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网红养成记 23 位国际主播的成名之路与得失分享

编者按:现今,社交媒体平台已经为“成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成为“影响者”或者说“网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其中的机遇,这一领域也变得越来越拥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影响者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运气。Jarry Lee 采访了 23 位 Instagram 平台影响者,介绍了他们的成名经历,在这其中,他们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其他的牺牲是否值得?社交媒体平台影响者对于她们的日常生活、事业生涯又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呢?相关文章可参考:《YouTube 网红主播的孤独生活:卧室即工作室,白天黑夜与我无关》、《给社交平台“网红少年”当爹当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真的太冷了,我要被冻僵了。”

正是一月中旬,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三十度,但她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为了拍出完美的效果。正是因为如此,这位 28 岁的时尚博主,也是 Instagram 平台的“影响者” Mary Gui (之前担任的是广告公司主管职位)正在布鲁克林大桥附近,身穿一件纯黑色的连衣裙在进行户外场景的拍摄。她在顺着桥墩旁边的岩石往上攀爬时,告诉我说:“只要没被冻死,就算完成目标了。”

一位公园执法巡逻官发现了她,于是劝她下来,以免受伤。她选择妥协,下来之后一直等到这位巡逻官离开,又马上爬了上去。“拍一下包的特写”,她对摄影师喊道。然后是指甲的特写,再是耳环的特写。三十分钟后,她感觉自己衣服、配饰穿搭的各个角度都完美展现在了镜头面前,于是就爬下来,在一个折叠帐篷中换上了一件镶满珍珠的毛衣和一条紧身裤,再次爬了上去,重复之前的拍摄过程。

在转换摆拍姿势的过程中,她对我说道:“一旦开始拍摄,我就感觉不到冷了。但是在冬天结束拍摄后,往往需要两个小时之后,我才能恢复手部的知觉。”这些都是为了呈现出她想要的镜头效果,风拂过她的发梢,背景是曼哈顿完美的轮廓。对于她的此次拍摄成果,有一千多人给出了“赞”。

Gui 是 Instagram 上涌现出的众多“影响者”之一,她们通过精心策划的拍摄角度和风格来展示服装造型或者是最新的设计师手袋来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信息流。无论是在泰国那极具异域风情的海滩,还是巴黎和米兰那高雅的建筑群落,或是纽约和迈阿密的涂鸦墙处,你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她们的头发被风吹拂的效果在镜头中看起来堪称完美,同时又营造出很自然的感觉,古铜色的皮肤看上去更像是“阳光亲吻”过的效果,长裙随风飘舞的方向和角度也是刚刚好。她们在五星级餐厅用餐时,会精心摆放面前的菜品,有时会站在餐桌旁的椅子上来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她们上传的在豪华酒店房间床上用餐的照片,背景是白色的埃及长绒棉床单,最新的配饰和美妆产品则是摆放在大理石材质的工作台面上来进行展示。

而通过这些影响者发布的每一张经过精心编辑的照片,品牌方发现了一种新型营销手段,一种面向年轻、易受影响的消费者群体更为直接、同时又更为巧妙的营销方法。现在的 Instagram 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广告和赞助字幕提示(符合美国联邦贸易赞助法律法规要求),可能是在最新的珠宝首饰系列照片里,也可能是在眼霜配图里。这些赞助发帖也使得维持 Instagram 信息流成为了一种能赚钱的工作,一些厉害的影响者每次发布这种广告赞助帖,平均能拿到 15 万美元的报酬。

30 岁的小型影响者(也就是关注者人数在 10 万以内)Mike Tommasiello 表示:“这个行业现在已经十分饱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影响者。” Tommasiello 最早是由于经常出现在纽约俱乐部和派对场所而获得了一定的网络关注度,他将自己的 Instagram 昵称纹到了右手腕的位置。

这样看上去,要想通过 Instagram 发帖赚钱,你需要一个永远保持备货充足的衣柜,一群数量可嘉的关注者,一架不错的相机,还有关于图片编辑的基础知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准社交媒体网红加入这一平台,这里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要想走上可持续的 Instagram 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运气或者是好看的衣服。在 BuzzFeed News 的一次采访中,那些努力成为这个数字时代风格标记的人们(Instagram 关注者人数在 15000 到 500 万之间)坦率地分享了自己为之投入的时间、金钱以及这一切的投入是否值得等问题。

Mary Gui 的 Instagram 之路

2016 年年中,Gui 离开了从事六年的广告职业领域,开始专心从事时尚博客和 Instagram 工作。她发布的图片中随处可见各种亮粉色、蓝色、波点元素、印花图案以及像蝴蝶结和流苏等精巧的服装细节。她形容自己是“现代版 Carrie Bradshaw(《欲望都市》女主角)”。受 Aimee Song 街拍风格博客 Song of Style 的启发,Gui 在 2010 年开创了自己的博客,每月发布一次新内容。2013 年,她加入Instagram 平台,现在拥有 5 万多名粉丝。

她表示,通常自己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编辑完成一张 Instagram 图片,并且,她还需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构思以及撰写博客文章(每周两到三次)。除此之外,还有每周两次的穿搭拍摄安排。她说道:“每套服装,我都要从 300-400 张照片中来逐张筛选。”筛选完成之后,她会首先在电脑上用 Adobe Lightroom 来进行初步的编辑,之后再转移到手机上利用包括 Snapseed 和 Facetune 在内的一系列流行的编辑和滤镜 app 来进行最后的修饰。

Gui 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积累了一万名粉丝,然后可以开始通过发布赞助商帖子和活动赚钱。她说道:“一开始,我花的都是自己之前存的钱,每月支出大约 2000 至 3000 美元,每个帖子只赚 50 到 100 美元。”到现在,她的社交媒体平台收入还是没能与她的支出账单实现平衡。“但至少,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她这样说道。现在,她的每个帖子收费大约在 500 美元左右,并且这一数字随着她粉丝数量的增长还会继续增长。“但这其实也很难,因为这个收入不稳定。可能这个月你有好几个与品牌的合作机会,有不少进账,到下个月,可能一个都没有。而且,可能你发帖之后一个月才能收到报酬。”2016年,她都是与一些小品牌合作,之后逐渐接触了 H&M 和 Glamour 杂志等大品牌。

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2 月期间,Gui 找了一份临时工作来填补收支差距。她表示:“就我个人情况来说,每月单纯依靠 Instagram 的收入还很有难度,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之后,她又补充说,她的粉丝数一直稳步增长,这让她感觉很受鼓舞,所以不打算再回到之前的全职工作状态。

影响者的开支项

对于 Gui 来说,最大的开支项就是摄影师,之前是她的前男友为她拍照,她自己一开始也不愿意额外花钱去请摄影师,但现在她已经不再这么想了:“我已经意识到了,拍出风格、感觉一致和高质量的照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除此之外,Gui 也会购买自己拍摄过的部分服装和配饰,但她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免费送给她衣服,她在这部分的花销也越来越少。

虽然品牌方会提供一些免费的服装和配饰,但许多有影响力的时尚博主仍然会在服装和配饰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是为了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获赠的衣服都能体现出她们的个人风格。23 岁的 Igee Okafor (@igeeokafor)来自尼日利亚,现居住在曼哈顿金融区,是一名男士穿搭博主,拥有 34000 名关注者。Okafor 的穿衣风格都是经典男装以及奢侈品牌(想象一下双排扣套装或三件套西装,粗花呢材质,千鸟格花纹),他的照片即便是放在专业的男士时尚品味生活和潮流杂志中,也绝不会让你感觉有什么不合适。他表示,自己在交通费(参加品牌活动)以及网站维护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Okafor 最初开创博客所需的资金来自于他母亲的支持,现在据他估计,自己每月用在服装和摄像方面的钱不到 2000 美元(总共大约是 4000 美元)。

Igee Okafor

并非所有的博主都认为花这么多钱在衣服上是一种必要。31 岁的 Aimee Song(@songofstyle)是Instagram 上最知名的影响者之一,粉丝数达 470 万人,她表示:“刚开始的时候,我在二手店买过很多衣服。因为我在两家不同的零售店工作,所以也有员工折扣价。”Song 早在 2011 年 9 月初就加入了Instagram平台,很快就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你只要有好的品味和风格就行。你可能有很多钱,但你无法用钱来买到自己的个人风格。”

对于像Song这样的大V来说,随着她们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进一步深入,也会出现更多的开支项目。以 Jessica Wang (@notjessfashion,拥有 62 万粉丝)为例。三年前,她开设博客后,团队就她和丈夫两人,丈夫负责摄影工作。现在,她的团队成员不断壮大,又多了一位传播总监,一位内容策略师,还有其他的摄影师、兼职作家以及网络开发人员。除此之外,Wang 一直坚持自己买衣服,因为她想自己控制穿搭风格和整体的形象。

她表示:“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购物支出项之外,还有营销、法律咨询和会计费用。”并且,最重要的是差旅、设备以及场地租赁方面的支出。最初,她维护 Instagram 和博客只是想为自己的网店引流,但现在她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继续制作高端编辑内容”,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店铺,而是会与许多大品牌合作,同时也继续拓展员工团队。

平台维护和运营

但许多有影响力的博主,特别是小微影响力者,都是自行操办所有的事情。Gui 说,做一名影响者,一位博主,你会感觉自己同时在负责多个全职工作岗位一样。“但凡与你博客相关的每一件事,你都必须自己去做。你既是造型师,又是模特,又是创意总监,另外还是图片编辑人员。你必须对拍摄活动进行规划,打理好所有的后勤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各种谈判和发票事宜。”如果这份事业是你自己开创的,那它真的可以让你把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变成工作。

Mary 则会遵循特定的发帖时间安排,一般是每天至少一次,通常在中午或者是晚上 9 点,并且她会提前利用 iPhone 便签编辑好标题内容。她表示:“两个帖子之间最好留出八个小时的空隙时间,另外我发现,上午 11 点之前发帖效果通常不太好,互动量不高。”而在每周六,她会提前准备好接下来一周将要发布的所有图片。

每次 Mary 在 Instagram 上发布新照片后,她都会先对之前帖子所收到的评论进行回复。十分钟后,再对新帖子所收到的评论进行回复,也会为使用相同标签((#realoutfitgram, #prettylittleiiinspo, #romanticstyle))的其他人的照片点赞或给出自己的评论。“如果有人在我发布新内容之后的十分钟内给出评论,那我一定会回复他们,并且也会通过评论他们的一张照片这种方式来作为回报。”

据 Gui 自己估计,她平均每天用在 Instagram 上的时间大约是三到四个小时,“在一些不需要我格外留神的时候,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我会保持 Instagram 在线,还有等人或者是感到无聊的时候,我都会登录 Instagram。” 她表示自己坐地铁的时间一般都会用来编辑照片:“因为地铁里边没有信号,所以用这块时间来编辑图片非常合适。”

Alexandra (Lex) Dieck

除此之外,出席品牌活动也占据了 Gui 的很多时间,通常每周都有好几次。现年 26 岁的 Alexandra (Lex) Dieck (@lexiconofstyle,拥有 85000 名关注者)来自于奥斯汀,现居纽约,是一位墨西哥裔美国时尚博主。她表示自己每晚都会去参加品牌活动,有时候一个晚上能参加四场。她现在会对计划出席的活动进行仔细的挑选,有时候,她更愿意留在家里,在截稿日期之前完成品牌赞助帖准备和发布工作。其实很多时候,这份工作就像任何的自我雇佣工作一样,单调乏味,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有魅力。Dieck 说道:“有时候,我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邋遢鬼一样。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回复上 500 封邮件。有几天,我甚至不会跟任何人去讲话。”

影响者的“孤独”

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者,其实在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隔绝感。23 岁的 David Pangilinan(@davidisherenow)是一位拥有 216000 位关注者的 Instagram 影响者,他表示自己在大型社交媒体的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影响到他的个人社交关系。他说道:“在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我不会谈论这些,因为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我最好的朋友都知道,如果要等到我为这些社交媒体平台都拍好了照片,那菜都凉了。”

Pangilinan 曾经和一位在线粉丝数相对较少的男性交往过,而 Instagram 竟然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个障碍。“在一起半年后,他对我说:‘记得在你的 Instagram 动态中加上我的标签’。我就和他分手了,因为这让我怀疑,他到底为什么跟我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去判断他是喜欢你还是喜欢你拥有的粉丝群。” Pangilinan 告诉我,他努力与成名前的那些朋友保持来往,因为他担心现在有些人接近他只是为了能随他一起参加活动。“在线粉关注者人数会影响到你,也会影响到你的友谊,这真的让人感觉很伤感。”

27 岁的 Nathaniel James (@thenathanielmanual)是一位男性服饰穿搭博主,拥有 23000 位关注者,他表示自己不喜欢被拿来与其他博主进行比较,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说道:“作为一名博主,你的品牌就是你这个人,你创建起来的个人形象。无论他们的粉丝数是比你多还好,或者是合作的品牌更大也好,是身材更好也罢,长得更好看也罢。如果一直在心里比较这些,那就无法与那些博客同行们一起做朋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6 岁的纽约时尚博主 Cassandra DiMicco(@ cassdimicco,111000名粉丝)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如果你跟同行的互动不多,那给人感觉就过于自我了。这样一来,你也无法了解其他人做的如何。但现在,90% 的人都只关心赚钱,而不管别的,这让人感觉很悲哀。”

影响者的“收获”

当然,成为一位社交媒体影响者也有不小的收获,只要你能成功做到。我同许多社交平台的影响者谈过,他们都表示行业内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是每篇帖子你都可以按照粉丝数的 1% 来收费(也就是说如果你有 1 万名粉丝,那你发一篇品牌赞助帖就可以拿到 100 美元)。

Fohr Card 自称是首个影响者营销平台,影响者可以通过该平台来搜索合作品牌(反之亦然)。平台创始人 James Nord 表示:“(具体收费标准)其实不尽相同。同样是拥有 35 万粉丝群的博主,我知道有的人一年能赚 100 万美元,而有的人一年只能赚 7 万美元。”但据他估计,绝大多数影响者年度收入总额还是能够与其粉丝数量相持平。

影响者营销机构 Cogent 的 CEO Mark Zablow 表示,小微型影响者通常发布一条赞助商帖子的收入大约在 500 美元到 2500 美元之间,而关注者数量在 10 万至 50 万人之间的影响者发布一条这样的帖子,大约收入在 2500 美元至 5000 美元之间。

但据本次接受采访的 23 位影响者表示,在他们开始与品牌合作获得高额报酬之前,平均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1 万至 2 万位关注者的水平,而要想达到收入与生活开支持平的状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最开始,每条帖子的报价大约是在 50 美元至 200 美元区间范围内。

一些影响者耐心不足,急于满足与品牌合作赚取高额报酬的“资质”,其中有些人可能会采用欺骗手段来壮大粉丝群,包括买粉丝、买赞或评论、以及利用僵尸账户等,而这些都违反了 Instagram 的服务条款。就像 Twitter 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一样,Instagram 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打击僵尸账户,试图抑制僵尸粉的涌入。2014 年,Instagram 清除了数百万个涉嫌发送垃圾邮件的账户。

Lisa DiCicco Cahue

Lisa DiCicco Cahue(@lisadnyc)是一位拥有 10 万名粉丝的时尚博主,她表示:“应该打击一切‘人为购买’的东西,打击那些这样做的人,甚至是圈人拿赠品活动。”所谓的“圈人拿赠品”是影响者用来增加粉丝的一种技巧,参与者必须先点赞每一张图片并且关注其中的每一位影响者,才能有机会得到免费奖品。“有些博主就是想走捷径,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你快速发家致富的行业。”

“退休计划”

Myspace 和 Vine 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很少有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永远延续下去。那这些 Instagram 影响者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呢?Courtney Danielle(@curlsandcouture)今年 28 岁,来自斯坦顿岛,是一名美妆/时尚博主,Instagram 账号关注人者达 9 万人,她认为每位影响者都应该有一个“退休”计划。就她个人而言,她从 Instagram “退休”后想成为一名作家,并且能够自己创业,例如开一家营销机构或者是美发沙龙。她笑着说道:“你就能做这么多的美妆教程,现在你在社交媒体平台所获得的影响力其实相当于一块垫脚石,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去追求更为持续发展的事业。” Danielle 目前正在准备申请攻读医学院所必须通过的一项考试(MCAT),她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并且最终想通过某种形式将自己对社交媒体的兴趣和对医药学的热情结合到一起。

但是,对于一部分来说,能在 Instagram 上成名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Gui 希望关注者人数能达到 10 万,并且能够通过 Instagram 收入来养活自己。还有另外一些人,受到像 Song 这样早期博主的启发,希望能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实现自己在商业或者慈善事业的成功,现在正努力推出自己的“胶囊系列”,运营好自己的 YouTube 频道。

Okafor 希望能建立起自己的男装品牌“like Giorgio Armani”,并能拥有自己的实体店铺。James 则想写一本书,开一家餐厅,能拥有一间陶瓷工作室,并且能推出自己的服装系列。DiMicco 希望能创立一个品牌或者是一个网站,或者“任何类型的公司”都可以。她表示:“如果你有一定的观众基础,那就相当于可以进行免费的市场营销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去开创自己的东西,不去利用它,那真的算是很蠢了。”

Tommasiello 表示:“有些人只是一味的关注社交媒体这一个平台,以此来维持生计,我不想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再有影响力,那你该怎么办呢?” Tommasiello 之前曾做过媒体机构的分析师,他利用自己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威望,在社交媒体营销机构 Talent Resources 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与品牌方以及影响者合作。“那些做得好的影响者是真的愿意付出,她们做的不仅仅是发布内容那么简单,人们想要的可不仅仅是好看的图片。”

他提到了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 Danielle Bernstein(@weworewhat),现在已经是一位拥有 170 万名关注者的博主。Bernstein 的成功不仅局限于 Instagram,他也推出了一个工装品牌。

Tommasiello 指出:“成功的关键是你要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过度关注呈现出来的图片效果。要想制作出有趣的内容,那你自己就得是一个有趣的人。”他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是“成功”了:他童年时期在长岛地区长大,跟随父母一代移民来到这里,生活比较清贫。“跟我的同学相比,我的童年经历真的是很不一样。但现在,我也能被品牌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包括慈善晚会、科切拉音乐节(Coachella)以及巴塞尔艺术展等等。这些对我来说真的很疯狂,是我之前绝对不敢想的事。”

“如果明天就结束,如果明天,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一切就到此为止,我失去了工作,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发生在我身上最酷的事情。”

原文链接: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信息图 50个短语告诉你如何制定社交媒体策略

研究分享【信息图:50个短语告诉你如何制定社交媒体策略】社会化媒体时代,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非常关键。如何制定改善社交媒体传播的方法,为你的帖子写更好的文本,以便产生更多的流量和转化率?这个信息图给出了50个短语或者单词,可以按照信息图中的短语来采取行动。比如他们把事情分为几个关键的部分,如何暗示稀缺性、排他性,鼓励分享有哪些术语等等。具体可查看信息图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燕北新媒体

艺术家用这种方式 讽刺 美国社交媒体 你看懂了吗

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路上,到处都是低头族,他们在手机上关注着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一举一动,关注着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和你有关的、无关的事情。

对于人们对社交媒体的狂热,美国艺术家Ben Fearnley决定把狂热变成艺术,并带有讽刺意味。

Ben Fearnley做了一个名为“社交媒体现实”的项目——这是一组概念3D插图。

它使用视觉隐喻来简单地总结社交应用程序的功能以及其弊端。你看懂了吗?

比如,利用显微镜来表达社交媒体窥探人们的隐私,或者,用喇叭来隐晦表达社交媒体制造噪音垃圾。

社交媒体是否让你迷失了自我?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社交媒体是否让你迷失了自我?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致郁 你感觉孤单恰恰是因为用了太多朋友圈

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联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研活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Facebook,他们发现,过度使用Facebook不利于精神健康,会使人心情郁闷。

研究者发现,哪些分布在钟形曲线高点的Facebook用户(一个高于正常水平的标准差),他们比正常用户出现幸福度降低和精神健康问题的概率高5%-8%。

这项研究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研究者能直接查看研究对象的两年内的Facebook数据。有了这些对象两年内的活动以及观点的动图图表,研究者们就能直观的看到,某人是不是过度使用Facebook后,就处于负面情绪或精神健康出了问题,或者,在他们进行了在线社交活动后,这个状况是不是加剧了。

Nicholas Christakis,耶鲁大学人类自然研究所的主任,说保证人类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的关键,是认识到,与朋友的在线互动只是社交的补充,而不是面对面社交的替代品。

还有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结论:在Facebook上互动带来的负面情绪甚至可能比你在线下社交带来的正面影响威力更大。

许多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然而,一项新研究表明,年轻人越使用社交媒体,越容易感觉自己与社会隔绝。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787名美国成年人(19-32岁),并询问他们使用11个常见社交媒体网站的时间和频率。他们采用患者自评成效测量信息系统,让参与者汇报自己的功能、症状、行为、感受,以此来测量其社会隔绝感。

总体而言,登录社交媒体越频繁,其社会归属感越低、与他人的联结越少、婚恋关系越不幸福。研究人员控制了社会和人口因素(如婚恋状态和生活状态)之后,此结果依旧成立。就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而言,每日超过两小时者产生社会隔绝感的几率是少于半小时者的两倍。就登录社交媒体平台的次数而言,每周超过58次者产生社会隔绝感的几率是少于9次者的三倍。

曾有研究发现,尽管人们认为社交媒体能够促进社会交往,但它其实无法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效果。社交媒体促进人们彼此交流的能力有限,而面对面交流既能帮助人们避免产生社会隔绝感,又能促进人们形成联结。此外,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越使用Facebook,其生活满意度越低。

如今,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深入理解社交媒体造成的影响。但诸多研究提醒着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过多时间有可能使你更加孤独。

社交媒体营销宝典 唐界传媒详解《社交媒体风格指南》的重要性

多年以来,作为一直从事新媒体及品牌营销领域的一线媒体人,我一直非常关注社交媒体运营的策略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社交媒体运营体系,近日,唐界传媒(上海)新媒体事业部进行了一场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创建社交媒体风格指南的重要性》的研讨会,我们分析了许多社交媒体运营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从小型初创公司到全球化的规模公司,许多公司都在尽一切可能避免在社交营销过程中犯错,然而遗憾的是,仍有不少出现运营以及策略方面的失误,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风格统一性方面。如果你一直想整理一套企业内部的社会媒体风格指南,但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要继续阅读下去:你将会了解到为什么你的品牌风格是非常关键的!

唐界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

什么是社交媒体风格指南?

社交媒体风格指南是你的品牌如何出现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传播力的基本要素。你的指南可以包括品牌色彩,声音,视觉形象和其他一切独特的品牌特性。当然,社交媒体风格指南是非常灵活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的发展以及业务的变化而调整。

为什么社交媒体风格指南如此重要?

或许,你见过一个品牌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账号,从简介、风格、色调到每一组文章发布的布局,看起来都像是由十多个不同的人来管理的样子。我建议,一个企业无论如何,一定要避免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存在大量外在的不一致性,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品牌的用户体验。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风格指南与你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不一样。你的策略是包括更多的战术信息、比如拟发布的内容和频率;本质上,它关注的是你如何实现你的社交媒体目标。虽然你的策略概述了你打算在社交媒体上做些什么,你的社交媒体风格指南则可以分解这些行为应该如何传达和表述。

虽然你让整个品牌在社交媒体平台看起来那么统一和美观,但也很难因此从客户那里获得大量的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这里有一些使用社交媒体风格指南的好处:

● 它让你的品牌更有个性● 从一开始就依据指南进行工作,社交媒体运营人员将会了解如何代表你的品牌,这样避免失败,至少犯错的余地会更小。● 提升人力资源招聘效率● 品牌在社交媒体营销平台的统一良好形象● 增进品牌的信任感

现在,相信你一定了解了什么是《社交媒体风格指南》,为什么你需要一个指南来帮助你提升社交媒体运营效率。下一篇文章,我会和大家简单分享唐界传媒新媒体事业部关于社交媒体风格指南的几个基本点。

作者:唐界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 赵永奇 / 原创

原来微博 头条等社交媒体可能会被它颠覆掉

微博和头条的问题在于,这些公司是由利润驱动的。为了让利润最大化,他们试图从内容制作者和用户手中榨取更多内容,但是最近区块链技术的火热,催生了一些创业公司想把区块链技术与内容经济的去中心化相结合来给内容创作者,艺人,主播们更公平的待遇,同时从这些独角兽平台上抢走更多的份额,来自加州库比蒂诺的创业公司Lion,就是希望能做到这一点而成立的公司。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代币,内容创作者可以获得小额支付,让内容创作者有更强的动机来创作出更好的内容,让更多的用户愿意付出时间来创造内容,同时获得更多合理的报酬。

它们表示将从韩国流行艺人和中国的相关明星圈子中寻找合适人才,努力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自动化的内容平台。希望他们能够抵挡目前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暴跌,为我们创造一个新的独角兽平台。

他们说 明知道自己被社交媒体公司操控 但还是抵抗不了

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说,他们清楚社交媒体公司在操纵自己花更多时间上网,但矛盾的是,他们又说这项技术对自己的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日前,非营利性机构Common Sense Media进行了一项名为“社交媒体、社交生活”的调查。该调查是2012年同名调查的后续。今年有1100名13-17岁的青少年参加了调查,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他们对技术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实际使用技术产品的问题。

该组织的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认为科技公司在操纵用户,我认为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成熟了。”

这次调查显示,与六年前相比,青少年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时间更多了。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天会数次检查社交媒体,而六年前只有34%。

来源:Common Sense Media

与此同时,随着社交媒体和短信对他们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视与朋友面对面接触的青少年数量也有所下降。花更多时间上网和使用数字设备也可能会分散注意力。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说,社交媒体分散了他们对家庭作业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他们对同伴的注意力。(相反,44 %的人说,跟朋友在一起时,如果朋友花太多时间玩手机,他们会感到沮丧。)

所有这些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某媒体育儿编辑说:“孩子们发现很难放下他们的设备,也对不能放下设备的朋友感到恼火。”“我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应对这种变化,这反映了一个更大的文化时刻。”

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诉说社交媒体对他们的情绪健康有积极影响。尽管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矛盾的——说这不会以某种方式影响他们——四分之一的人说这让他们感觉不那么孤独;五分之一的人说这让他们感到更加自信和受欢迎。

该报告将社交媒体中较高的情感投入与焦虑感联系起来。在另一份被引用的报告中,发现每周在社交媒体上花10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八年级学生更有可能不开心。

来源:Common Sense Media

该报告还包括一系列关于抑郁和幸福的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人员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对他们进行了社会情感幸福感量表的分类。在这个量表上得分较低的学生被分别归类,认为他们更容易受到攻击,并且更容易受到负面反应的影响——比如当很少人喜欢或者评论状态更新时感觉不好。与未被归类为弱势群体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有可能发生网络欺凌事件。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维多利亚·里迪欧特(Victoria Rideout)指出,六年前进行这项调查时,只有小部分弱势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有益于他们的幸福。尽管该报告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青少年现在感觉不同,但她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网上互相支持并寻找更有启发性的内容。她说,这也可能是对数字公民等领域的教育努力的结果。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它可以说明数字扫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来源:EdSurge作者:Stephen Noonoo 智能观 编译

—完—

扩展阅读:

你教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正确吗?

孩子成绩下降,与“屏幕时间”真的有关吗?

为什么说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的黑暗时代?

给家长的5个小方法:如何引导“在智能手机上长大”的孩子?

这个19岁女孩,想用科技让教育变得更好

声明:编译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新思想、新观点及新动态,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智能观观点。

拼多多上市是否会改变品牌营销选择社交媒体运营的方法

7月26日,拼多多CEO黄峥在上海远程敲钟,登陆纳斯达克的拼多多发行价19美元,按发行价计算总市值达240亿美元,3年积累超3亿用户。上市首日开盘价26.5美元,较发行价涨39.5%。按照拼多多当前股价,黄峥个人净资产已接近150亿美元,超过京东创始人刘强东。

拼多多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拼多多在经过本轮赴美IPO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峥将占股46.8%,拥有89.8%的投票权,腾讯所占股比为17.0%,投票权为3.3%;高榕所占股比为9.3%,投票权为1.8%;红杉资本所占股比为6.8%,投票权为1.3%。拼多多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成功上市,这大大缩短了电商平台上市的历史纪录。社交电商也再次成为众多品牌商关注的热点。那是否所有的品牌都适合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电商销售呢?

这个更多的来自于品牌商对于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拼多多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价格策略,通过吸引三四线城市主要消费群体,借助微信的社交媒体属性,快速引爆流量。品牌商需要针对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来定位,包括微博、微信、头条、百家等。

小编认为,要想做好社交电商,切忌不可过于急躁,社交媒体的运营,不同于电商平台,马上就可以看到多少的成交额和转化。社交媒体更多的是在于粉丝的经营与互动上。做到如下三点:

1、以服务粉丝为主。粉丝关注,必是有某一点吸引到对方,用服务的心态而不是销售的心态去用心维护粉丝,才能增加品牌的信赖感,增强粉丝粘性,未来得粉丝者得天下;

2、以社交属性为导向。要打造爆款或者口碑,最重要的是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结合社交属性,易于传播,这样也能快速获得流量;

3、以用户体验为目的。社交媒体起起伏伏,未来不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如果没有切实做好用户体验,就很难真正树立品牌的口碑。所以重视用户体验,才能真正在粉丝心中树立稳固的品牌形象。

社交媒体引流这么热 大神告诉你到底该咋做

5月5日,时至立夏,万物繁茂,亿恩网如期举办了“2017第三届中国跨境电商网络营销大会”,现场嘉宾演讲干货满满,今天小编为大家再现一位社交媒体营销大神的风采……

他就是曹光耀老师

嘉宾简介

曹光耀,前兰亭集势SEOSeniorManager,某美国上市公司营销负责人、对外经贸大学特聘教授,2003年就已经开始接触SEO,至今入行已达十多年。在本届大会上,他闪亮登场,发表了《如何利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低成本获得流量》,根据一系列的海外社交媒体最新数据引出海外营销面临的挑战,为卖家们带来了海量引流干货。

社交网站是重要的营销载体,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可到底该如何低成本引流?是好多跨境卖家面临的难题。错过现场听课的童鞋,还不快来恶补一下曹老师的干货——

干货分享:如何提高转化率

大会上,曹光耀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营销的4D模型:1需求(Demand)以用户需求为中心;2数据(Data)利用互联网的数据积累,通过数据分析为营销服务;3动态(Dynmic)社交媒体多对多、立体化的动态沟通机制;4传递(Deliver)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更加便利的传递给用户,并为用户创造传播价值。他提出一切可被搜索的,都可以被优化。一切内容营销SEO要以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为目标。

接着他分别列举了Facebook、Youtube、Twitter、Pinterest等社交媒体海外营销的例子。

最后他得出结论:Facebook、Twitter及YouTube三大社交媒体平台各自拥有不同的特色和属性,因此度身而设的贴文必须迎合用户的取向,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社媒营销干货,是不是受益匪浅呢?还不过瘾?别急,更多下午场的干货马上就要扑面而来啦!敬请关注亿恩网近期更新。

海外新媒体|新技术接受模型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凝霏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is an important model for studying user’s intention to use new technology and their usage behaviors.

新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是研究用户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重要模型。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AM theo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revised to analyze various aspects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the user behavior of social medi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TAM理论得到了不断的扩充与修正,用于分析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就包括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

Through an intensive reading of a paper published in 2014,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Social Media Usage: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ebook, this article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TAM theory.

本文通过精读发表于2014年的一篇论文《技术接受模型(TAM)与社交媒体使用:对于脸书的实证性研究》(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and social media usage: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ebook),梳理论文对于TAM理论的发展。

And then explores what factors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gathering in social media and what kind of features should social media develop in order to convert short-term users into long-term ones.

进而探究在社交媒体时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量用户聚集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又应当开发什么样的功能,才能将短期用户转化为长期用户?

一、研究背景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as first proposed by Davis in 1986. This theory considers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s two decisive factors for users to adopt a new technology.

新技术接受模型由学者Davis在1986年首次提出。该理论将技术的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EU)作为用户接受一项新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ffect users’ attitude and intention to use. The user’s intention to use ultimately determines the user’s actual use.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和使用意愿(Intention to Use,IU)。而用户的使用意愿最终决定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Actual Use,AU)。

This paper applies TAM theory and use Facebook, the largest social media site of the time (2014), as a case to study social media usage.

这篇论文正是应用TAM理论,以当时(2014年)用户规模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Facebook为案例,来研究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二、PU、EU的新定义

In Davis’ (1986, 1989) TAM theory, perceived usefulness is defined as “the degree to which a person (usually as an employee in the company) believes that using a new technology can improve his or her job performance.

在Davis(1986,1989)的TAM理论中,感知有用性被定义为个人(一般是公司中的雇员)相信,使用一项新技术能够提升其工作表现的程度。

Perceived ease of use is defined as the degree to which a person believes that using a new technology would be free of effort.

而感知易用性则被定义为雇员认为使用一项新技术的容易程度。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b2.0 and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the main users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are not only enterprises but also independent Internet users.

随着Web2.0深入发展,社交媒体兴起,新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主体不仅仅是企业,还有独立的互联网用户。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is 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media sites meet users’ needs.

所以,在这篇论文中,感知有用性(PU)的定义是社交媒体网站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social media has enabled passive users in the pre-Internet era to become active and spontaneously form an interconnected online community.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前互联网时代的被动用户也开始活跃起来,自发地组成互联互通的网络社群。

The authors define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EU) as the degree to which using a social media is free of effort.

作者在论文中将感知易用性(EU)定义为使用一个社交媒体不费力的程度。

三、CM、PP等新变量

Meanwhile, the author added new variables to expand and enrich the TAM theory.

同时,作者加入了新的变量,来拓展和丰富TAM理论。

The first new variable is users’ critical mass (CM). The author defines CM as the number of people that matters most in a user’s social network.

第一个新变量是用户规模(Users’ critical mass,CM)。作者将用户规模定义为在一个用户的社交媒体关系网中,那些地位最重要的用户数量。

The second new variable, perceived playfulness (PP), is defined as the intriguing and attractive level of social media related activities, apart from any consequences that may be anticipated.

第二个新变量是感知娱乐性(Perceived playfulness,PP),定义为除去预期的使用结果,社交媒体相关活动本身的有趣性、吸引人程度。

The paper adds the variable perceived playfulness (PP)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s entertainment on users’ willingness to use.

它是用来衡量社交媒体的娱乐性对于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

In addition, the author follows the variables in TAM2. One is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capability (CP),which is all the application and social media tools that satisfy users’ needs, such as postings, comments, chat, and automatic news.

此外,作者还沿用了TAM2中的变量。一个是社交媒体功能(Social networking site capability,CP),即社交网站上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所有应用工具,例如发布、评论、聊天、新闻推送等。

Another one is Trustworthiness (TW), which mean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user trusts in social media privacy protection.

另一个是社交媒体可信度(Trustworthiness,TW),即用户对于社交媒体保护隐私的信任程度。

四、变量关系与启示

On the whole, the author set a total of six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rs’ intention to use:

1.perceived ease of use (EU)

2.user’s critical mass (CM),

3.social networking site capacity (CP)

4.perceived playfulness (PP)

5.trustworthiness (TW)

6.perceived usefulness (PU)

总体上看,作者将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因素一共设置为六种,分别为:

1.感知易用性(EU)

2.用户规模(CM)

3.社交媒体功能(CP)

4.感知娱乐性(PP)

5.社交媒体可信度(TW)

6.感知有用性(PU)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the authors derive the implications of how to develop and operate a successful social media site:

作者通过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何开发和运营一个成功的社交媒体网站的启示:

First things first, perceived usefulness promotes the intention to use.

1.从总体上看,感知有用性(PU)促进产生使用意愿(IU)。

This inspires that the social media site designers and developers should focus on how to create value for customers, help customers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eventually transforms short-term users into long-term users.

这启示社交媒体网站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应当重点关注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帮助用户达成目标,最终将短期用户转变为长期用户。

Perceived ease of us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ceived usefulness.

2.感知易用性(EU)和感知有用性(PU)正相关。

This suggests that designers of social media sites should regard ease of use and ease of interaction as important design ideas.

这启示社交媒体网站的设计者应当将方便使用、易于交互作为重要的设计思路。

For social media, huge critical mas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erceived usefulness.

3.对于社交媒体,巨大的用户规模(CM)能够显著提高感知有用性(PU)。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social media is the size of the users of this social media.

社交媒体中感知有用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个社交媒体的用户规模。

Social networking capac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playfulnes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ceived usefulness.

4.社交媒体功能(CP)与感知有用性(PU)正相关;感知娱乐性(PP)与感知有用性(PU)正相关。

This suggests that developers of social media sites should continue to add useful tools and module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use of the site, especial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stomization of functions.

这启示社交媒体网站的开发者应当不断加入有用的工具、模块来促进用户对网站的持续性使用,尤其是注意功能的个性化定制。

Trustworthiness of social media influence user’s intention to use.

5.社交媒体可信度(TW)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IU)。

Users will be relatively relaxed and involved only if they fully trust the social media they use. This inspires website developers should create a safe and reliable using environment to protect the user’s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用户只有充分信任自己使用的社交媒体,才会相对放松自如地参与其中。这启示网站的开发者应当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使用环境,充分保护用户的隐私、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In summary, this paper integrates and develops TAM theory,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and provides TAM with new key variables.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对TAM理论进行了整合与发展,进一步地探寻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为TAM提供了新的关键变量。

The research results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media user eng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related business strategies, which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o are using social media sites and why”.

研究成果为拓展社交媒体的用户参与,制定与社交媒体相关的商业战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哪些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网站,为什么在使用”。

注:文中未注明详细来源的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Rupak Rauniar and Yang Jei.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and social media usage: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ebook. Journal of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 2014.

[2] 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J], 1989,(3): 319-340.

[3] 罗江.技术接受模型(TAM)的整合模型.现代营销[J],2018(3): 47.

[4]龚图南.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调节变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J], 2018(1): 87-88.

[5]张培.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演化与研究发展.情报科学[J], 2017(9): 165-171.

[6] 匡文波, 贾一丹.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和习惯研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2018(1): 95-102.

推荐阅读

《江歌案梳理》获奖|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优秀作品大揭秘!

网络传播研究|意义互联网的兴起

狐说将带来更加深度思辨的内容:

海外新媒体系列

网络传播研究系列

新媒体研究系列

敬请期待

长按图片打赏我们

深度|立体|思辨

编辑:方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