自身的定位,只有确定了品牌自身的定位和在消费者中的位置,才能据此选择合适的营销平台。
2、选择适合的平台
上文说中国的社交媒体环境多变而复杂,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适合运营所有平台。品牌定位不同,可选择的平台也不尽相同。
高端品牌可能不适合在相对低端的平台做营销,专业度高的品牌可能不适合在大众型的平台做营销。具体在某一次Campaign或内容的营销上,也可以根据内容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平台。
另外,根据品牌不同的营销目的,平台选择同样有差异,有些平台更适合品牌传播,有些平台更适合销售转化。
3、与时俱进,合适的内容配比
在社交媒体环境进化的今天,以静止的思维来看社交媒体营销是不对的,也是陈旧的。企业需要在发现更新更好的营销方式时积极拥抱(并不是鼓励无脑跟进,要根据品牌定位来看),比如面对直播崛起的环境,汽车品牌进行合适的直播尝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对于一些B2B企业,以合适的策略跟进和运营知乎机构账号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各平台的内容数量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微博兴盛的年代,品牌运营微博的标配是每天4-5条,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微博平台来说已经没有必要再维持那个数量,而可以适当将经历分配给知乎,秒拍这样的平台。
4、选择合适的营销工具
品牌有了清楚的定位,制作了好的创意,选择了合适的平台发出,通常还需要媒介配合,双微时代的KOL策略是一种选择,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平台的原生广告配合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帮助品牌筛选并影响更精准的潜在用户。
社会化营销在中国的时间不超过10年,但其剧烈变化却可能是传统营销在过去几十年都没有过的,2017年的社交媒体环境与2013年相比已显著不同,面对时刻在变的社交媒体环境,品牌方同样应该以变化的态度来迎接。
“全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就是我们提出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