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公关蓝瘦想哭难抵ofo物联网智能锁潮流

自诩有很多黑科技在身的摩拜单车,最近陷入了“自黑门”事件。事情的起因是ofo小黄车最近决定将押金从99元涨到199元。这让竞争对手摩拜着急了,赶紧让公关发黑稿,剑指ofo。咱们来看看这篇黑稿,首先,ofo押金才刚刚涨价,这篇文章就说“多数订单颗粒无收”,这消息俨然不实?其次,文章末尾的三条“引导回复”说明这篇稿子其实并不是媒体人自己撰写和发布的。最后,网友们不但没有被这篇黑稿“钓鱼”,反而把关注点放在了“引导回复”四个字上,评论道:“引导回复亮了”、“原来软文是这样操作的”。这样的结果让摩拜公关“蓝瘦,想哭”。

针对摩拜这些“黑公关”对ofo小黄车的言论,本人在此客观,实事求是的告诉“吃瓜群众”关于我个人使用摩拜的一个事情,同时表达我对ofo物联网智能锁的见解。

一、摩拜对我造成的“押金伤心回忆”

我算是摩拜单车的老用户了,2016年8月25日,充值了第一笔押金299元。在小黄车出来以后,我都是两种车APP一起用的,很方便。2017年3月1号(注意这个时间),本人用手机第一次操作了mobike 退款操作,结果如下。

退款失败,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任何申诉按钮。就一个确定让我们用户默然接受?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有空就尝试退款,但是每次都失败,中间还卸载重装了APP。当然,我还拨打过他们的“客服电话”,之所以打了个引号,是因为他们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要么是忙线,要么是一大堆提示以后,然后一堆blabla后自动挂掉了。(大致数了一下,我前后打了40+的客服电话)。

最后我放弃了。那笔押金最终没有要回来,从此再也没骑过摩拜单车。

二、个人看好ofo小黄车物联网智能锁的问世

ofo小黄车的押金从99元涨到199元,个人认为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几个事情,一、ofo小黄车自问世以来,免费骑优惠活动是比摩拜多得多。摩拜一直强调“卖的是情怀”可是实际却没有“卖出”太多的“情怀”政策,反而还出现了“吃押金流”、“黑公关”的现象和事情。二、ofo不断地调整使本身同步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的脚步,物联网智能锁如今已问世。三、ofo小黄车在百度移动搜索指数远远高于摩拜,这说明了一个现象,就是ofo小黄车使用的频率比摩拜要高一些,这个就可以联系到单车本身的性能,众所周知,摩拜单车车身笨重,以及实心胎的设计和一些酷帅的配件(可以说是鸡肋),成本高的同时导致实用性下降。而小黄车车身较轻巧,采用气胎和座椅可调节,明亮的黄色引人注意,相对来说,实用性比较高。

市场规则是优胜劣汰,共享单车一样,所以ofo一直专注于提升自己,为用户带来更方便、更好的使用体验,而摩拜似乎剑走偏锋,黑ofo反而把自己的公关推上了风口浪尖的位置,得不偿失!

摩拜单车黑公关露马脚后 秒删黑文超光速

 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数亿用户短途出行的大难题,同时也备受资本推崇。摩拜单车高调宣布E轮6亿美元融资之后,估值20亿美元依旧落后于ofo小黄车,这时摩拜单车时候有些坐不住了,对竞争对手发起一轮轮的恶意攻击,并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众网友纷纷表示,摩拜的黑公关实在太强大。

  6月22日下午,今日头条推送了一篇名为《真尴尬!ofo押金翻倍,多数订单颗粒无收》的文章,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老大哥ofo小黄车最近的举措进行攻击,大肆渲染订单颗粒无收,用户不买单。对于经历了2年风风雨雨的ofo小黄车来说,这已经见怪不怪了,自己的高速发展引领了全行业,竞争对手靠正常手段无法超越,便动起了黑公关的歪主意。

  

  但是这篇公关黑文却与众不同,格外亮眼,细心的网友都会发现文章后面的“引导回复”部分亮了:“1.长期免费、车子破损率高,广告烧钱很大,这样下去,不亏空才奇怪,2.小黄的锁才是最大问题,订单收不上来费用,是预料的结果。3.车子破损率非常高,丢失也很那种,这样下去,不赔钱才怪。”这3点引导回复,不是文章评论引导的方向吗?连吃瓜群众都看出来了,这最大可能就是摩拜单车黑的,只是发布的时候忘记去掉这一部分了,才造成这样的笑点。网友纷纷在后面跟帖评论“原来公关软文是这样操作的”、“引导回复亮了”。

  

  不过好景不长,摩拜单车似乎发现了问题,很快这个头条上ID为半点闲的作者这篇文章便消失的无隐无踪,打开链接后提示404错误,也就是被删除了。即便是百度搜索这

  篇文章的快照都被删除了,不得不佩服摩拜公关团队强大的删帖执行力,而且这删帖速度简直超越光速,宇宙无敌。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能这篇ofo的负面铺的太多了,删帖任务十分艰巨,在百家号上,这篇文章标题内容全一样的文章还依旧存在,估计是还没联系上发稿人删掉。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快速去看,否则很可能几分钟之后,又被摩拜删掉了。

  

  ofo小黄车目前已经连接600万辆单车,覆盖全球5个国家120座城市,累计提供超过10亿次的骑行服务,成为无可厚非的全球最大共享单车平台。随着全球首款物联网智能锁的启用,“轻便好骑”的ofo小黄车将让全球海量用户都体验到高科技的共享果实。

摩拜VSofo一场引发行业反思和讨论的公关战

作为闲聊的第一篇内容,小闲一直在想跟大家聊聊什么比较好呢!这几天小闲的朋友圈被共享单车的相关内容给刷屏了,当然刷屏的不是共享单车企业们的软文,而是摩拜与ofo两家企业之间引发的一场公关战。

所以下面小闲就借此机会,跟大家闲聊一下这场引发行业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的“公关战”。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闲跟大家慢慢说来。

众所周知,商场如战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公关战在所难免,互联网科技行业也不例外。通过小闲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5年时间,对这种企业之间的公关战早就见惯不怪了。但这次摩拜与ofo之间的战役着实是让小闲大开眼界,涨了知识,原来公关战还可以这么打。

作为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公认的老大和老二,摩拜和ofo或(ofo与摩拜)之间“战斗”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打响,为此两家企业的公关部门也忙的不亦乐乎。小闲听行业小伙伴说,两家企业之间为了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纷纷开始招兵买马,从各个企业和媒体挖人,以增加公关方面的人力。据说,摩拜公关部从今年年初到现在都已经挖了4、5位了,当然ofo方面可能也少不到哪里去。

招兵买马只是这场战争的一部分,还不是主戏。关注互联网行业的人士可能都知道,从去年8月份开始,随着共享单车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走红,摩拜与ofo之间的融资消息就一直不绝于耳。今天摩拜宣布一轮融资消息,过段时间ofo就会宣布一轮融资消息,双方之间在资本市场进行着拉锯战。据公开资料显示,两家企业前后融资的次数共达18次,金额高达数十亿美金。

摩拜融资情况

ofo融资情况

企业要发展,融资无可厚非。尤其是共享单车这个烧钱速度极其千重的行业,其烧钱的力度和速度已经远超过2014年初,滴滴与快的两家打车软件的烧钱程度。因此,双方为了维持企业的扩张及市场占有率,烧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一旦有一家不烧钱了,就很有可能在这次战役中死去。

烧钱抢市场这还仅仅是业务层面的战争,在市场上烧了那么多的钱,总要有个结果吧。尤其是这个行业仍处在激烈竞争的阶段,新的参战者还在频繁出现。业务上的三板斧使完了,接下来就看公关上的较量了。这点小闲可谓是记忆深刻,今年年初,小闲开始在各大新闻媒体上看到各大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共享单车行业报告。

其实第三方数据机构发布报告并没有什么,毕竟共享单车行业发展一年时间了。但问题是,每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报告得出的结论却差别很大。今天A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摩拜市场占有率第一,明天B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却指出ofo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就这样,你来我往,小闲也记不住看到多少份这样的报告了。

不得不说,为了这个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名头,摩拜与ofo两家真可谓是没少花精力和金钱啊!此前,关于这个市场报告的事情,小闲的朋友圈也曾有过一番讨论和嘲笑。除了市场报告外,在一些常规的公关宣传和负面消息发布方面,两家的公关部童鞋可也没少忙活。虽然如此,但双方的公关战一直都还比较克制,勉强还能看得下去。

然而可能由于双方眼看着,战斗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原来一直保持克制的心态被冲破,公关战开始升级了。这也是小闲开头说的那场刷屏,引起行业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的公关战开始了。

事情起因,还要从一则社交软件上的匿名贴子说起。从5月10日开始,一些不入流的网站上开始出现一则ofo内部员工腐败严重的内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则内容的背后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这则内容被广泛传播,甚至是一些主流网站也开始转载跟进。然而这则内容被广泛传播背后的依据,仅仅是社交软件那个匿名的贴子。

为什么一则未经证实且在社交软件上匿名发布的贴子,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如果说这是目前共享单车行业受关注,仅仅是个巧合而已,你们信吗?反正小闲我是不信。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背后的始作俑者,或者说在背后推泼助澜的人肯定是某友商。至于是谁,大家就不必小闲明说了吧。

在这起“腐败门”的风波中,ofo作为主角可谓是面临了一场危机公关。当然ofo的公关想必也不是吃素的,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一则大新闻可能正在发生,巧合的是5月11日,这起“腐败门”中主角从ofo,变成了ofo和摩拜。其新主角摩拜的腐败程度更胜ofo,直接把矛头指向摩拜的创始人胡炜炜和CEO王晓峰、CTO夏一平,指其三大高管的贪腐金额高达5.6亿元人民币。

无独有偶,直指摩拜三大高管贪腐的信源也是社交软件的一则贴子。其最开始也是在一些不入流的网站上发布,后经推动才出现在一些主流网站上。综合来看ofo与摩拜这两起“腐败门”事件的发展不难发现,其手法大径相同,包括传播的方式都类似。

由此,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公关战了吧!至于为什么说这场企业之间的公关战会引起行业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呢?小闲认为,因为这次双方之间的公关战行为过火了,越过了线。仅凭社交软件上一则可信度微乎其微,未经证实的贴子就肆意去攻击对方,甚至是攻击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负面公关的底线。

对于这种行为,互联网行业很多业内人士也纷纷看不过去,在朋友圈讨论并吐槽。“说好的底线呢?你们都那样的人呢”、“估计阿里巴巴的公关看摩拜跟ofo的公关,就跟老虎看两只蟑螂的感觉差不多吧”、“感觉摩拜和ofo的公关战,再升级的话就得请海外的郭老师回来弄偷拍桃色陷阱了,还得动用国家安全部门相互打击”、“共享单车这轮公关战之恶,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当初的3Q、58/赶集、美团/点评/饿了么、滴滴/快的/优步,最近的瓜子/人人车/优信,无论捉对厮杀,还是群殴乱砍,都望尘莫及。”……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这也是为啥小闲的感受特别明显,想跟大家聊聊这个事情。其实就如之前小闲说的那样,共享单车这个行业目前还远未到可以分蛋糕的时候。这个阶段,就开始进行这种没有底线,恶意攻击个人和企业的公关战,那么等到最终开始分蛋糕时,岂不是要真的打起来。

小闲在此也想跟摩拜和ofo的童鞋说,有这个精力和时间去想着怎么去攻击对方,还不如多想想一些好玩、有趣的活动,用市场营销活动和用户体验去战斗,要比“黑公关”有节操多了。另外,小闲还想多嘴一句,尽管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看似是个风口,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问题,例如安全问题、随意停放占用人行道问题等。

对共享单车行业而言,政策将是其悬在头上的达摩利克斯之剑。一旦政策出台,想必不管是摩拜,还是ofo,都估计没有精力在去为了个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名头去挣个你死我活了。当然,随着政策的出台,这个行业也将进入正轨,对行业发展和用户而言,也都将是一件好事情。

好了!这次小闲就跟大家聊到这里了,当然小闲的言论只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哈!欢迎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下次再跟大家聊聊科技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好玩、有趣,值得关注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闲聊科技

面对华为小米强势崛起OPPO和VIVO还能火多久

用“你方唱罢我登场”形容过去20年本土手机的命运再恰当不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成了本土手机无可逃避的宿命。这一回,华为以及小米能跳出这个轮回吗?

2000年之前,中国手机市场几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NEC、阿尔卡特……一众洋品牌争奇斗艳;到了2002年,本土手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波导、TCL、夏新横空出世,鼎盛时期一度占据中国手机市场70%的份额;然而好景不长,至2005年本土手机几乎一夜之间折戟沉沙,洋品牌卷土重来。2009年之前是诺基亚、LG唱主角,2010年之后是三星、苹果霸踞天下。总之,在随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本土手机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直至2015年这一局面才宣告结束。不过,这一次本土手机的主角变成了华为、OPPO、小米、vivo。

翻看过去近20年中国手机发展史,我们发现:本土手机鲜有能火过5年的,这是一个奇怪现象。问题是:这一次,魔咒能打破吗?

目前,全球手机市场格局是这样的:

2017年,三星以3.173亿部的总销量、21.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苹果以2.158亿部的总销量、14.7%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华为以1.531亿的出货量、10.4%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三。

OPPO出货量1.118亿台,排名全球第四;小米出货量0.924亿台,排名全球第五。

国内市场呢?

调查机构GFK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以1.02亿部的销量、23%的市场份额排名国内市场第一;OPPO以7756万部的销量,排名国内市场第二位,以下依次是vivo、苹果、小米。作为全球手机老大的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惨淡,销量仅有1107万部。

单看本土手机,企业经营战略及品牌定位彼此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技术+品牌”型企业,品牌力和技术力都很强大,市场表现突出;一类是以小米为代表的“线上销售+高性价比”型企业,营销模式较为新颖,坚持走高性价比路线,颇受年轻人喜爱;另一类是OPPO和vivo为代表的“纯营销”型企业,这类品牌追求低龄化,产品主诉求是拍照和音乐。

其他本土手机一般具备上述三大特征中的一个或两个,但由于个性不够鲜明,销量也不是很大,此不一一例举。

华为和小米的出色表现为它们赢得极高的媒体关注度,关于二者的分析文章连篇累牍,已经很多,本文重点谈谈对OPPO和vivo这两个品牌的看法。

因为这两个品牌具有高度的品牌相似性,且背后站着同一个老板,人们习惯将之合称为OV。

事实上,媒体关于OV的分析文章也很多,但大多给人以“公关软文”的印象,鲜有能触及到企业灵魂的。一直以来,我对OV的看法和许多人不同,我一直认为,OV的崛起有很大偶然性,企业竞争力结构存在缺陷:技术形象不清晰,甚至完全缺失。

OV最大危机是技术形象不清晰

你知道全球成功企业拥有什么样的共性吗?

答案是:技术优势明显,技术形象清晰——从苹果到特斯拉、谷歌、脸书再到三星、华为,无一不是如此。

华为的成功被认为是技术致胜的典范,它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最大启发,就是必须重视技术和研发。

事实上,今天的小米也希望成为一家技术型企业,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赢在营销”。在2017年7月的一次发布会上,雷军特意介绍小米已经取得4806件专利。

为什么有远见的企业对技术如此期待?为什么消费者对技术如此渴望?这基于一个基本逻辑:只有真正领先的技术,才能做出真正领先的产品。

乐视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其完全不具备技术优势,总幻想公众建立“商业模式比技术更重要”的观念,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的确,近年来OV在手机市场表现优异,但是OV的成功总给人以“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印象。虽然取得成功的OV希望通过巨量广告及营销资源的投放增强化公众的品牌好感,凡是OV的努力方向始终未触及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要素,那就是:技术。公众完全看不到OV在技术上有什么优势及沉淀,比如,看不到哪些手机技术是OV研发的,看不到OV有多少专利,看不到OV每年为研发投了多少钱,人们看到的只有OV铺天盖地的广告。显然,OV是一家缺乏技术沉淀的企业,这是致命伤,因为这类企业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因此,OV极力塑造的品牌形象——“青春”、“时尚”、“音乐”、“拍照”,总给人留下“策划出来”的印象,而不是产品本身自主生发出来的公众认知。

我敢断言:如果OV不努力转型成为一家技术型企业,不能从技术和研发层面给产品注入竞争力,一味依赖营销,它不会火得太久。

为什么说华为、小米代表了中国手机的未来?

很多人觉得华为手机迅速跻身全球前三、中国第一,是个奇迹。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华为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技术立企”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像华为那样技术形象如此鲜明的企业。

如果给华为手机贴三张标签,我的选择是:“技术”、“品牌”、“全球布局”。

为什么华为做手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冲进世界前三?答案就在这三张标签上。

强大的技术优势+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身份+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最终成就了华为手机的全球地位。

须知,华为研发费用多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在全球看也是非常高的。

事实上,“技术领先”也是贴在苹果及三星身上的耀眼标签。

在中国,华为一向被视为技术派的典范,并成为中国人普遍的骄傲,这让华为更容易赢得公众好感与信任,并将这种好感爱屋及乌到华为产品上。

2017年,“互联网思维”遭遇重大挫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意识到,支撑一个企业走得更远的力量,绝不是来自营销的创新,而是来自研发和技术的支撑。这实际上正是方洪波领导下的美的集团,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布局研发的根本原因——美的从华为的成功受到巨大启发。

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意味着华为手机已经做到最好,事实上,和三星、苹果相比,华为仍有较大差距,华为要超越苹果绝非易事。

我看好小米,很大程度上因为小米敢于走“无印良品”的道路,并勇敢地坚持下来。2017下半年,小米手机再次掉头向上,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小米未来的信心。对此,雷军也颇为自慰,说,“从来没有哪家手机厂商在销量大幅下滑的时候能够逆转,小米开创了先例。”

小米之所以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再次建立公众信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坚持“做感动人心、定价厚道的好产品”。这正是无印良品的产品理念。

因此,我给今天的小米手机贴两张标签——“性价比”、“新营销模式”,但我更期待给未来的小米手机贴上第三张标签——“技术”。今天,我们称“技术的小米”还比较勉强。雷军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努力地弥补技术的短板,这是一个远见型企业必须做的。

唯有技术能支撑企业走得更远,纯粹营销型企业没有未来

虽然技术型企业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比如诺基亚;但从全球统计来看,技术主导型企业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营销主导型企业。

个中逻辑其实不难理解:技术约等于产品,产品约等于市场。而消费者花钱购买及使用的,正是产品本身。因此,产品最具有话语权。

事实一再证明: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范畴,和消费者关系不大,消费者更在乎的是你的产品有无竞争力。

早期的小米手机,走的也是概念炒作的路子,和今天的OV没有本质区别,好在雷军及时修正了企业发展理念,将关注重点逐步转移到产品本身,于是才有了小米手机的第二春。

小米已经实现华丽转身,而OV的转身还没有到来。

米其林靠公关携程靠大数据哪家美食榜单更靠谱

  9月26日消息,米其林在上海发布中国内地首份“米其林指南”。有心人注意到,米其林是通过某知名公关公司,在上海重金筹办了一场盛大的媒体宴会,邀请了数百位社会媒体人和明星,并在数十家媒体发布了软文,可谓来势汹汹。

  不过,米其林抛出的首个中国榜单并没有赢得意料中的好口碑,反而让大量热爱沪上美食的食客们摇头叹息。一份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对榜单表示满意的网友仅占9.9%,不满意者占51.5%,对榜单表示无感的网友占比高达35.9%。

  与此同时,一份由携程旗下品牌“食美林”发布的上海星级餐厅榜单,却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称赞。与米其林榜单仅15家餐馆,而且绝大多数是西餐和粤菜相比,食美林上海美食榜推出的56家餐厅大多数是本地人热爱的本帮江浙菜。不少网友对此评价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榜单。”

  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米其林,在中国本土敌不过一家在线旅游公司的旗下品牌?

  米其林指南在西方世界有“美食圣经”之称,也是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的酒店和餐厅指南。今年7月21日,米其林在新加坡推出首个东南亚美食榜单。短短两个月后,米其林便推出了中国首份美食榜单。尽管时间仓促,榜单取向单一,但并不妨碍米其林对中国市场的雄雄野心。

  米其林急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背后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和审美疲劳,米其林在欧洲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退,擅长西餐的米其林必须融入东方美食世界,才可能扭转自身的颓势。

  但米其林所不理解的是:米其林中国榜单之所以不被中国网民认同,不仅在于西方美食家不懂中国美食和地方特色,更在于其传统的靠少数“美食间谍”调研的评价方式,以及落后的公关套路,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本地的网民评价模式。

  以携程“食美林”为参照:携程不仅发动了超过1.8万名携程旅行用户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推荐,还组织了500多人的专业评委团队,包括美食家蔡澜、海派美食家傅骏、著名美女厨娘沈星、音乐人高晓松、美食明星林依轮、美食作家卢健生等人。此外,携程积累了16年的用户出行以及挑选餐厅数据,也蕴含大量国人美食和消费取向的精准信息。

  正是依靠大数据的力量,诞生不久的携程“食美林”迅速覆盖了大陆18个城市, 港澳台3个城市,海外7个城市,预计2016年年底,食美林将覆盖全球近60个目的地城市。缺少互联网基因和大数据支持的米其林,要覆盖中国同样多的城市,恐怕要花上几年时间吧。

  所谓众口难调。按照美食专业人士的说法:国外美食指南偏重于西式审美标准,无法满足华人出行美食决策需求。即便在国外,中国人也很难爱上米其林推荐榜单,反而会更信赖携程“食美林”。这也是米其林试图融入华人世界的尴尬写照。米其林如果想真正赢得中国人尊重,光靠公关没用,还是要多借鉴本地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优势。

  附:携程美食林上海榜单部分名单:

  三星:福1015、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新荣记、上海虹桥迎宾馆国宴

  二星:新光酒家方亮蟹宴(黄浦店)、邓记食园南堂包席、洋房火锅(岳阳路店)、甬府

  一星:苏浙总会、雍颐庭、半岛酒店逸龙阁、Mr & Mrs Bund、成隆行蟹王府(南京东路店)、新大陆

  臻选:老吉士酒家(天平路店)、新苑私房菜、老夜上海、梅龙镇酒家、The Commune Social、瑞福园(茂名南路)、上海老饭店

  米其林指南上海餐厅名单:

  三星:唐阁

  二星: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 、L’Atelierde Jo?l Robuchon、喜粤8号 、ultral violet、逸龙阁、雍福会、御宝轩

  一星:艾利爵士、大董(环贸)、大董海参店(越洋广场)、鹅夫人(莘庄)、Phénix、福和慧、家全七福、金轩、老干杯、老正兴、利苑(国金、环贸)、迷上海、南麓浙里、苏浙总会、泰安门、新荣记、雍颐庭

美团用户信息泄露不止美团网约车谁敢坐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貌似美团公关的软文,《美团外卖隐私保护年投入上亿,成立应急响应中心“有偿举报”》。这条消息称,“事实上,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这个问题上,美团外卖已经走在许多企业的前列,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早在2017年11月美团外卖就推出了‘隐私保护’功能,并计划在今年继续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隐私保护。”

作为一个经常用美团点外卖的用户,我看了非常感动。该文还透露,在用户通过美团下单时,在订单详情下的列表可以看到“隐私保护”功能,使用这一功能,系统提示将对商家和骑手隐藏用户的真实电话,双方通过美团外卖提供的“虚拟隐私号码”互相联系,避免用户隐私泄露和被骚扰的风险。

这无疑在变相宣布,前几天新京报曝光的美团用户信息被大甩卖的丑闻,都是他们没有使用美团“隐私保护”功能所致,是小白用户拖累了美团。

再看美团公关在丑闻曝光后的回应吧。“对于信息泄露的原因,美团表示由于外卖配送链条长,涉及平台、商家、三方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可能有不法分子在其中获取信息。美团公司信息安全中心、安全监察、内控内审等部门组建了安全委员会,并在业务及技术流程上加强了多道防线。下一步美团将与公安机关一起,全力打击盗取、倒卖用户信息的不法行为……”

你没看错,美团认为自己组建了安全委员会,加了多道防线,信息泄露都是因为外卖配送链条太长,涉及平台、商家和第三方配送等环节,因此有不法分子潜伏其中盗取信息。这锅甩得非常干净,比电视购物节目中的进口不粘锅都强大N倍。

然而,事实上,“商家和第三方配送”正是美团外卖的主要构成部分,没有商家和骑手,哪来的美团外卖?美团外卖的运营责任,自然也保护对商家和骑手的管理。即便没有美团全日制雇佣员工参与作案,只是商家和骑手在贩卖用户信息,美团都不能甩锅,因为用户、商家和骑手,都是你美团汇聚撮合起来的。

需要壮大融资项目书的时候,这些数据是你的香饽饽,现在数据泄露了,就与你无关了?

再看新京报记者的调查,难度似乎并不大。记者在网上搜索到美团用户信息的贩卖方,很快便拿到大量真实度颇高的用户信息,还深入掌握了用户信息何以被批量贩卖的潜规则。那么,美团外卖自称“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这个问题上……已经走在许多企业的前列”,又有内部安全委员会的“多道防线”加持,为什么就没有先于媒体发现这些问题呢?

美团年投入上亿元预算来做用户信息安全保护,这些钱都雇了哪些人,花到哪里去了,破获哪些大案要案,王兴和王慧文能出来走几步,把话说清楚吗?

该做的没做好,兜了一屁股屎擦不干净,痛定思痛真诚整改,倒也不失为一家良心企业。像美团这样就地撒泼,四面甩锅,以公关伎俩应对公众质疑的做派,不能说无效,但实在有些无耻。

况且,美团自身的员工非法获取并贩卖用户信息,在新京报的报道中让人触目惊心。“每天更新4万条,每天中午更新一次,晚上就能卖完”,如此权限和能力,除了美团外卖平台的内鬼,骑手和商家都不具备。

骑手每天最多送数十单外卖,商家每天也只能接数十上百个订单,要想在每天中午就更新4万条信息,不知道要组织多少骑手和商家分享汇总订单信息,其风险收益比和技术难度,都超乎人类想象。具体到商家,稳定的食客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要他们交出食客信息,就是在砸他们的锅,稍微有点理智就知道不可能。

可是,美团外卖就是要拉骑士和商家来背锅,谁让他们没人敢站出来说不呢?

美团内鬼盗窃用户信息案,已见诸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网”。2017年11月,广东阳江市江城区检察院对美团旗下公司员工方某和蓝某提起公诉,方某利用自己销售主管的管理权限,将账号和密码交给蓝某,从2017年7月27日到8月2日,连续7日窃取大量商户机密资料。

在方某和蓝某作案之时,美团外卖已正式上线近4年,却仍会出这样的幺蛾子,让人很难不佩服美团的管理水平。很好奇,在两人窃取商户机密资料的7天内,美团的“安全委员会”正在做些什么。

在新京报报道中,信息贩子称美团外卖用户的信息“每天更新4万条,每天中午更新”,不可谓不可怕。无论是美团外卖业已泄露的用户信息,还是导致如此大规模数据泄露的管理体系,都足以让美团首先成为被追责方,而并非美团公关文案中,口口声声要报警要追责的受害者腔调。美团要是全然无辜,那么错就只能在商户和用户,谁让他们选择信任美团呢?

目前来看,在美团公关专业高效的操作下,这起舆论危机即将不了了之。这可能正是美团的伟大之处,它可能还无法负责任地保护用户隐私,却可以圆满地捍卫自家这张金字招牌。

然而,这也难免让人对美团打车的安全性深怀疑虑。众所周知,外卖只是在送饭,即使撒汤泼饭,大不了再来一单便是,打车却是要载运活生生的人,用户对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远甚于点外卖。如果美团解决不了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也没有表现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诚意,在美团打车靠烧钱砸市场,合规性和运营安全举措都饱受诟病的大背景下,很难想象将来又会扑腾出什么黑天鹅。

到时候,美团公关再出马,找几个人背锅?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路透屏纳斯达克一二传媒更专业

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位于西 42 街与百老汇大道交汇处,这里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热门的旅游地,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最强势的国际形象传播。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品牌全球战略意识的提升,将宣传的触角逐渐伸向了拥有多家新闻媒体总部的时代广场,近年来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出现的中国元素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的品牌广告主投放的屏幕主要是时代大厦、纳斯达克交易中心的圆弧状电子屏,和街区斜对面的路透社屏幕组合。

为什么投放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需要海内外媒体报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通过海外媒体的广泛传播及深度报道来扩大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是众多知名品牌选择的重要营销传播方式。国外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行业相关媒体的专业性及其目标受众的针对性,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必然会对品牌迅速打开目标市场的大门,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Media Introduction

It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 is located at the interchange of West 42nd street and Broadway Avenue, the world’s financial center. It is also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known as “the crossroads of the world”, with the most powerful commun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媒体位置: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媒体形式:全真彩户外高清LED

媒体规格: 12.2m(宽) X 19.5m(高) = 240M

亮屏时间: 24小时/天

覆盖人车流量:全年客流量近1亿人次

价格请电话询价或者百度访问官网

Media Location: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imes Square

Media Forms: High definition, full real-color outdoor LED screens

Media Specification: 12.2m(W) X 19.5m(H) = 240M

Screen Power on: 24 hours / day

Traffic Flow Coverage: Times Square commands the attention of

nearly 100 million consumers in a year

w

为什么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受众人青睐?

纽约时代广场拥有众多可以打广告大屏幕,纳斯达克大屏算是位置最好、价格最贵的一个,大家都趋之若鹜。因这里附近聚集了近40家商场和百老汇剧院,拥有巨大的户外广告曝光量,可以说既是在向美国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产品的最佳地点,也是彰显自己国际化的品牌形象的证明,可口可乐等非常壕气的大品牌,在这里随处可见。

 互联网时代,社会营销永不衰老的话题?

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社会营销推广一直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趋势下,任何一家企业包括个人越来越离不开形象的包装,一二传媒在国内新闻发稿业务日渐成熟下,现在主推海外媒体和纽约时代广场大屏,相关负责人还告诉我们,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客户在宣传上更加直观、更加到位,传播的更加广泛,也更加引人注目,很实际地将品牌打响。现在单纯的国内发稿或者国外媒体宣传都达不到客户要的效果,只有借助纽约时代广场大屏造势,海外媒体引爆,国内媒体膨胀,这种连贯式的操作,自然而然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毕竟这种形式才抓住了重点。

为何选择一二传媒?

一二传媒会根据客户所在行业性质要求选择相匹配的国内外媒体资源,为企业品牌国内外传播量身订制发稿方案,专业营销顾问一对一服务,真正做到沟通快、发稿快、反馈块,并确保报道内容的积极正面。同时,我们出色的新闻点挖掘和话题策划能力,能够帮助品牌在海外传播上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根据客户的需求还可以邀请国外主流权威媒体记者编辑,执笔深度报道企业品牌信息,一方面,由于记者对新闻点挖掘更加敏感,话题策划能力更强,可以结合企业传播诉求撰写出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因为邀请的是国外主流媒体深度报道比如《赫芬顿邮报》、《福布斯》、《波士顿日报》等权威性及公信力极高,更容易引起其他媒体转载报道,形成效应传播。

四川一二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Sichuan one or two im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是国内的一站式传媒公司,率先实现了媒体资源一站式采购模式,只需要一个电话不用你动手就可以进行媒体资源的采购,致力于为企业以及公关公司提供最全面的广告推广资源及服务。四川一二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一二传媒)汇集了海内外新闻发布软文推广、人物专访、歌曲推广、微博、微信推广、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广告、纳斯达克大屏幕等几大模块,横跨六大类媒体,积累了超10万家媒体资源,覆盖数十亿消费者,满足不同企业、公关公司的各类要求。 一二传媒,海外媒体资源作为全网性价比高的英文新闻软文发布机构,6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新闻媒体资源和专业的服务。旗下国外合作的媒体有美国波士顿日报,华尔街新闻网,美国NBC12 新闻网,美国新闻企业报,ask.com ,pe.com等450家北美,欧洲,澳洲新闻媒体网站。同时也提供世界著名网站发稿服务,覆盖全球超过30亿网民。

媒体实习记那些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 | 周末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刺猬公社,有删节

(id: ciweigongshe )

作者:王惠民 吕文娟

编辑:吕文娟

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不仅是个充满希望的词,同时还伴随着无形的压力,以及许多次艰难的抉择。

这次,我们尝试寻找了几位媒体的实习生,和他们聊聊现状、谈谈未来,希望对正处于迷茫中的“你”,能有些许帮助。

“我是一个实习黑户”

发文前跟阿杰确认信息时,阿杰说把他的岗位改成“打杂”吧。

他不是通过正式的实习生校招进来的,而是“被推荐进来”,通俗一点说就是走后门。

走后门进入单位实习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是许多媒体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阿杰实习的这种级别的媒体里,这些费尽心思挤进来的“实习黑户”,不会享受任何的补贴和优待,他们和所有校招进来的实习生一样,加班工作、随时待命。

盛夏八月,阿杰所在的组忙了整整一个月,上到制片人、记者,下到实习生都没休过一天假。

“实习有什么收获?”

“几乎没有吧,对我来说,这段实习没有什么具体技能方面的提升,顶多是在眼界和经历上丰富我自己,业务水平实际上还停留在实习之前。”

“哎,还有啊,跟老师出去的时候见的都是**级的大人物……像我这种身份,能见到这些人,虽然不能提问吧,嘿嘿……这算不算收获啊。”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要出国啊!我的简历太丑了,没什么好写的,所以我必须在我单薄的简历纸上增加一点重量,**这种媒体不是我在国内最好的选择嘛。”

“ 你介意实习只能做边缘性工作吗? ”

“完全不会。”

“现在还年轻,最重要的是经历,做媒体就是个熟练工种,做多了就什么都会了。”

“未 来还是希望进这种事业单位。薪资待遇高啊,而且正式员工都有北京户口。举个例子吧,单位的小食堂3块钱一次,伙食特别好,每个月还有餐补。”

“但是我享受不到这个待遇,我吃的话要35块钱,因为我是走后门进来的。”

“会因为‘走后门’产生心理上低人一等的感觉吗?”

“……有时候会。”

“新闻民工吗?我就是民工啊,现在做什么不是民工啊?”

“ 实习生之间暗地里会有斗争或者摩擦吗? ”

“哈哈哈……斗争什么?大家都知道留不下来,你说我们斗争什么?”

“我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

来新媒体公司实习之前,北辰自称是一个“新闻理想主义者”。

实习的第十一周,他总算做出一篇“勉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那是一篇关于最近热映电影的分析,为了做好这个题,他前前后后采访了十多位观众、影评人,每天在网上翻看着相关的消息,原本计划千字的稿件,最终写了将近3000字。

稿子完成以后,他满心期待地交给编辑,被告知“可以发在明天的头条”,那一宿,他激动到睡不着觉。

但当文章发出来以后,电影粉丝们的口水差点把他淹没,看着下面清一色的批评和嘲讽,那一刻,他觉得“说不出的难过”。

“看完留言,差点就崩溃了。”

更讽刺的是,这篇文章碰巧被一家知名媒体转载到网站上,短短半小时,下面网友的留言已经把他“骂爆”。

但这却意外地成为了他实习期间取得过的最好成绩,巨大的争议带来的阅读量,远超之前他做过的任何一篇稿件。

“我想我终于领教到了网络暴力的厉害。”

“这个时代难道只有备受争议才能成功?”

“我后来想明白了。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他被骂得有多惨,而是无论他发出什么声音,都没 人听得见。”

“我以后还会抱有理想,只是不会再时刻挂在嘴边了……”

在新媒体,每天都焦虑地到处寻找选题,采访被拒、稿子被毙、文章被和谐都是家常便饭,受访者满口公关腔,甚至私下出钱让他帮忙写一篇推广的软文……

这些学校没教过的事情,实习中的每一天都可能发生。

幻想被现实打破,象牙塔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适合报道乌托邦里发生的故事。

三个月的实习过后,北辰决定在大四继续寻找实习,他意识到,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第一课,实践是此后更重要的必修。

“经历过这些,还会想做记者吗?”

“会。”

“我现在依然认为,做新闻是件很酷的事情。”

“我一定要留在北京”

今年九月,凯雯收到了北京某国家级媒体的实习offer。

她在大学学的是经济,高考几分的差距,让她与中传失之交臂。但她决心要进入媒体,这是她的第二份媒体实习。

凯雯所在的部门负责短视频新闻运营,高层很重视这部分内容。

“之前一位领导来检查工作,最关心的竟然是B站的浏览量。这和我想象中的国家级媒体可一点都不一样。”

“工作内容很明确,没有坐冷板凳的情况,而且对自己的用户思维培养也有一定的锻炼。”

“目前在做的偏视频多一点,这份实习结束以后会考虑一下纸媒,现在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状态。”

对于凯雯而言,实习不仅仅是在积累经验,更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过程。

凯雯的上一份实习在北京某省级广电媒体,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她很看重事业单位,不仅实习选择在省级媒体,而且就业更青睐北京的媒体事业单位。

在就职单位选择上对凯雯影响最深的,是她的父母。

“我挺想让他们满意的,因为他们希望我成为有编制的媒体从业人员。进入到体制中,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更多保障。”

“我爸妈生我比较晚,我很担心自己还没真正独立的时候,他们就老了。”

“我其实不喜欢人太多的城市,尤其像北京这种,但是做媒体又离不开这里。父母也特别希望我能留下来,留在北京也能实现我父亲的一个年轻时的执念。”

自己的梦想,父母的衰老,生活的压力,这些就是一个现实中20岁的女孩所要面对的,实习对她来说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但,赛跑也有慢下来的时候。

“拼事业很重要,但是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次下班以后,我跟我爸妈说自己的颈椎有点疼。其实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结果爸妈的电话从那天开始就接二连三地轰炸过来,每天都要询问我的身体情况。”

这个夏天,凯雯刚刚做完一个小手术,她在自己的公众号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全麻四个小时”。

这个在术后休养期间还想着找实习的姑娘,后来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如果最后父母走的时候都对你不放心,再怎么拼都得不偿失了。”

“父母希望我出人头地,希望我实现梦想。但说到底,父母最希望我平平安安。”

“我想让自己沉淀下来”

藤子很幸运,在新媒体汹涌的浪潮中上了一艘很快的船。

在大学的专业是历史,但藤子一直向往媒体的工作,当同班同学大多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她决定利用大四上半年的时间在媒体实习。

“有没有坐过冷板凳?”

“这个没有。因为它还是一个创业公司,会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潜力。”

“大家都充满干劲和希望,有明确的目标感,没有迷茫。”

“办公室占了两层楼,同事清一色都是年轻人。”

“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完成工作随时都可以走。”

现在,藤子和她组里的另外两个人共同负责电子书板块,负责电子书上架、写推荐语、联系出版社,工作忙碌但井然有序。

藤子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喜欢这家公司的轻松氛围。

她也渐渐意识到,性格对一个人的工作影响很大。

“ 如果你愿意去寻找生活家园的一方净土,那你适合做一些沉淀下来的工作;但如果你的性格是想每天都接受一些新的刺激,才可以感受到生命力的话,你更适合去追逐热点的一线媒体。”

“ 我其实更偏向于能沉淀下来的工作吧,之前在我们大学官微工作的时候,也要每天去追校园热点,渐渐觉得自己更愿意去沉淀下来。”

觉得能写出一篇爆款文章也是一种能力,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自己没有那种能制造话题的能力。我昨天看书上写,这个时代凡是跟娱乐沾上边,就非常容易赚钱,但是那些不会真正震撼人的心灵。”

“ 真正能够震撼心灵的东西,永远不会让人一下子就沉进去,一定是日后慢慢回味的。这样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

“ 以后工作有什么打算?”

“这份实习转正好像还是挺容易的,但我还在考虑中。”

“其实我还是向往传统媒体,杂志之类的,稿件周期长,有时间沉淀。”

“专业并不能成为我的劣势吧!做媒体还是更看重实践经验吧!”

“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们(刺猬君)每天都要经历这个世界的变化,时刻保持敏锐嗅觉的同时,不会感到 浮躁 吗?”

对于笔者,答案 是肯定的。

注:这是一个非虚构的采访。

以上被采访者形象皆做了模糊处理;除北辰为化名外,其余人名仅做模糊处理。

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当面交流的人

@Elain(报纸)

这边工作压力非常的大。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非常的大。

因为在我们报社不能出错 , 从大错到小错都不能出错 , 然后规矩上面也不能出错。对于我,这个压力会很大。

然后接下来是因为任务量很大。就比如说我可能经常就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吧。

我以前一直觉得,就是读了几年大学后觉得,我很不适合记者这个行业 , 可能我当不了记者。 但是在这里实习之后发现,其实记者这个行业我还是能 做的。

第二个收获是发现我比较适合什么工作。首先我一直觉得自己适合当一个学者 , 这个我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后来我在这里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又有当秘书的潜质 , 真的非常有当秘书的潜质。

然后 , 我觉得这是我的很大的收获——为人处事,人情世故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媒体)

有一次下班很晚,和同事拼车回家。其中一个大学学理科的同事问另外一个工科专业出身的同事:“你觉得大学四年的学习对我们现在有意义吗?”

虽然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但我也在想, 我的大学四年对我有意义吗?

好像在媒体这个行业里,你的出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还会有很多人觉得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有那么点“理想主义”,不够现实。

而且现在好像谁都可以写文章、做公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和媒体实践沾点边。

同事还在讨论大学四年有没有意义,我却在想我的offer会在哪呢?

毕竟理工科的他们已经是正式员工了,而我还只是个为拿不到理想offer担心的实习生。

十月份,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又一批“小鲜肉”带着好奇与憧憬步入校园,而大四生们尽管刚刚结束实习,却没时间歇口气,因为秋季招聘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临近毕业时面临的考研和就业也是如此。

暑期实习结束,有些人坚定心中的新闻理想,并做好了投身于全职工作中的准备;有些人则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去向何方。

事实上,传统意义中的大学新闻学教育与现实新闻行业严重脱节。

据了解,一个高校本科新闻班30 人,到毕业时真正去到媒体工作的甚至不足5人。

媒体像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我们的访谈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有更多的故事

在下面的留言,和你、我的朋友圈里

最后

不如用听一首歌的时间

写个留言

告诉我们你的经历或感受

在后台等你~

刺猬公社

(ciweigongshe)

近期好文荐读:

Facebook对媒体丧失吸引力了吗?

媒体“制造”了拉斯维加斯枪击案?

Emoji在悄悄改变什么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媒体实习记那些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

也许每个媒体人都曾有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

刺猬公社 | 王惠民 吕文娟

今年5月30日,刺猬公社发过这样一篇文章《京外大学生媒体实习记:租房是一种必经的“磨难”》,探讨了京外大学生在北京媒体实习时面临的租房难题。

此前让他们犯愁的房子仅仅是一个开头……

“我是一个实习黑户”

发文前跟阿杰确认信息时,阿杰说把他的岗位改成“打杂”吧。

他不是通过正式的实习生校招进来的,而是“被推荐进来”,通俗一点说就是走后门。

走后门进入单位实习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是许多媒体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阿杰实习的这种级别的媒体里,这些费尽心思挤进来的“实习黑户”,不会享受任何的补贴和优待,他们和所有校招进来的实习生一样,加班工作、随时待命。

盛夏八月,阿杰所在的组忙了整整一个月,上到制片人、记者,下到实习生都没休过一天假。

“实习有什么收获?”

“几乎没有吧,对我来说,这段实习没有什么具体技能方面的提升,顶多是在眼界和经历上丰富我自己,业务水平实际上还停留在实习之前。”

“哎,还有啊,跟老师出去的时候见的都是**级的大人物……像我这种身份,能见到这些人,虽然不能提问吧,嘿嘿……这算不算收获啊。”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要出国啊!我的简历太丑了,没什么好写的,所以我必须在我单薄的简历纸上增加一点重量,**这种媒体不是我在国内最好的选择嘛。”

“你介意实习只能做边缘性工作吗?”

“完全不会。”

“现在还年轻,最重要的是经历,做媒体就是个熟练工种,做多了就什么都会了。”

“未来还是希望进这种事业单位。薪资待遇高啊,而且正式员工都有北京户口。举个例子吧,单位的小食堂3块钱一次,伙食特别好,每个月还有餐补。”

“但是我享受不到这个待遇,我吃的话要35块钱,因为我是走后门进来的。”

“会因为‘走后门’产生心理上低人一等的感觉吗?”

“……有时候会。”

“新闻民工吗?我就是民工啊,现在做什么不是民工啊?”

“实习生之间暗地里会有斗争或者摩擦吗?”

“哈哈哈……斗争什么?大家都知道留不下来,你说我们斗争什么?”

“我是纸媒里的「透明人」”

“实习结束你还会找纸媒的工作吗?”

“不会了。”

在学院老师“报社工作最能夯实基本功”的鼓励下,思遥选择了这份实习。

报社的日子略显简单。下午1点半上班,2点的时候开报题会。

在刚入职的思遥看来,报题会显得别开生面,能和一群在业界小有名气的编辑和记者围坐着讨论每天的选题,让她有“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然而这种情况只维持了十天。

随着暑期实习生的不断增加,办公室再也坐不下那么多人。实习生们单独开一场报题会。

“开小会之后,我们报上题的几率变得越来越小了。”

很多时候,实习生们在办公室就是干坐着,直到下班。

报社的工作受制于时效性,大多只能电话采访。有事做的时候,实习生们就是待在办公室打电话,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获得信息。

“纸媒始终慢了网络一步。有时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挺没有意义的,有点像是‘炒冷饭’吧。和我想象的差很远。”

除了这些,思遥还有自己的烦恼。

“指导老师总是说有事会找我,但是只找过我几次,更多的时候都是找别的老实习生。”

“部门里两个实习的久的实习生好像都实习一两年了吧。有一个是在报社里有个沾亲带故的编辑,另外一个不清楚。”

“有一次,我就坐在老师旁边刷微博找题,她隔着我问旁边的实习生,能不能帮忙打电话……”

实习临近结束,学院规定的任务量,她只完成了一半。

这是她第二次在报社实习,依然没有给她带来希望。

毕业直接就业的思遥彻底放弃了纸媒。

“找工作我会更偏向于新媒体。”

“我现在只想把这份实习熬过去,能做到完成任务就行。”

采访当天,本来是思瑶应该去报社上班的日子。

她没有去,也没有请假。

“没有关系,老师从来不管。”

“很多实习生几乎就没有出现过。”

“我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

来新媒体公司实习之前,北辰自称是一个“新闻理想主义者”。

实习的第十一周,他总算做出一篇“勉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那是一篇关于最近热映电影的分析,为了做好这个题,他前前后后采访了十多位观众、影评人,每天在网上翻看着相关的消息,原本计划千字的稿件,最终写了将近3000字。

稿子完成以后,他满心期待地交给编辑,被告知“可以发在明天的头条”,那一宿,他激动到睡不着觉。

但当文章发出来以后,电影粉丝们的口水差点把他淹没,看着下面清一色的批评和嘲讽,那一刻,他觉得“说不出的难过”。

“看完留言,差点就崩溃了。”

更讽刺的是,这篇文章碰巧被一家知名媒体转载到网站上,短短半小时,下面网友的留言已经把他“骂爆”。

但这却意外地成为了他实习期间取得过的最好成绩,巨大的争议带来的阅读量,远超之前他做过的任何一篇稿件。

“我想我终于领教到了网络暴力的厉害。”

“这个时代难道只有备受争议才能成功?”

“我后来想明白了。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他被骂得有多惨,而是无论他发出什么声音,都没人听得见。”

“我以后还会抱有理想,只是不会再时刻挂在嘴边了……”

在新媒体,每天都焦虑地到处寻找选题,采访被拒、稿子被毙、文章被和谐都是家常便饭,受访者满口公关腔,甚至私下出钱让他帮忙写一篇推广的软文……

这些学校没教过的事情,实习中的每一天都可能发生。

幻想被现实打破,象牙塔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适合报道乌托邦里发生的故事。

三个月的实习过后,北辰决定在大四继续寻找实习,他意识到,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第一课,实践是此后更重要的必修。

“经历过这些,还会想做记者吗?”

“会。”

“我现在依然认为,做新闻是件很酷的事情。”

“我一定要留在北京”

今年九月,凯雯收到了北京某国家级媒体的实习offer。

她在大学学的是经济,高考几分的差距,让她与中传失之交臂。但她决心要进入媒体,这是她的第二份媒体实习。

凯雯所在的部门负责短视频新闻运营,高层很重视这部分内容。

“之前一位领导来检查工作,最关心的竟然是B站的浏览量。这和我想象中的国家级媒体可一点都不一样。”

“工作内容很明确,没有坐冷板凳的情况,而且对自己的用户思维培养也有一定的锻炼。”

“目前在做的偏视频多一点,这份实习结束以后会考虑一下纸媒,现在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状态。”

对于凯雯而言,实习不仅仅是在积累经验,更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过程。

凯雯的上一份实习在北京某省级广电媒体,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她很看重事业单位,不仅实习选择在省级媒体,而且就业更青睐北京的媒体事业单位。

在就职单位选择上对凯雯影响最深的,是她的父母。

“我挺想让他们满意的,因为他们希望我成为有编制的媒体从业人员。进入到体制中,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更多保障。”

“我爸妈生我比较晚,我很担心自己还没真正独立的时候,他们就老了。”

“我其实不喜欢人太多的城市,尤其像北京这种,但是做媒体又离不开这里。父母也特别希望我能留下来,留在北京也能实现我父亲的一个年轻时的执念。”

自己的梦想,父母的衰老,生活的压力,这些就是一个现实中20岁的女孩所要面对的,实习对她来说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但,赛跑也有慢下来的时候。

“拼事业很重要,但是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

“有次下班以后,我跟我爸妈说自己的颈椎有点疼。其实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结果爸妈的电话从那天开始就接二连三地轰炸过来,每天都要询问我的身体情况。”

这个夏天,凯雯刚刚做完一个小手术,她在自己的公众号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全麻四个小时”。

这个在术后休养期间还想着找实习的姑娘,后来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如果最后父母走的时候都对你不放心,再怎么拼都得不偿失了。”

“父母希望我出人头地,希望我实现梦想。但说到底,父母最希望我平平安安。”

“我想让自己沉淀下来”

藤子很幸运,在新媒体汹涌的浪潮中上了一艘很快的船。

在大学的专业是历史,但藤子一直向往媒体的工作,当同班同学大多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她决定利用大四上半年的时间在媒体实习。

“有没有坐过冷板凳?”

“这个没有。因为它还是一个创业公司,会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潜力。”

“大家都充满干劲和希望,有明确的目标感,没有迷茫。”

“办公室占了两层楼,同事清一色都是年轻人。”

“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完成工作随时都可以走。”

现在,藤子和她组里的另外两个人共同负责电子书板块,负责电子书上架、写推荐语、联系出版社,工作忙碌但井然有序。

藤子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喜欢这家公司的轻松氛围。

她也渐渐意识到,性格对一个人的工作影响很大。

“如果你愿意去寻找生活家园的一方净土,那你适合做一些沉淀下来的工作;但如果你的性格是想每天都接受一些新的刺激,才可以感受到生命力的话,你更适合去追逐热点的一线媒体。”

“我其实更偏向于能沉淀下来的工作吧,之前在我们大学官微工作的时候,也要每天去追校园热点,渐渐觉得自己更愿意去沉淀下来。”

“我觉得能写出一篇爆款文章也是一种能力,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我自己没有那种能制造话题的能力。我昨天看书上写,这个时代凡是跟娱乐沾上边,就非常容易赚钱,但是那些不会真正震撼人的心灵。”

“真正能够震撼心灵的东西,永远不会让人一下子就沉进去,一定是日后慢慢回味的。这样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

……

“以后工作有什么打算?”

“这份实习转正好像还是挺容易的,但我还在考虑中。”

“其实我还是向往传统媒体,杂志之类的,稿件周期长,有时间沉淀。”

“专业并不能成为我的劣势吧!做媒体还是更看重实践经验吧!”

“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们(刺猬君)每天都要经历这个世界的变化,时刻保持敏锐嗅觉的同时,不会感到 浮躁 吗?”

对于笔者,答案是肯定的。

注:这是一个非虚构的采访。

以上被采访者形象皆做了模糊处理;除思遥、北辰为化名外,其余人名仅做模糊处理。

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当面交流的人

@Elain(报纸)

这边工作压力非常的大。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非常的大。

因为在我们报社不能出错,从大错到小错都不能出错,然后规矩上面也不能出错。对于我,这个压力会很大。

然后接下来是因为任务量很大。就比如说我可能经常就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吧。

我以前一直觉得,就是读了几年大学后觉得,我很不适合记者这个行业,可能我当不了记者。但是在这里实习之后发现,其实记者这个行业我还是能做的。

第二个收获是发现我比较适合什么工作。首先我一直觉得自己适合当一个学者,这个我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后来我在这里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又有当秘书的潜质,真的非常有当秘书的潜质。

然后,我觉得这是我的很大的收获——为人处事,人情世故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媒体)

有一次下班很晚,和同事拼车回家。其中一个大学学理科的同事问另外一个工科专业出身的同事:“你觉得大学四年的学习对我们现在有意义吗?”

虽然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但我也在想,我的大学四年对我有意义吗?

好像在媒体这个行业里,你的出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还会有很多人觉得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有那么点“理想主义”,不够现实。

而且现在好像谁都可以写文章、做公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和媒体实践沾点边。

同事还在讨论大学四年有没有意义,我却在想我的offer会在哪呢?

毕竟理工科的他们已经是正式员工了,而我还只是个为拿不到理想offer担心的实习生。

十月份,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又一批“小鲜肉”带着好奇与憧憬步入校园,而大四生们尽管刚刚结束实习,却没时间歇口气,因为秋季招聘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临近毕业时面临的考研和就业也是如此。

暑期实习结束,有些人坚定心中的新闻理想,并做好了投身于全职工作中的准备;有些人则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去向何方。

事实上,传统意义中的大学新闻学教育与现实新闻行业严重脱节。

据刺猬公社了解,一个高校本科新闻班30人,到毕业时真正去到媒体工作的甚至不足5人。

媒体像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我们的访谈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有更多的故事

在下面的留言,和你、我的朋友圈里

最后

不如用听一首歌的时间

写个留言

告诉刺猬君你的经历或感受

我在后台等你~

本文由刺猬公社的实习生策划

欢迎来找我们交流和工作、实习相关的问题~

作者 | 王惠民 吕文娟

编辑 | 吕文娟

– 特别鸣谢本文中的所有受访者 –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媒体人转型公关看这篇就够了 | 龙哥夜话2

总是有媒体人过来找龙哥咨询转型做公关的问题,也能理解,现在的媒体行业不景气,没什么钱,谋求转型是人之常情。龙哥经常会这样形容,当今世界有两个职业最惨,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出租司机,都是十几年收入没什么变化。

龙哥最早是做记者,在一个杂志社做了6年多,然后转型做公关、营销、运营,历经十年。这么多年,既做过甲方(记者),也做过乙方(企业),还做过丙方(公关公司),可以说体会颇深。

今天,龙哥就详细讲讲媒体人转型公关的话题。

媒体人转型公关,有两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写东西,这个是记者的看家本领,公关最重要的两大工种,一个是媒介,一个是策划,这个策划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写稿件,这可是记者的强项。

媒体人的第二个优势是人脉、资源,做记者天天跑会、出差,自然会有一帮子媒体的朋友,大家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竞争关系,又有相似的处境,自然关系很好。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可以给企业带来独到的媒体资源优势。

媒体人转型公关,也有两大劣势。第一个劣势是不懂公关!很多媒体人肯定看到这里不以为然:我有强大的媒体资源,又擅长写稿,公关不就是写稿、发稿吗,那还不是平趟!

错了!彻底错了,你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掉入了一个很大的坑,千万不要以为公关就是写稿发稿,公关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公关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策略、策略、策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公关的本质是什么?是认知管理,是管理目标用户对于你们公司的认知。如果你把公关简单化地认为是写稿、发稿,不仅是将公关看低了,而且写稿、发稿如果方向不对,还可能误了大事。

第二个劣势是不懂职场、不懂管理!说实话,媒体是世界上管理水平最差的公司了,基本上是无为而治。大家看看媒体,即使最强的媒体,管理都是一团糟,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管理。基本上都是记者单打独斗,有的甚至还不坐班,都是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媒体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专业的职场人。

龙哥曾经招过不少的媒体人,很多时候,他们刚来的时候,甚至都不懂基本的职场规矩。例如,开会这一个简单的事情,你或许认为就是拿个本子和笔过来就行,其实不然。会议可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开会前需要发会议日程,告诉大家要讨论什么,大家开会前需要准备东西,开会的时候,如何引导大家讨论,开会后需要总结会议要点,写会议纪要统发给大家,然后点出哪些内容需要跟踪,谁来跟踪,什么时候交作业等等。

还有写邮件,也是一个专业的活儿,很多媒体人刚到公司也是稀里糊涂,连邮件都不会发,不是忘了粘贴附件,就是不会用商业的用语。咱们不提倡外企那样用邮件打仗,但是基本的邮件礼仪还是需要会的。

说到管理,更是记者的弱项。记者都是单打独斗,即使你做到主任、总编,管理水平也是基本没有长进。当你到企业,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难度可想而知。坦白的说,大部分的媒体人想要到企业做公关,努努力做一个顾问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要想成为管理者,比如公关总监,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一半以上要折在半路上。

在《龙哥夜话1》中,龙哥曾经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取决于你的眼里盯着谁?记者眼里盯着谁?是读者!所以,你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读者服务,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你看到狗咬人,你会无动于衷,但是你看到人咬狗,你会莫名的兴奋,会迫不及待地写出来。

但是,当你转型公关人,你的眼里应该盯的是谁?是两头,一头是你的企业的客户,一头是你的客户,就是老板,就是公司的业务部门。在任何一个企业,公关都是服务部门,都是业务部门的乙方。就拿写东西来说,你既要体现企业的核心信息,又要能够很好地触达目标客户,两头都要满足。

换句话说,你做记者的时候,要有新闻梦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那时的你,最讨厌软文;但是你做了公关,你必须将所谓的梦想抛弃,认认真真地写软文。可别认为软文好写,它可是比你之前写封面文章还难!因为你做记者的时候只有读者这一个客户,但是你写软件的时候有两个客户,既要让企业领导爽,又要让你的真正的客户爽。

很多记者写得了封面文章,出得了十万加,但是却写不好软文,于是,你也很难真正转型成为一个公关人。

记者转型公关,最难克服的心理,是服务意识的树立。毫不夸张地说,99%的记者转型失败,最终都是因为这一点,过不了服务这一关,因为没有服务意识,最终只好灰溜溜地撤退。

记者号称无冕之王,高高在上,尤其在中国,做记者很爽,吃香的喝辣的,出入五星酒店,与CEO平起平坐,企业、公关公司都是无比尊敬,左一声老师,右一声您。于是,记者不知不觉也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人。

当你转型做公关的时候,仿佛从天上一下子坠落,结结实实得摔到了地上。在企业,公关部是服务部门,是职能部门,主要的角色是服务,服务老板,服务业务部门的领导,即使和你平级,销售部门、产品部门的同事都是你的老板,你的头上不再有光环,而是必须夹起尾巴做人,从无冕之王掉落成为服务员。

这一步,是很多媒体人实在接受不了的。更不能接受的,是和媒体的沟通。曾经平起平坐的哥们、姐们,也变成了自己的甲方,刚开始,你刷脸,让他们帮你,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些孙子们竟然好像忘了你,对你的要求开始顾左右而言他,变得消极起来。于是,你一边要像孙子一样服务内部的领导,一边又要像孙子一样让记者们爽。

你觉得,靠,自己这个转型真TMD是找罪受。

在企业内部,你也感受到了地狱般的感觉,你竟然不知不觉掉入了同事给你挖的坑里,摔得七零八落,帮同事背了一个大锅,差点要压死你。

如上所述,记者通常是单打独斗,所以头脑比较简单,没有斗争经验,都比较单纯,但是到了企业,情况可是复杂多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想象一下,一个思维单纯的人到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一定是走几步就会调入坑里,反复几次,基本上就废了。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东西,相信还没有转型的媒体人,该要望而却步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媒体人的价值很大,是非常欢迎的,对于媒体人来说,在转型前做好准备,在转型后积极学习、适应,还是能够胜任的。

说实话,上面的这些坑,龙哥都经历过,但幸运的是,龙哥都趟了过来。龙哥的转型轨迹有点不一样,很多记者是直接从媒体到企业,而龙哥是从媒体先到了公关公司,也就是直接到了丙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公关公司,尤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公关公司(Burson-Marsteller),受到了最系统的公关专业训练,受到了最系统的职业训练,为以后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直接从甲方打到了丙方,彻底培养起服务的意识,一边服务客户,一边服务媒体,端正了心态,树立了服务意识。

当然,龙哥不是建议你一定要先到公关公司,再去企业,而是提醒大家,要想成功转型,就要有归零的心态,将过去翻篇,从新出发。

第一,你要虚心地学习公关,公关和媒体是近亲,但是有很多不同,千万不要误认为公关就是写稿、发稿,而是要系统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公关,理论结合实践,不耻下问,就像你当年入行媒体那样。

第二,你要将自己当做一个新人,一个职场的新人,从新出发。如何开会,如何写邮件,如何和同事沟通,如何向上和老板交流,如何跨部门协作,如何管理团队,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和老司机虚心求教。

第三,你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职场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顾问(specialist),一个是管理者(manager),你到底要成为什么?要摒弃虚荣意识,管理者的抬头是好听,还带团队,做领导的感觉很爽,但是要考虑你是否真的适合。坦白的说,大多数的媒体人是适合做顾问,而不是管理者,你要想做管理者,就要彻底的转型,从做事到带人,从微观到宏观,搭团队、定战略、打硬仗,想要得到多一些,自己付出也要多很多。

再说说龙哥的观点,这个世界,最应该做的是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对于大家来说,早已经不是几岁孩童,性格、优势基本已经成型,这个时候,与其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短,不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扬长。曾经的媒体人,你只要将自己写作强、资源广的优势发挥出来,那在企业就是独一无二的优势,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一定面面俱到,发挥自己擅长的东西,做最真的自我,才是最好的。

当你转型公关,最好的建议,是你一边学习,一边更要露一手,将自己写作强、人脉广的优势先发挥出来,做出一点现有团队做不出来的成绩,比如在谁都搞不定的媒体上发出一篇大稿,比如写一个让大老板惊叹的文章,比如将一个马上要登的负面文章撤掉……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取得开门红,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

第四,要明白公关的本质,尤其是在企业公关部,公关意味着什么?公关关系,public relations,是做关系的。龙哥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企业,做公关,最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做关系,要和老板、和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认同你,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时候,需要的是沟通、协调的能力,是情商,而不是简单的写出好的稿子,不是简单的又介绍了一个媒体的主编,发出一篇大稿。

第五,要学会保护自己,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记者的头脑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不知不觉地在公司害死。龙哥的观点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工作中,持合作思维,经常换位思考,不要考虑别人能给你什么,先考虑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同时,要有一颗警惕的心,懂得保护自己。

第六,最最重要的,就是服务意识的树立。要告别单打独斗,要有团队的意识,要有服务的意识和精神。打破原来的无冕之王,从新开始。说句不好听的,记者有什么牛的,你觉得牛,那是企业抬举的,本来,企业和媒体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变得越来越牛,都是企业、公关公司捧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和媒体打交道,不是要一味将自己的身段放低,求着媒体,而是要平等沟通,为记者带来价值。

最后,祝愿所有的媒体人转型公关都能成功,既往不恋,纵情向前。话说回来,焦虑是因为你不能放下,当你将过去放下,从新出发,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担心失控,是因为你还是希望控制什么,当你归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龙哥夜话》系列:

你们公关怎么都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龙哥夜话1